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开放性
2020-01-02羊丽雅
彭 升,羊丽雅
(中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2)
所谓理论的开放性,可概括为:“一是它随着研究对象的发展变化而内容不断吐故纳新,二是能够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或研究成果,使自身在研究方法上不断完善,在理论内容上不断发展。”[1]理论的开放性,正是一种理论体系不致陷于僵化的本质要求和活力源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开放的理论,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2]恩格斯还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下简称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具有坚守真理、传承文明的继承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人民性,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的科学性,与时俱进、引领未来的开放性等特征,而开放性是这一新思想最鲜明的特征。本文在此着重探讨新思想开放性的具体内涵。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对历史开放
一种理论对历史开放,就是该理论在生成和发展过程中贯穿历史思维和历史分析法,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借古人之智慧,答今日之时变。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特别是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的奋斗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都为新思想的生成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文化滋养。
(一)新思想注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新思想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仅获得了高度的文化自信,而且获得了丰厚的中国哲学和民族智慧的滋养,同时,新思想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新思想发展了儒家“重民本”的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4]是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诉求是对“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把“诚信”纳入公民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推进了诚信社会建设、纯正了社会风气,是对孟子“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的发展和运用。“中国梦”“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想是对“和合”“和而不同”“世界大同”“协和万邦”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顺应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是根植传统文化“苟日新,日日新”“革故鼎新”之理念,立足于破解体制机制弊端而实现的创新。新思想倡导的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实践是对儒家“为政以德、政者正也、以孝齐家”理念的新发展。新思想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是传统儒家文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散发出的时代力量。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传统文化的哲学智慧,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等理念都在新思想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新思想充满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
(二)新思想实现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守正创新
新思想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历史发展中汲取了智慧和养分。2013年初,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现实和未来相结合的高度,从6个时间段系统回顾了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历程,回答了社会主义思潮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文明最进步的思潮是如何产生、传播和指导实践的,明晰了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如何经过反复比较选择社会主义的,坚定了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实现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辩证统一的信念。习总书记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历史思维,科学总结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深耕新思想科学性的理论根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实践。
(三)新思想不忘初衷始终强调党的初心和使命
党的初心和使命总的来说是为人民谋利益、谋福祉,在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其侧重点有所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为民族的复兴奠定政治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后,党的初心和使命转变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物质和制度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党的初心和使命转变为领导和团结人民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实现共同富裕[5]。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初心和使命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一方面,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当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新时代,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继续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应当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注重“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协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坚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6]。
(四)新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核心根据时代要求,从不同时期的具体实践出发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征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基于毛泽东时期、开创于邓小平时期、推进于江泽民和胡锦涛时期,全面发展于以习近平同志为领导核心的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科学、与时俱进的态度全面深化改革和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对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谋划,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例如,在国家总体战略上,面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出现的一系列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原来“四位一体”的基础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其“新三步走”的战略,既可从毛泽东的“两步走”发展战略追根溯源,又与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目标一脉相承。在经济建设领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科学发展的同时,又提出了“经济新常态”理论,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开了经济建设新思路。在“三农问题”上,新思想在毛泽东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7]、邓小平提出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江泽民提出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三农建设的判断标准、胡锦涛提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张。在文化建设领域,新思想继承了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8],发展了邓小平提出的“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的文化观、江泽民提出的“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文化观、胡锦涛提出的“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文化观,创造性地提出了“树立文化自信,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文化观。在社会建设领域,新思想关于“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4],是对毛泽东思想中的“民生”思想、邓小平理论中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关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执政理念的继承。在外交和国家安全领域,“习总书记多次运用到的‘国家安全’‘安全’等高频词汇以及关于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系列论述,均创造性地继承了毛泽东的‘国家安全观’,并发展了‘总体国家安全观’”[9],为我们在当前国际局势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际正确处理中美等大国关系、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中国与其他周边国家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引。
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习总书记从根本上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使新思想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对实践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10]这一论断深化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性的认识,也对理论向实践开放提出了更高要求。一种理论对实践开放,是指该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对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又接受实践的检验,并进一步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获得丰富和发展。
(一)新思想科学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实践经验
当今中国最大的实践,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40年的成功实践不仅带来了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综合国力的增强、社会思想观念的更新,更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这些经验概括起来,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其一,改革开放必须做到立场坚定。“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11]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必须改革开放,不改革开放只有死路一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一步,着眼于破解我国社会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机制的弊端。党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要深刻认识党领导改革开放的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国的改革开放被实践证明了是成功的,它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发展和繁荣了社会主义文化,推进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应当敢于涉险滩破除改革开放的阻力,凝聚改革开放的共识,坚定改革开放的立场,形成改革开放的合力。
其二,改革开放必须始终坚持正确方向。“方向问题至关重要,能否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关系着改革的效率和最终成败。”[12]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定社会主义前进方向,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怀疑、否定和改行变向。
其三,改革开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开放的最终目标是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人是制度和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目的,以人为本符合绝大多数人对改革开放的期待。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经验证明,成功的改革都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的,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在具体实施中得到尽可能多的人的认可和接受,才能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把改革进行到底。
其四,改革开放必须做到协调有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强调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太慢或不涉及内部矛盾、体制机制弊端是不行的,太激进不考虑社会的承受程度容易导致社会的动乱,因此要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改革的首要前提和重要保障,使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三者协调统一有序推进。
(二)新思想为全面深化改革新的实践提供了科学方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如改革的范围更广、难度更大、焦聚的新问题和矛盾更多。新思想根植于新的改革开放实践提出了一系列科学方法,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可操作性、有效性和科学性。
新思想强调战略思维,面向全局增强战略定力、完善“顶层设计”。改革不是针对某个领域或某个方面的单项突进,而是关乎全局的、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的重大变革。新思想以战略视野规划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上,更加注重社会的公平正义;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策略上,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推进其他领域的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做到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和发挥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有效统一;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上,提出“新三步走”构划未来发展蓝图,“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行动指南。
新思想强调辩证思维,统筹兼顾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强调用哲学智慧启迪改革实践,强调“照辩证法办事”。例如,当前改革向纵深推进,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吸收外来文化和保护本国文化、法律制度的借鉴和本土化建构等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涉及体制机制的弊端,需要坚持联系的观点,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关系,让改革永远在路上。坚持发展的观点,在文化建设上,强调以中国问题为导向,吸收国外文化建设的经验,不断深化对改革的认识。统筹“两点论”与“重点论”,更加注重法律制度的本土化建构,注重环境保护,防止改革中的片面化,克服极端化,需要坚持全面的观点。
新思想强调系统思维,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新思想指导下的全面改革既确立了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主体框架,又明确了各领域的重点任务,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协同推进,发挥“十个指头弹钢琴”的艺术,使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在政策上互相协同,在实施过程中互相促进。
新思想强调底线思维,坚定改革的方向、立场和原则。习总书记反复强调底线思维,他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13]告诫我们决不能触碰红线、底线。坚持底线思维,就是要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处努力;在具体工作层面,既要加强防御工作、防犯重大失误,不论改什么、怎么改、改到哪一步,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四项基本原则确保改革方向的正确;又要打好攻坚战,针对改革进程中阶段性、区域性、行业性的突出问题和顽瘴痼疾攻坚克难。
新思想强调法治思维,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重大任务,对全面依法治国做了全方位部署,使“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反复强调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法治思维能力,要在法治范围内实现公平正义;指出良法在于规范与引导,通过法治凝聚社会共识、促进矛盾转化,从而达到改革、发展、稳定的目的。
新思想强调创新思维,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在创新上,新思想并没有将创新局限于特定领域,强调从制度、体制机制等方向进行全面创新,其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提出和具体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行动指南。在制度层面的创新上,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制定,为创新提供民法保障;创造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法律,为创新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不断推动科技创新,总之,就是要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定型。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对未来开放
一种思想对未来的开放就是指其具有高度战略前瞻性,能审时度势、从时间上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进程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预测,揭示事物发展规律,引导其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样一种理论,具有高度的战略前瞻性。
(一)提出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立坐标航向
新思想解决的是中国未来的发展问题,包括本世纪中叶高标准高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强国愿景得以实现,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问题。
新思想的战略视野表现在宏观层面,就是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的形势,中国共产党将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立足发展、面向未来,并对此做出科学的战略安排,合理规划建设任务,实现最终奋斗目标的问题。
新思想的战略视野表现在具体工作层面,则是进行了“新三步走”的战略安排。新思想以三个时间节点为标志,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三步”发展目标具体化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和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三步走的具体目标,构划了中华民族走向强国复兴之路的清晰“时间表”和具体“路线图”,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前瞻和重要安排。
(二)倡导“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发展方向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的认识达到新高度,为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经济新常态下,要解决传统发展动力弱、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发展,通过创新抓住牵动发展全局的“牛鼻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当前我国社会在协调发展层面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内部的矛盾依然突出,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严重,三是社会文明程度、国民素质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够匹配等。新思想中关于发展要协调并进的理念拓宽着发展的空间,推动城乡一体、区域协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薄弱领域的发展后劲。在过去相当长时间,我们在经济建设中过于强调发展的速度而忽视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给生态环境造成了相当程度的破坏,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坚持绿色发展、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成为生态层面的“攻坚战”,也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面对中国和世界经济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习总书记倡导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强调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积极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发展空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成果共享即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即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参与建设的良好氛围,打好脱贫攻坚战,实施精准脱贫,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管理和矛盾调处能力,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实践证明旧常态下的发展道路已经走不下去了,五大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反映了新常态下发展理念的变革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抉择,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的问题,标志着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也为新时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行动指南。
(三)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战略支撑
中国的创新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创新需要中国的参与。中国应当立足于全球视野,最大限度地利用全球资源,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中的地位,积极参与世界创新领域标准和规则的制定。同时,世界未来的竞争是科技竞争和经济发展新动能的竞争,而国家竞争力的形成,都需要以创新为支撑。一方面,科技创新能力的形成,有利于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科技创新带来的不仅是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规模效益,更是发展的战略主动权和国际引领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没有强大的科学技术支撑,将难以实现。另一方面,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需要改革创新的体制机制,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推进创新体制和机制的改革,通过构建自主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将中国的创新融入世界的创新体系之中,以开放促进创新,为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产业现代化,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不断丰富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上个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导致一些人怀疑社会主义的可行性和优越性。然而,社会主义事业的曲折发展并不能否定其自身的科学性和优越性。一方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曲折性是社会主义发展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矛盾着的双方力量对比此消彼长,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是一个波浪式前进的过程。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效性,必须接受实践对其的检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出现是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有利于解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具有自身的优越性。
新思想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国未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一方面,新思想以解决中国问题为出发点,以开放的姿态吸收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新思想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改革和实践,充分吸收国外成功的经验,构建了一个“主题鲜明、体系完整、逻辑严密、价值取向正确”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新思想坚持人民性和实践性,充分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新思想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在发展中更有“获得感”,将“共享”作为发展的理念,为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新思想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有机结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对世界开放
对世界开放,体现了新思想的包容性,展现了新思想的理论自信。新思想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世界观,根植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借鉴吸收了世界各国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回应了时代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了中国智慧。新思想的提出和实践,不仅有利于解决中国发展中面临的经济、社会等突出问题,还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全球治理体制机制的完善。
(一)新思想坚决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新时代外交政策继承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确定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外交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导向,提出要走一条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之路。新时代我国的外交政策立足于国家总体安全观,突出“大安全”理念,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将自身安全和世界各国的共同安全紧密结合,维护国家的安全利益。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新思想的重要内容。新思想强调以国家利益至上为准则,在扩大对外开放、与国际社会深度互动中实现内部安全与外部安全的良性联动。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就是旗帜鲜明地反对“台独”“港独”“疆独”“藏独”等分裂图谋,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是底线。2018年1月2日,习总书记出席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为处理两岸关系指明了方向,强调必须坚定两岸友好合作的政治前提,从五个方面擘划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路线图。对于西藏事务,强调反对和遏制“藏独”分裂势力,坚决反对外部势力插手中国内部事务和干涉中国内政;在南海问题上,强调要不畏强权,坚决维护我国的领海领空主权;面对美国不顾中国要求公平正义的诉求,挑起并不断升级的“贸易战”,强调要有信心实施正当防卫,守卫我国在海内外的合法权益和国家核心利益,维护总体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
(二)新思想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自觉担任国际责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了中国命运和世界命运的紧密相连性。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因而需要向世界开放。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关乎全人类的共同命运。新思想以此为基点,将历史和未来、中国和世界相结合。贯彻新思想,就是把对世界开放作为基本准则,注重“求同存异”及“合作共赢”,将中国治理体系和世界治理体系相融合,在合作中凝聚共识,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新思想要求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自觉担当国际责任,增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力量。我国自觉遵守联合国的宗旨和决议,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中国累计派遣维和部队高达3.5万人次,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坚持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持续50多年向发展中国家派出援外救助医疗队达2万余人,维护了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命健康权。中国的减贫事业成绩卓著。通过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脱贫攻坚等政策,中国将在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人口,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的消除贫困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多年以来也为世界经济的增长带来超过30%的贡献率。针对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我国积极参加哥本哈根、巴黎协定等国际会议和条约缔结,采取强有力措施改善生态环境,展现大国担当。
(三)新思想为解决世界热点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当前世界局势总体平稳,但是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抬头,贸易摩擦加剧,“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因素成为世界和平发展的阻碍与威胁;“民主赤字”“发展陷阱”“环境破坏”“治理赤字”“和平赤字”暴露了资本主义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弊端,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缺乏新动力,经济发展疲软。
面对这些重大问题,世界需要新的发展方案和新的选择。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实施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就,引起了世界各国对创新的关注,展现了中国的创新智慧。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推进上,中国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和中国的发展连接起来,实现互联互通,既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为世界区域性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在脱贫攻坚上,中国将外部“输血”式扶贫与内部“造血”式脱贫相结合,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进展,为世界各国的脱贫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金山银山”理论,为世界各国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提供了中国思路。
总的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呈现出高度的开放性特征,既汲取了历史精华,又根植于实践,不断探索时代提出的新课题,从战略高度规划中国未来发展大局,以宽广的胸怀参与世界热点问题的解决和世界格局的重构,为人类思想宝库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烙上了“中国印”,彰显了中华文明之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