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群众文艺的价值取向及实践路径
2020-01-02钟春红
钟春红
(佛山市南海区文化馆,广东佛山 528000)
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群众文化正在健康的发展,极大的满足着群众的精神生活需要。群众文艺作为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在当前多元文化的发展背景下,群众文艺的实践路径在得到丰富,当前泛娱乐化倾向较为严重,所以需要在新时期明确不同群众文化思想引导的作用,让群众文艺创作更加贴近群众和生活,进而推进我国群众文化的健康发展。
1 群众文艺开展主要形式
在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背景下,更加追求精神层面的富足,在国家大力发展群众文化事业的背景下,群众文艺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让群众身体得到锻炼,同时也在生活和工作中展示出了更好的精神面貌。群众文艺其审美价值及价值功能有多元化倾向。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向多元方向不断繁荣,这是文化自身发展的结果,也是人们对文化的需求结果。在多元文化影响下,人们审美价值正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群众文艺在审美诉求、发展维度及社会功能方面都体现出多元发展的形态特征,姿啊娱乐化的社会环境中,群众文艺也向娱乐化方向发展,符合大众需求。开放化的社会形态中,审美多元化、文艺功能多元化等,都可丰富群众精神世界,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所以在开展群众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对群众文艺工作重视起来,深入了解群众的诉求,创新文艺形式与内涵。目前的群众文艺形式主要是歌舞以及琴棋书画,再如才艺大赛、趣闻竞猜等都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同时,当前的群众文艺还从不同年龄阶段和文化背景角度出发,一些社区也在积极开展群众文艺活动,为人们参与多种活动提供了良好环境,同时在学校和企业也在通过各种竞赛和才艺展示打造着活动平台[1]。
2 群众文艺活动开展问题
2.1 群众文化的创作创新意识缺乏
在人们对精神生活不断追求的背景下,也对文艺作品的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并且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所以进行文艺创作要和时代发展结合,进行群众文化创作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其中的审美能力。但是目前进行群众文艺活动创作的创新意识不足,比如缺乏对群众生活的考虑,很多的活动形式也较为传统,难以满足新时期群众的活动需要。
2.2 群众文化的创作人才较为缺乏
不同于文艺创作人才的系统培养,群众文艺创作长期缺乏系统的培养机制,主要是文化部门或者民间自发的行为。人才的缺乏问题也一直是影响群众文艺创新发展的不利因素,群众文艺活动需要在民间进行素材的搜集,同时群众对文艺的追求也不同,这就对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大的难度[2]。
3 群众文艺实践路径的意识形态支点
群众文艺创作其饱含主流、非主流意识形态,探索群众文艺实践路径的意识形态支点,对群众问题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3.1 主流意识形态化
马克思主义中,文艺学的支点就是文艺意识形态理论,艺术和宗教、法律、哲学、政治在社会结构中地位相同,且彼此之间还存在相通相融的关系。各个时期都有其主流意识形态促进群众文艺不断发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文艺创作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学原理为指导,如“双百”、“二为”等方针指导文艺工作不断发展。新时期我国文艺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新时期的文艺工作逐渐向市场化方向不断发展,但是其主流意识形态地位未动摇,在此背景下群众问题不断实现创新发展。
3.2 非意识形态化
新时期群众文艺创作及消费需求逐渐多元化,相应的,指导群众文艺发展的意识形态也必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非意识形态化”将逐渐渗透到群众文艺当中去。也就是说,在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文化意识形态已然被超越,其意识形态的价值也被消解,人们更多的是重视群众文艺的娱乐性和审美功能。群众文艺的形式创作甚至超越了艺术思想的功能和作用。但是,非意识形态其无法孤立存在,也无法代替主流意识形态对群众文艺的影响,这违背多元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大众对社会生活及群众题材提炼,对其精神品质深入探究,成为群众文艺创作源源不断的动力所在。需在非意识形态及主流意识形态之间,找到群众文艺的完美契合点,以此促进群众文艺可持续发展,也满足大众多元化的需求。
3.3 泛意识形态化
群众文艺向泛意识形态发展也是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必然结果之一。泛意识形态化,其表面上并不主张,但也不反对意识形态倾向,理论上,泛意识形态化支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但是,其在具体的实践路径上淡化了主流意识形态,呈现出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一些特征。例如,一些群众文艺虽标出“二为”仿真,但是其作用大多无立场、无厘头,其和群众文艺社会倾向性及艺术创作本源相背离。总的来说,泛意识形态化的群众文艺尤其存在空间、市场,但是其内容空洞、苍白、虚假,和真正的问题实践主流价值有明显区别。
由此可见,探究如何在群众文艺实践的基础上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是群众文艺发展的首要待解决问题。
4 如何把握群众文艺的价值取向及实践路径
4.1 如何把握群众文艺的价值取向
4.1.1 把握审美价值以及价值功能的多元发展路径
当前,我国的群众文艺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源于文化自身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精神需要,与此同时,人们的审美价值也在发生改变,比如开始追求文艺特性,对于美学有更多的诉求。在当前文艺社会化、市场化和大众化的环境中,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娱乐化发展趋势,这也成为群众文艺发展的新路径。在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中,群众文艺的发展需要从满足大众的精神世界出发,这也是社会文艺多元的发展趋势。
4.1.2 避免群众文艺的泛娱乐化发展路径
尽管当前的群众文艺整体上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但是依然存在文艺媚俗、低俗甚至恶俗的文化思想,一旦这些文化形式大力传播和发展就会对人们的思想造成不利影响,形成错误的文艺价值导向,甚至成为表达私情或宣泄欲望的工具。在倡导群众文艺娱乐化和多元化的背景下,如果在泛娱乐化的发展中触碰道德底线,就违背了群众文艺良性发展的初衷。
4.1.3 避免核心价值观的左右摆动
进行群众文艺发展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创作在大背景,也就是多种群众文艺创作要服务于核心价值观,这样才会让群众文化得到健康的发展。然而群众文艺是从群众当中产生的,容易在追求主流价值形态和非主流价值形态时摇摆,使得群众文艺形态成为二元艺术,最终让群众文艺创作趋于中庸,文化特质不足。
4.2 如何把握群众文艺的实践路径
我国文化向市场化发展的今天,群众问题创作将向群众化不断发展,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展现出明显的社会意识形态。各行业、单位、群体等社会力量都参与到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中。故群众文艺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文化多元发展大背景下,群众文艺在实践路径上的价值取向也向多元化发展,若把握不了群众文艺的实践路径,就会导致群众文艺走向末端。
4.2.1 分析大众文艺消费的伦理需求
群众文艺其实是一种大众的消费文化,也是一种文化产品,是一种从群众;伦理和心理需求考虑的艺术形式。对其解析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加快,迫切需要找到一些途径放松心情,净化心灵,而群众文艺这种形式和文化产品就可以发挥出有效的作用。其次,大众在物质生活得到提升的背景下也会增加群众文化消费,所以借助群众文艺可以满足伦理诉求、情感认同,并且可以提升道德修养,进而提升自身的生活品质。此外,群众文化在真实的展示出伦理道德和精神世界的过程中,自身也会不同程度的参与其中,群众也成为参与者和创造者[3]。要了解大众文艺消费的伦理需求,就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重要方针,将群众的需求和发展放在工作的第一位,真正了解群众的内心诉求,满足群众诉求,以此也促进群众文艺可持续发展。
4.2.2 确保主流意识形态化
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文艺意识形态理论是其理论支持,艺术与政治、法律、哲学宗教等在社会结构系统中拥有同样地位,并且在特征和功能上相通相融。在文化领域发展的不同时期,群众文艺的发展始终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支配。从我国的群众文艺发展和创作来看,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原理。在长期的艺术实践过程中,始终坚持“双百”、“二为”的方针,遵守“三贴近”原则,引导人们对社会理想进行关注,呼唤心中的人文精神,进而打造出群众文艺精品战略。当前我国已经建设出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且演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使得群众文艺创作有了方向。
4.2.3 做到非意识形态化
在群众消费需求提升以及群众文艺创作多元化的背景下,创作的意识形态也更为丰富,进而出现了“非意识形态化”,开始逐渐渗透到群众的文艺创作环境当中。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大繁荣的时代下,超出了文艺的意识形态,而原有的意识形态被一定程度的消解,更多的融入了审美与娱乐功能。非意识形态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会对主流意识形态下的文化创作地位替代,否则就会对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规律违背。群众艺术创作需要对群众、生活的创作题材提炼,加强对精神品质的研究,去观察伦理道德,进而让群众文艺更加接近文化意识形态。在创作文艺的过程中,还要在主流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中找到契合点,这样才会让文艺创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4.2.4 做到泛意识形态化
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还表现为群众文艺创作泛意识形态化,并且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成果,意识形态化表面上基础上是中立的思想,不主张意识形态倾向,但也不反对该思想,从理论上分析,这种学说也是围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展开的,然后在实践路径上没有刻意强调主流意识形态观,更多的是非主流意识形态,比如一些文艺作品主张“二为”方针,不过这种文艺形式缺乏立场和思想,甚至以媚俗和低俗的形式展示出来,背离了艺术创作的初衷和文艺的社会倾向性,即使存在一些市场,但是这些作品终究不能代替文艺实践的主流价值。
4.2.5 群众文艺创作的实践路径
首先要对创作的题材明确,进行群众的文艺创作需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可以真实的展示出群众的日常生活。因此,在题材的选择上,需要找到群众喜欢的,并且符合时代主旋律的文艺作品,进行题材的选择主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和人们生活的关系要密切,第二是题材要具有创新理念,第三是多样化的形式。
其次要创新文艺形式和内容,在把握时代主题的背景下,还要突出地方特色,让时代的特征结合群众文化,进而打造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为此需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把音乐和舞蹈等元素融合到文化创作当中,这样文艺活动才会更加多姿多彩,不仅可以让作品内容鲜活起来,还可以激发出群众参与群众文艺的热情,进而做到以群众为主体。其次,文艺创作形式也要实现创新,群众更加喜爱具有当前文化特色和生活关系密切的文化形式,所以当地文化部门和社区要积极组织群众进行文艺演出,将多种文化元素和积极的思想展示出来,不仅可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还可以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宣传[4]。
再次,建立群众文艺创作机制,群众文艺创作需要遵循艺术规律,在政策和制度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证,进而实现群众文艺创作的繁荣发展[5]。同时还要加强对文化创作的监管,避免一些低俗的文艺形式发展,或者向泛娱乐化方向发展,在监管的过程中要对健康的群众文艺大力扶持,对消极的文艺抵制。此外,在各地开展群众文艺工作中,还要对活动形式和培训工作的具体内容做出制度要求[6]。
最后,加强对文艺创作人才的培养,在创新群众文艺实践路径的过程中,需要对人才进行培养,这样才能让更多鲜活的、有内涵的等文艺形式得到保留和发扬,不仅需要当地的文化部门对文化工作者加大培训力度,使其提升专业能力、道德素养和创新思维,还要引进人才,组建群众文艺管理队伍,进而创作出更多高质量的文艺作品。
群众文艺实践路径中,其展现出审美价值及价值功能多元化,群众文艺逐渐向泛娱乐方向不断发展,其核心价值观也出现“左右摇摆”。社会伦理构建中,儒家文化、马克思主义等都为群众文艺发展奠定思想基础,而意识形态中,主流意识形态、非主流意识形态、泛意识形态等都考量群众问题实践的价值取向。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和文化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群众文艺也在创新发展,面对群众文化的创作创新意识缺乏和创作人才较为缺乏的问题,需要把握群众文艺的价值取向和群众文艺的实践路径,完善管理机制,加强人才培养,这样才能让群众文艺事业得到发展,让群众的精神生活得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