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实践与思考

2020-01-02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20年4期

□ 邵 瑶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0)

1 引言

“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这是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也是自2016年提出“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以来,再一次强调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是各专业课程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高职英语教学是高职学生了解和认识外国文化的主要途径,也是防止西方渗透意识形态的主要阵地。外语教学不再是单纯地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而是发挥其潜在的思政育人功能,由表及里,由近及远,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2 课程思政的基本概念

“课程思政”有别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实质不是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个环节、各方面,将教书育人内涵落实于课堂教学主渠道,于润物无声中实现立德树人。[3]邱伟光在《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一文中简要指出“所谓课程思政,简而言之,就是高校的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4]显性课程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隐性课程包含各类专业课程及综合素养课程。除了发挥显性课程的主要作用,后者在知识传授中要更强调价值的引领,将“德育”贯穿于全课程及全过程,植入思政元素,创新课程内容,优化课程设计。高职英语是高职学生的必修科目,内容丰富,授课跨度大、范围广,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构建思政教育体系,显得尤为必要。两者要紧密结合,同向而行,才能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立体化育人格局。

3 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分析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语是高职学生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重要媒介。英语是一门语言,是一门课程,更是代表一种文化和思想体系。

首先,课程思政有助于守好意识形态阵地。英语课堂是高职学生认识西方文化、接触西方意识形态的主要渠道。目前,高职英语教师授课的重点往往落在英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忽视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培养;且网络媒介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给某些西方国家进行网络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高职学生的“文化自觉性”普遍不高,极易受到影响,思想产生不稳定。因此,高职英语教学融入思政教育尤为必要,其意义不可低估。课程思政促使学生坚决捍卫主流意识形态,抵制西方各种不良思潮,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与“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

其次,课程思政有助于培养政治素质过硬的外语人才。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英语人才不仅要具备过硬的语言水平和专业技能,更应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国际化视野。目前各类高职英语教材紧跟时代步伐,教材内容丰富,包括人物传记、科技说明、西方历史、职场情景、时政热点等。教师可在各类语篇教学中深入研究,挖掘思政元素。例如,人物介绍类文章可以进一步探讨人物性格特征,树立英雄榜样,帮助学生塑造正面、积极的个人品格;科技小品文可以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西方历史类介绍文章可以帮助学生辨别中西文化差异,求同存异,提升文化认同感,激发爱国热情;职场情景类对话可以创设真实情景,引导学生提早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规范;时政热点类话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关心国家、国际大事,扩展视野,与时俱进,提高分析和思辨能力。兼具“知识”和“人文”的高职英语课堂,融入课程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4 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以下笔者以《21世纪实用英语综合教程》这套教材为例,从三点探讨课程思政融入高职英语课堂的具体实施路径。

4.1 发挥价值引领,融入思政元素

本套教材有机结合语言基础能力的培养与实际涉外交际能力的训练,整体教学内容实用、有针对性,单元设计话题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特征和价值引领,能迅速引起学生兴趣,便于教师开发教学内容的思政元素。英语专业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教师在知识传授中应创新课程内容,注重价值观的引领,将时代的、正能量的内容引入课程。“植入思政元素”这个环节不是简单的“课程”+“思政”,而是“如春在花,如盐在水”,是自然渗入的过程,从而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紧密结合。

例如,第二册第一单元Text B What I Hope to Gain from a College Education(我希望从大学教育中得到什么)作者从追求更高深的知识(pursue higher learning)、开启一种职业生涯(begin a career)、创造家族历史(make history in your family)三个层面展开回答。大学是一个学生成为一个社会人的重要准备阶段,“希望从大学教育中获得什么”这个选题紧扣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理想信念的塑造。习主席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强调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如何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是一门必修课;对于高校而言,坚持理想信念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首要任务。当代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缺失、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课堂上教师可以由此立足课本,引导学生展开如下讨论:

①What do you think are the ideals and beliefs of a college student in new era?

(作为一名新时代大学生,你的理想信念是什么?)

②How to define“a useful person”? How to grow into a useful person?

(什么是成才,你认为怎么样才算成才?)

③Is it the ultimate ideal for you to pursue higher learning,begin a career and make history in your family from the college education as the writer stated?

(你认为从大学教育中仅仅实现个人和小家的价值是实现最终的理想了吗?)

④Should you develop an unshakable faith in building a modern powerful socialist country and realizing the Chinese dream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作为大学生,是否应该超越个人、小家的利益,将理想信念的最终目标上升到实现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又如第二册第二单元Text A Big Data is Everywhere(大数据无处不在)是一篇科普文章,作者在文首提问 “Do you have a special card you show each time you shop at a certain shop?” 引出大数据的概念,继而介绍其发展和应用。以大数据赋能广告营销为例,指出大数据无处不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教师可以在本专题中挖掘蕴含的德育元素,在备课时将德育元素和素材纳入教学内容中。在讲授时不应只拘泥于对大数据的简要介绍和概念灌输,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思考在“大数据”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应如何面对“大数据”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例如,随着大数据的应运而生,学生的学习模式可以由“师生授受”向“合作学习”转变,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课本不再是知识的主要来源,学生可以跳出“课堂”,跳出“课本”,随时随处都可以学习;学生可以利用大数据之便,共享学习资源,享受免费公开课的福利,突破区域、校际的局限;大数据对大学生创新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不再是“知识本位”,单纯的机械学习已经难以跟上时代的变革和发展,大学生最需要进行价值引导和提高思考能力,要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承担时代的使命,应对未来的风险和挑战。知识性和思维性双管齐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育人的效能。

4.2 立足育人为本,创新课堂活动设计

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课堂活动设计是课程思政落实的关键路径。立足育人为本,创新课堂活动设计,是实现全程育人效应的主要渠道。语言的学习离不开交际,教师可渗透课程思政,创设真实的交际环境或者开展第二课堂。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熟练地掌握和使用外语,而且在活动中接受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职业道德规范、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例如,第二册第三单元Text A Thanks,Mom,for All You Have Done可开展感恩教育的德育创新案例。感恩文化对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感恩,不仅是对父母孝顺,对师长尊敬,更是对民族、国家忠诚、对生命敬畏。而大学生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普遍缺失感恩之心。教师可借由本专题设计课堂活动或借助第二课堂,帮助大学生重拾感恩之心。例如感恩父母,组织学生写一封中英文双语书信向父母感谢父母养育之情,或是举办一次感恩父母主题的英语诗歌朗诵会;感恩师长,组织学生观看“尊师重教”的主题电影,写一次英文读后感;感恩城市,可利用暑期组织学生参与下乡支教的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回报社会;感恩党和国家,可组织观看“我和我的祖国”等主旋律电影、举办“感恩祖国”的英文演讲比赛或者开展时政热点的翻译比赛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认清自身的理想抱负,投身到报效党和祖国的事业中去。

又如第六单元From Crutches to a World-class Runner一文介绍了美国著名长跑运动员葛林 ·康汉宁(Glenn Cunningham)遭遇了人生残酷的打击,从“痛失双腿”到“世界一流田径运动员”的英雄事迹。这些典型事例的奋斗历程充满了正能量,可以利用榜样的力量,组织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讨论,开展阅读活动。例如阅读相关的人物传记,特别是国家和民族的英雄人物,引导学生发扬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

有些专题注重培养学生在职场和日常中使用语言,教师可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如第四册第八单元The Language of Congratulations and Good Wishes课堂活动可安排情景对话表演,鼓励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协调分歧,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对话表演。竞争与合作的小组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4.3 回归教育初心,完善多元评价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课程评价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对课程评价进行重新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此,才能扭转专业课程重教学、轻育人的现状,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回归教育初心。

首先,要重新设计课程评价内容。目前外语专业课程的评价维度还是注重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课堂育人效果的评价比重较低。本着“育人为先”的教育理念,专业课程的评价应当多元化,破除单一化,不“唯成绩”而论。教师应将学生的道德认知、情感认识、价值观等内容纳入到评价体系中,体现评价的人文性和多元性。例如,是否具备文化差异的理解能力;是否能坚定文化立场和自信;是否坚定爱国主义、具备民族认同感;是否能践行理想信念;是否积极参与团队合作、具备集体荣誉感;是否具备健康的身心人格等。

此外,要综合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制定系统、精细的评价指标。教师应长期跟踪学生的思想动态,尽量做到量化、客观,能够及时反映学生的学习及成长情况。在实施考核过程中,教师应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作出适当的评价。例如,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由于学生个体差异产生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等不同,将每个评价对象的过去与现在进行纵向比较,得出更全面的评价。

5 反思与展望

价值塑造是课程的灵魂,课堂实施的关键是教师。以上所提的课程思政融入高职英语的具体实施路径,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好教师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高职院校外语类教师应主动接受、践行课程思政的新理念,主动适应课程思政的新要求,主动关注思想道德教育资源,把握德育时机,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任课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精准筛选符合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思政材料,灵活设置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活动设计,设立一定的评价指标,重新定位课程评价体系。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和专业素质,才能健康引导学生,构建“课程思政”大环境下的育人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