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伍尔夫《海浪》中基于前景化理论的海洋意象解读

2020-01-02韩捷敏

文化学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伍尔夫海浪前景

韩捷敏

《海浪》(TheWaves)是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富有诗意的实验小说,出版于1931年,是伍尔夫创作生涯的巅峰之作。与传统小说不同,《海浪》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故事,它本身的重点不在于叙事,也不像传统小说那样有占据作品核心的主角,而是通过九段文本乐章建构起了一部极富音乐性的作品。在《海浪》九个散文诗式的引子中,自然景物描写独树一帜,以浓墨重彩的方式奠定了小说文本的总体基调。克莱尔·摩根提出,文学评论者往往重点关注伍尔夫文学作品中突出表现的政治主张,却很少注意到其中对自然景物方面的描写,这样的解读忽略了自然景物在文本建构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1]。纵观小说全文,海洋意象巧妙地贯穿始终,构建起了时空交错、意识流动自如的文本线索,为其前景化效果的解读提供了有效空间。

一、前景化理论

“前景化”是文体学中的重要理论,原用于绘画领域,指将需要突出刻画的事物处于前景的位置,其他的即构成背景。在文学领域,文本通过对语言常规的刻意偏离达到前景化的效果,为读者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提供崭新的视角。“前景化”一词最早由穆卡洛夫斯基提出,概念起源于俄罗斯形式主义,将其中的语言“陌生化”思想加以拓展,指出前景化是对“标准常规的系统违反”[2]。程式化的日常用语削弱了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影响了读者对艺术美的感知力,而“前景化”就是对日常程式化语言的偏离,达到引人注目的效果,从而增强文本的艺术感染力。

前景化理论在文学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而偏离是实现前景化的有效途径。亚里士多德最早在《诗学》中提及“偏离”的概念,英国语言学家利奇也指出,“前景化”是一种对于艺术有目的性的偏离。这种“偏离”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反常规化”,更是一种另辟蹊径的创作艺术,突出了语言文本的文学内涵。

随着前景化理论的不断深入发展,“前景化”的含义更为广阔,涉及的层面也更加多样。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重点区分了“前景化”和“突出”的概念,将“前景化”视为一种“有动因的突出”。这种意义上的“突出”通常与语篇的情境相关,有助于将语言表达的“前景化”效果充分展示出来,为文学作品的解读预设不一样的空间。

二、《海浪》中海洋意象的前景化效果

伍尔夫《海浪》中有着丰富的海洋意象书写。申丹曾呼吁读者更多地关注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从精雕细琢的刻画中领略文本的主题内涵[3]。海的辽阔空间、汹涌浪潮、色彩变幻等为作品奠定了独特基调,也为读者带来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身临其境的感知体验。作品中文本运行的节奏伴随着海浪的节拍而起伏,人物的意识、思想、情感与海浪形成了完美的对应关系。从海洋意象的解读中,读者可以感悟到其中隐含的明亮而又复杂的人物情感,体会到人物似海浪般汹涌的意识流动下折射出的生命感悟,将海洋意象的前景化效果突出展现,引发读者更多的思考与感悟。

(一)引发意识流动

“意识流”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1884年提出,经过不断发展,在文学创作中有了独特的体现。20世纪初,以伍尔夫、乔伊斯等为代表的现代主义作家把意识流创作引向了高峰,文学批评界也开始将意识流解读视为文本研究的全新切入点。意识流并非无源之水,意识的流动源于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认知,需要一个引发者来触动意识的阀门[4]。在《海浪》中,海洋意象创造性地扮演了引发者的角色,通过将海洋意象置于文本的前景位置实现客观事物与主观意识之间的互动呼应,形成了物质和意识同频共振的独特效果。

在《海浪》首章的引子中,伍尔夫就通过海浪翻滚的细微描写奠定了整部小说的独特基调。起初,太阳还未完全升起,作者将“海面上微波荡漾”的唯美场景比作“一块布摇摆出层层褶皱”,其中“微波荡漾”像极了生命最初的模样,朦胧而美好。而“摇摆”一词则像婴儿的摇篮,轻柔而有节拍地晃动,在小心翼翼中孕育并呵护生命的成长。海天浑然一体的景观给读者以天地万物苏醒之感,也象征了生命的序章在悄然拉开。紧接着,天际泛出了道道白色,海浪“前后翻滚”“你推我拥”“相互追逐”“绵延不绝”,生命的节拍开始有节奏地敲击,人类命运的波涛生生不息,象征着生命永恒的轮回。伍尔夫在小说开篇就对海洋意象进行了浓墨重彩的细致描述,突出了海洋意象的前景化效果,可以很好地引发人物的意识流动,使得接下来人物汹涌的意识波涛自然起伏,给予读者更多关于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在小说中出现的六个进行瞬间内心独白的人物中,伯纳德是唯一自始至终都“历历在目”的人物。在《海浪》的最后一章,年老孤独的伯纳德对人的一生进行了总结性独白,揭示了生命的复杂与永恒。伯纳德感叹道,汹涌的浪潮仿佛一直在胸中不断涌动。浪花翻腾而起,欢快而有力量,正如摆脱了世俗的羁绊,使人的心中感到一种簇新的愿望,犹如某种不可名状之物从心中升腾而起[5]269-270。伯纳德意识到了生命永恒的轮回,体会到了海浪翻滚般的内心波澜。海洋意象引发了人物的意识流动,触发了人物对于生命的思考,突出了前景化效果。

(二)烘托空间美感

在《海浪》中,伍尔夫擅长通过透彻的表现形式来突出人物的内心独白,借助光影、色彩、旋律和节奏等外在元素烘托小说空间的独特美感。这些元素在很大程度上源自音乐和绘画艺术,可以使意识流小说的表现力得到充分释放。小说中出现了大量海洋意象的书写,这种兼具音乐美与绘画美的表现形式突出了海洋的本质属性,给读者以清晰的画面感,通过身临其境的美感体验突出了文本的前景化效果。

1.音乐美

《海浪》从整体结构上来看就像是动听的音乐,由九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开头都有一段独具特色的引子,仿佛序曲一般引领着整部乐曲的基调。这是伍尔夫特地安排的创作格局,小说中的语言也如音乐般流畅而富有节奏感,给予读者美妙的阅读体验。海洋意象在伍尔夫的作品中频繁出现,海浪的声音仿佛一直萦绕在读者耳畔,那种流动的音乐美感来源于海浪的翻滚和拍击海岸的节拍,来源于在海浪声声的推动与映衬下小说人物命运的起伏韵律。

在小说首章的引子中,伍尔夫用细腻的语言来描述海浪的声音:“海波平息一会儿,接着就重新掀起,发出叹息般的声响,宛似沉睡的人在不自觉地呼吸。”[5]1这句话仿佛将真实的海洋画面搬到了读者面前,“叹息般的声响”给读者以沉闷的感觉,虽说并不像一天初始阶段时的朝气蓬勃,但却在无形中为后续的创作埋下了伏笔。在小说临近结尾的章节中,作者这样写道:“太阳已经沉落……然后又携带着叹息般的声响从铺满卵石的海滩上翻滚着撤回。”[6]213前后重复出现的“叹息般的声响”起到了很好的呼应效果,就像海浪一样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在《海浪》中,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是海浪的声响,更是音乐化的篇章中所蕴含的人物一生命运的跌宕沉浮。

2.绘画美

在绘画艺术中,色彩是除造型设计之外对画面整体效果起到关键作用的元素。伍尔夫一直在试验将色彩元素融入语言艺术中,认为伟大的作家往往都是卓越的配色师[6]。在印象主义绘画领域,色彩通过户外光线的照耀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动人姿态,伍尔夫的文学创作也擅长通过色彩的精心调配来呈现出如同印象派绘画艺术般璀璨夺目的光色之美。

在《海浪》的自然景物描写中,对于海洋意象的突出呈现也充分体现了色彩明亮的绘画之美。“一波波海浪通体湛蓝,只有浪峰上面闪烁着钻石般的光芒。”[5]132伍尔夫将“通体湛蓝”的海浪置于文学的画布上,浪峰上面闪烁着的“钻石般的光芒”流露出文学作品的光色之晕。

此外,绘画还讲求线条与色彩的综合运用,线条的可塑性有助于勾勒出文本清晰的脉络感。在小说中,伍尔夫将海浪的线条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海浪呈扇形状涌向金色的沙滩,阳光映照着薄薄浪花,显得晶莹而剔透。远远望去,就像颤动的鱼鳞,闪耀着动人的光影,忽明忽暗,伴随着阵起的海风有节奏地拍击着海岸[5]62-64。海浪每一种形态的变化都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象征着人生的不同阶段。而海浪在天际线跳动的弧度所勾勒出的线条美感也映衬了人生跌宕起伏的轨迹,这种前景化的文本效果凸显了小说中海洋意象的绘画美。

三、结语

海洋意象引发了小说人物思想意识的自然流动。海浪拍岸永恒不息,海洋意象不仅是伍尔夫文学创作的背景,更是引发人物和读者生命思考的载体。从意象原型角度来看,水具有生命本源的含义,水的流动涓涓不息,水原型承载有厚重的生命底蕴。在伍尔夫的《海浪》中,海洋的潮起潮落象征着生命的兴衰沉浮,像海浪一样汹涌的意识波涛隐喻着不同人物对生命意义的体验。海浪的光影、色彩、旋律和节奏等外在元素有利于烘托小说空间的独特美感,用音乐与绘画艺术的迷人气息创造性地突出文本的隐喻内涵。总之,海洋意象的前景化效果体现在了小说的方方面面,海水汹涌的节奏响彻《海浪》,海浪生生不息的永恒画面久久回荡在读者心中。

猜你喜欢

伍尔夫海浪前景
丫丫和小海浪
海浪
我国旅游房地产开发前景的探讨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
樊应举
离岸央票:需求与前景
To the Light House—A Journey of Life from Moments to Eternity
量子纠缠的来历及应用前景
与伍尔夫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