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遗产的公共性实现
——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为例

2020-01-02吴潇琳

文化学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遗产地公共性世界遗产

夏 攀 吴潇琳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是文物工作的重要方针,为利用文化遗产、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价值确定了大方向。“让文化遗产活起来”首先在于让文化遗产为全民所共享,把文化遗产作为公共资源,充分实现其公共属性。

一、世界遗产的“公共性”

“公共”(Public)的概念内涵丰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中。作为形容词,“公共”表示全体人民的或与全体人民有关的、对所有人开放的、众所周知的[1]。从这个角度,“公共”代表权属的全民化,场所的高度开放化以及信息公开化。

在现代文化遗产领域,将文化遗产看作公共资源是一种普遍共识。文化遗产作为先辈遗留下来的文化遗存,除极少数有私人产权之外,大多数为政府、国家所继承,在权属上就有全民性。从伦理角度来看,文化遗产作为全民的继承物,具有权益上的全民共享性,同时全民应承担共同责任来保护先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并将之传承下去。

世界遗产运动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和实施的全球性的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在世界范围确认和保护对人类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在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7届会议在法国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这一国际公约,吸引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参与其中。在世界遗产运动的起源与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把归属于各国的世界遗产视作全球共同遗产,实现公共性成为世界遗产运动的共识。

诞生于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是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文件,其中明确指出“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类价值的统一性,并把古代遗迹看作共同的遗产,认识到为后代保护这些古迹的共同责任”。《威尼斯宪章》以国际文件的形式宣扬了“共同遗产”的观念,这一精神对《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最终诞生产生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世界遗产运动发展近50年来,在其实践和相关文件中不断凸显世界遗产对于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强调全世界人民保护世界遗产的共同责任和共同参与。20世纪90年代至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次提出世界遗产要能够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提升人类共同福祉,各缔约国要充分利用世界遗产的价值为公众服务。

综上所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50多年的世界遗产工作实践中,从最初对保护的重视,到对公共参与、遗产资源开放及利益共享的强调,越来越追求世界遗产的公共性实现,即在世界遗产的管理过程中体现其公共性精神。

二、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公共性实现

位于浙江省的杭州西湖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就体现了较高程度的公共性特质。西湖在唐宋时期经过文人士大夫的不断营造,逐渐成为杭州居民和游客共享的公共园林。2011年6月,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作为全人类共同遗产的地位得到了国际社会认可,“西湖的公共性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2]。在西湖保护管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其公共性实现模式,主要有公共参与、资源开放、利益共享三个方面。

(一)问计于民:世界遗产管理的公共参与

美国内务部在其官方保护规划指南中指出:“公众参与是一个形成和明确(保护)规划的价值和特性的过程,尽早的、持续的公众参与是保证规划为尽可能多的民众所接受的重要条件。”[3]在世界遗产保护管理领域,需要更多地发挥民众的作用,建立切实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是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方向。

1.项目公示机制

“项目公示”作为西湖保护管理的一种常态化机制,最早在2002年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中开始实行,现作为西湖世界遗产管理中的一项常规型举措延续下来。基本步骤是:各类重要项目是否成立要征询市民意见,公示方案通常会刊登在报纸和网络上,公众可以自由发表建议;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要公开展示,面向全社会征求实施建议;公众的建议要整理反馈,项目实施部门把公众建议整理后反馈给有关单位;有关单位根据公众的建议情况,充分研究论证之后,采纳其中的合理建议,最终修改完善方案。

“申遗”成功以来,西湖世界遗产地重要建设项目都经过了“问计于民”的过程。通过“公示”这一环节,杭州市民、媒体、游客、学者等都能参与其中,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及特长,成为西湖保护的参与者。

2.专家咨询制度

专家咨询制度在西湖世界遗产的相关法规中有明确规定。自2012年1月1日起实施的《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遗产区内的建设项目需组织遗产影响评估,实行专家咨询论证制度。2012年至2019年8年间,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有关机构共组织了70余次的遗产区建设项目专家咨询评估会,对遗产区内的建设项目实行严格的专家评估程序,对西湖文化景观有不利影响的建设项目在咨询会中予以否决。

同时,《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条例》中还明文鼓励单位和个人参与西湖文化景观的保护活动,并对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二)还湖于民:世界遗产资源的公共空间化

“遗产的公共性一方面意味着遗产地空间应当向相关社群开放,不应受其中一部分群体的支配而将其他群体排除在外,以保证遗产地公共空间的开放与包容。”[2]杭州西湖作为世界遗产,其遗产区空间应向全体公民开放,从而可以面向更多人群普及世界遗产价值。“对城市空间的共同感受,使城市遗产具有了公共文化价值,吸引着公众的聚集,从而促使其向城市公共空间的职能转化。”[4]推动西湖遗产区的公共空间化,可以增强人们对西湖世界遗产的价值认知,增强他们对杭州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1.会所转型:公共资源的回归

“申遗”成功以后,西湖边部分公共文化资源被经营性高档会所占据,这些远超普通市民消费水准的场所通过价格壁垒使得公共资源成为“贵族领地”。从2014年开始,西湖世界遗产的管理机构开始对遗产区内的高档会所进行整治,关停一些原本开设在公园、文物保护单位范围内的高档会所。此后,一些高档会所开始纷纷转型,以曲院风荷公园内的“西湖会”为例,原本为一般民众无法涉足的高档会所,经过整顿之后,“西湖会”转型为平民消费的“开心茶馆”,从“贵族领地”成为世界遗产区内的公共空间。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还通过编制规划,明确了高档会所的转型方向。按照《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业态提升规划》的要求,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名人故居等保护类别的建筑,均应转为文化性和公益性场所。

2.“免费西湖”:文化资源共享

“免费西湖”包含环湖公园景点和博物馆的免费开放,从2002年的国庆长假开始,西湖南线的柳浪闻莺公园、长桥公园等一些热门公园开始免费向市民游客开放,截至2020年6月,环西湖的所有公园绿地都免费开放。从2004年开始,西湖景区各大文化景点和博物馆也开始实行免费开放,截至2020年6月,西湖遗产区内除个别重要文保单位需要门票杠杆限制游客外,其他均免费开放。

杭州西湖世界遗产区成为广大市民游客共享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现了西湖世界遗产管理机构对公众文化权利的充分尊重,“为杭州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5],也对城市社会结构的稳定、和谐起着良好的调节作用,能激发杭州市民对世界遗产和西湖文化的认同感。

3.“免费西湖”的效益分析

自西湖免费开放以来,其免费模式作为世界遗产旅游管理的典型案例不断被提出,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给予“免费西湖”的评价是:“没有围墙、不收门票的完整西湖,将自己的每一寸绿地和每一处景观,奉献给了广大游客,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方面均实现了‘不设门票的和谐发展’。”[6]

从账面经济效益来看,西湖的全面免费开放,直接导致门票收入急剧减少。但从杭州旅游发展的角度,免费开放带来了游客的大幅度增长,间接带动了第三产业各类业态的发展,包括宾馆饭店、餐饮购物、交通运输等产业的发展。在西湖免费开放前的2001年,杭州年游客总量是2 592万人次,年旅游总收入约249.7亿元;2016年,杭州接待中外游客14 059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363.23万人次,实现年旅游总收入2 572亿元。由此可见,在景区收费这个问题上,以门票的免费带动了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拉动了环境、经济、社会等多方效益。

(三)还利于民:世界遗产区原住民利益共享

世界遗产地原住民,是指居住在世界遗产区范围内的居民。在成为保护区之前,原住民在区域资源的利用上没有特殊的法律法规的限制;成为世界遗产之后,遗产区内的经济开发、业态布局等方面都必须遵守世界遗产相关法律法规,出于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等全民性价值的考量,遗产区居民的经济行为被严格限制。由此,从公平的角度,应该对遗产区内的原住民“提出合理的补偿措施,尽可能做到权利、责任的均衡”[7]。

1.整治“景中村”,改善原住民生活环境

西湖的“景中村”受到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双重体系保护管理的严格限制,发展时面临许多约束,工业发展、住宅扩建都被严格限制。西湖遗产区内茶农经济发展与世界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锐化,“景中村”经济发展空间受阻。为解决这一问题,杭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及鼓励措施。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茶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建筑整治。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还为原住民提供统一的房屋整治方案和效果图,对于按照效果图进行房屋整治的住户,由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由此,茶村的环境风貌得到极大改善和提高。

2.扶持特色产业,原住民利益共享

经过整治的“景中村”根据各自的地理优势,再加上政府的有序引导,遗产区内的茶村逐步形成以龙井茶文化为特色,以农家饭馆、茶楼、民宿等业态为主的“景中村”。总体来说,西湖世界遗产管理机构从以下三个方面支持遗产区原住民的发展。

一是做强龙井茶种植这一主营产业。西湖龙井是中国十大绿茶之首,龙井茶蕴含十分巨大的品牌价值,西湖世界遗产管理机构对龙井茶产区的生态实行严格保护,确保龙井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不受破坏。遗产区还与农业技术部门合作,实行科学种植、合理采摘、精心炒制,从各个环节确保龙井茶的质量,严格保护其品牌。

二是扶持遗产区村庄发展特色经济。西湖遗产区内分布多个村庄,当地政府引导这些村庄根据自身的特点发展不同的产业项目。有的村庄主要发展民宿产业,有的村庄主要发展饭庄茶楼,实行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

三是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对于西湖遗产区内的原住民,当地政府确立了村民参与集体利益分享机制。例如,西湖遗产区茅家埠村的集体收入主要来自集体房屋的商业租赁,租金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给村民。政府通过利益共享机制,增强了村民保护西湖世界遗产的责任意识,促使他们主动参与世界遗产保护,从而实现遗产区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作为遗产区面积较大、有较多原住民人口、与城市结合紧密的开放型世界遗产,其公共性实现充分考虑到遗产地自身的特点。

在遗产地管理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充分意识到其利益相关者的复杂构成,采取更加透明公开的方式,充分吸纳民众的意见,在不违背世界遗产管理原则的基础上,尽可能平衡各方利益,让不同的利益主体参与世界遗产管理的决策,实现其保护管理的公共性。在世界遗产地资源共享方面,“免费西湖”的模式最大限度降低了价格门槛,使公众平等享受世界遗产资源。同时,依托遗产地与城市之间的紧密空间关系,通过免费模式带动城市腹地的旅游业发展,既满足了世界遗产公共性精神,又获得了经济效益。在世界遗产利益共享方面,西湖主要考虑遗产区原住民利益的公平实现,优化生活环境、扶持遗产区特色产业,提升世界遗产地原住民的利益共享水平。

世界遗产公共性实现的主要方面包含保护管理的公共参与、遗产空间的公共化以及利益的共享化。各世界遗产地在公共性的具体实现路径上,应结合遗产地空间特征、资源要素、文化属性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在严格遵循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探索科学、有效的公共性实现模式。

猜你喜欢

遗产地公共性世界遗产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中国七地入选全球首批地质遗产地名录
中国的“世界遗产”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中国的世界遗产
跟淘气章鱼巡游世界遗产
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公共性中的角色探究
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需求关系
申遗重要俦;じ重要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 2020年将在福州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