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成因及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2020-01-02苏洁红

梧州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育人时代

苏洁红

(巢湖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00后”渐渐成为大学校园的主力军,“千禧一代”深受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成长环境变化、文化价值多元等因素的影响,让“0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行为方式、兴趣爱好、价值观念都和“80后”“90后”大学生有着显著的差异,使他们在心理特征、行为方式上呈现出独特、复杂和多样的特点,这给高校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因此,分析把握“0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成因,对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改革、探索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式、新方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水平,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0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

(一)理想信念淡薄化

理想信念属于价值观念范畴,是价值观的核心和灵魂。理想是对未来社会的渴望和追求以及自身的一种发展。信念是人们建立和信仰某种思想或事物的方式,并给予某些知识来实践。“理想是信仰的对象,信念是理想得以实现的保证”[1]。

根据南通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2],“00后”大学生最关注的是社会热点和娱乐新闻,由此可以看出,新时代大学生平时对思想政治理论了解不够,对政治理论的学习不够重视,政治意识薄弱,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男生普遍关注社会热点和游戏,女生则普遍关注娱乐和休闲”。新时代大学生关注最多的是与自身兴趣爱好相关的信息,他们主动学习政治理论的动力不足,学习政治理论的热情普遍不高。很多学生成为“佛系青年”,对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文件精神一知半解,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淡薄,精神世界空虚麻木,没有奋斗目标,为未来感到迷茫,缺乏青年大学生应有的使命感和担当,更缺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坚定信念和理想。

(二)学习生活碎片化

自媒体时代,互联网高度普及。在高校课堂上,很多课程已经和互联网密切联系到一起,互联网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获取知识的效率,已经成为新时代大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互联网也是如此。它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王蒙在《触屏时代的心智灾难》中说到,传播本来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但是手段的被使用,完全可能变成使用手段的人被手段使用。使用变成了被使用,被使用的工具变成了主题,而主题变成了傻气十足的跟班。互联网已经渗透到“00后”大学生的每个方面,有些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已经很严重。建立在互联网平台之上的智能手机终端,渐渐成为他们身体上的器官,沦为“低头族”。时时刻刻都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纸质书籍不断被冲击,学习的时间被瓦解得支离破碎,生活也因手机而变得松散。在课堂上,有些学生仍然无法摆脱手机的束缚,依然沉浸在手机虚拟的世界中。在生活中,他们逃避现实,沉浸在网络虚拟的世界中洋洋自得,浪费了太多学习的时间。

因智能手机的普及,新时代大学生时刻被各种无关紧要的信息所冲击,还未来得及消化,新的信息又铺天盖地地袭来。久而久之,他们自己就成了“快餐文化”的代名词,习惯于快速浏览,习惯于蜻蜓点水,习惯于浮在表面。学习不断碎片化,不成系统,难窥知识系统的全貌,难以深入。

(三)人生态度消极化

大学阶段是人生中最美好的阶段,青春的理想,人生目标都在这一阶段确立和实现。大学阶段本应该是积极的、向上的,但不少大学生冷漠,人生态度消极悲观,抗压能力弱,有的大学生甚至放弃生命。大学期间,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之外,还应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提升综合素质,追求身心健康,展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度。不少青年沉迷于网络、游戏,沉浸在自己的个人世界中,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对任何事情都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对所有事情都敬而远之,觉得跟自己没有多大关系。看似与世无争、知足常乐、有无皆可,实则是消极的人生态度,他们为自己的不求上进、不努力找借口,长此以往,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对大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

涉及到学业或者大学生活的时候,总有一部分大学生因人生态度出现了问题,导致问题处理不当,出现了社会、家庭和学校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在毕业或者就业的时候,有一些大学生就业进取心不强,迟迟不愿就业,甚至是毕业之后,依然“啃老”,还认为理所当然,这是很危险的。

(四)价值取向功利化

“00后”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家庭中的“小太阳”,受到父母、长辈的百般呵护和关爱,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当然,他们也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00后”大学生有着较为务实的人生理想,更加注重当下,生活质量、幸福指数、社会地位、报酬收入等都是他们比较关注和努力追求的重要方面[3]。

在实际的工作中,也发现“00”后大学生在荣誉或者利益面前,一部分人会为了荣誉睚眦必较,毫不退让,没有谦让感。在未来的人生规划上,他们首先考虑的是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而不是报效祖国、奉献社会,呈现出功利化的倾向[3]。新时代大学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功利化的价值追求,他们成长的环境、家庭和社会,让他们在作出选择的时候更加务实,更加直接,也更加功利。选择专业时候主要看毕业后哪个专业容易就业、哪个专业待遇更好,学习的主要动机是为了毕业后有一份好工作、好岗位。新时代大学生考虑问题更多的时候是以“小我”为立足点,大多都是围绕个人提升来展开,而与国家、社会和集体相关的问题,他们显得漠不关心,或者持跟自己无关的态度,价值取向功利化倾向明显。

(五)日常行为个性化

新时代大学生是有个性的一代,但这种个性跟“80后”“90后”大学生又迥然不同。如果说“80后”“90后”大学生的个性体现在外在的发型、穿着,走“非主流”路线,那么“00后”的个性更能体现在内在的兴趣和爱好上。据调查,“00后”大学生更热衷于与互联网、智能手机密切联系的短视频、网游和网购等兴趣。他们熟练地使用各类短视频APP,记录生活、直播生活,用各类专业AAP购物、外卖服务生活[4]。

“00后”从小就在互联网高速发展中成长,他们对新事物的接纳程度高、接收速度快、适应能力强,但包容性差,这也是“00后”大学生个性化的体现。追求个性更明显,让新时代大学生在群居生活上遇到的问题更多,在宿舍、班级之间的同学相处中,不合群的同学大有人在。班级凝聚力差、向心力弱,因生活习惯、作息习惯产生的宿舍小矛盾很普遍。

二、“0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成因分析

“0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形成,原因是复杂的、多样的。总体而言,是由社会、家庭等外因和个体自身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一)外因

新时代大学生是在社会转型中慢慢成长起来的。在其成长过程中,受到西方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的影响,他们大多未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加之,他们正处于青春阶段,对新生事物缺乏辨别和判断能力[5]。导致他们过分依赖网络,理想信念薄弱,政治立场不坚定,目标不明确,日常行为散漫功利,是责任感缺乏却又个性特点鲜明的复杂个体。

网络是一个大杂烩,“既传播文明又倾泻垃圾,既开启民智又制造蒙昧盲目”[6]。新时代大学生对新信息、新鲜事物接受迅速而高效,享受着大数据时代带来的便捷,思想开放,又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消费方式上,新时代大学生以网购和在线服务为主,节约时间用作游戏或娱乐[7]。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又带来了技术理性。技术的异化,在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技术具有工具和价值两重属性,但新时代大学生忽略技术的价值属性,从而陷入工具的附庸,迷失自我,导致理想信念不清晰,不坚定。

新时代大学生成长于自媒体兴盛的时期。从2000年到2019年,我国网民的数量和构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仅“2017年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5.8%,其中移动互联网占比达到97.5%”[8]。新时代大学生成长在自媒体时代,各类小视频、APP风行,在这些自媒体中,他们都是“主角”,无需顾及其他,自由地展现自己。因此,新时代大学生更加重视自己个人诉求,重视个性的表达,按照自己的内心去塑造自我。

“0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形成还有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是每个人性格形成的重要基础。新时代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享受着优越的物质条件的同时,还享受着来自祖辈和父辈更多的宠溺,受到的挫折更少,精神上更加自信。家庭生活条件不好的大学生,他们承受的压力更大,极端化趋势明显,有的是奋发图强,改变家庭经济状况,有的自卑倾向更为明显。外在条件综合影响,让新时代大学生在价值追求、行为心理上呈现出更加复杂的特点。

(二)内因

新时代大学生主要是“00后”,他们的思想行为特点的形成最重要的还是“00后”个体自身因素。

在生理上,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成长期,他们心理发展不够成熟,本来就会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他们有强烈的自我表达的欲望,但心理发展又极不稳定,导致新时代大学生始终是一个矛盾体。既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又无法完全支撑自己的行为。所以,新时代大学生的行为被网络肢解,在思想上多元化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

在心理上,新时代大学生处在心理波动期,他们的情绪受外部因素影响大,他们既对未来充满想象,又对现实充满无力感;既接受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引领,又对各种“亚文化”充满好奇[5]。既能快速接受新鲜事物,又要保持自身的个性和原有的习惯,他们在思想行为上的偏激倾向更明显。

在时代外因和个体内因的综合影响下,使得“00后”大学生的行为呈现出了理想信念淡薄化、学习生活碎片化、人生态度消极化、价值取向功利化、日常行为个性化等特点。

三、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成长环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性格特征。“00后”大学生是一个新的群体,他们有自己的认知方式、行为习惯。高校作为育人场所,应该充分研究教育对象,从实际出发,积极应对教育对象的变化,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性需求,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因此,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同时,还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绝对引领,在育人过程中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引领新时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参与大众文化的同时,接受、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文化,达到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和价值升华[8]。

(二)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

2007年教育部就开始大力推动易班建设,以易班为平台,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经过10多年的发展,易班网络思政平台已经不断完善,引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同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笔者工作的单位,易班平台实现全校大学生全覆盖,同时,将易班平台和今日校园APP相融合,聚焦学生成长需求,通过网络开展前置迎新服务工作,实现困难生认定、勤工助学申请、奖助学金申请、宿舍报修等学生服务,实现网络上、精准化的服务。在手机端就可以完成请销假、接收通知、搞活动等日常事务。全校近2万名学生,单日服务最高使用2万人次。将互联网和大思政相结合,促进易班和智慧学工深度融合,涵盖新生从入学到毕业离校的所有工作,同时,促进了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服务育人。

(三)进一步推进思政课程改革,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

传统的思政课程仅仅是对中央文件精神的传达,政治思想的传递,这种思政课程枯燥、乏味,授课效果不明显,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立德树人的使命,又承担着思想政治课和理论课的双重责任、双重定位,政治属性和学术属性相统一[9],责任重大。特别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新时期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和阵地,在这个大数据和移动互联时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与变革冲击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10]。思政课程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做人的工作,必须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思想政治课程肩负着育人的使命,这是思想政治课程的定位,但还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仅仅是课堂上空洞的理论和说教,更应该是对理论的阐释和解读,说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再去指引学生在时代大环境中成长成才。

育人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专业课教师也要担负起育人的使命。所有教师都要不断了解教学对象的特点,回应学生关切,直面学生需要。积极搭建成长成才平台,让学生在课程中彰显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结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工作实际,完成育人的任务,齐抓共管,共同服务,坚定新时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同时,丰富教学手段,改革传统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由填鸭式教学到自主学习方式的转变,让新时代大学生主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树立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远大理想。

(四)树立典型,引领学生成长

评优评奖工作是大学期间一项常规工作,也是一项重要工作。评优评奖是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能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评优评奖这项活动要以全员育人教育工作为整体的支撑点[11]。高校要充分利用评优评奖工作,积极宣传,引导学生参与,保证过程公平、公正、公开,树立优秀典型,加强对学生诚信教育和成才教育。通过优秀学子报告会,评选优秀大学生,先进个人,表彰会等常规工作,加强学生的思想引领,发挥学风引领和示范作用。让广大青年学生参与了解国家的各项政策,树立大局观,确立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意识。

(五)严格资助程序,实现资助育人

资助工作也是高校一项重要的工作,资助对帮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很容易简单化为经济资助,忽略资助的育人功能和受助学生心理疏导。因此,要积极宣传资助的意义和功能,同时,严格审查、多维认定、精准施策、动态管理,精准识别,精准认定,精准资助。要推进发展型资助,将物质资助与精神支持相结合,将服务管理与资助育人相结合,满足学生当前需要和支持学生长远发展相结合,变单一经济资助为多元成长成才帮扶,拓展资助育人途径,丰富资助育人内涵,提升育人质量,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全方位资助育人机制,实现自“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树立全方位育人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

四、结语

新时代大学生在理想信念、学习生活、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日常行为等方面都有着更为鲜明的特点,他们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同时,也给新时代高校学生日常管理提出了新要求,给高校改革发展带来了机遇。高校工作者掌握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和成因,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由之路;是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帮助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更是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培养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最终目标。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育人时代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