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总目录
2020-01-02
卷首语
“新地球村”的想象
赵月枝(第1期)
中国传播研究的再出发
吴予敏(第2期)
语词的命运与人的境况
胡百精(第3期)
媒介视角与传播学的想象力:以传播政治经济学为个案
胡翼青(第4期)
科技重构传播范式
余明阳(第5期)
好的学问怎么形成
丁俊杰(第6期)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打造新时代的“四全媒体”——努力践行习近平关于媒体融合发展重要论述
童 兵 费雯俪(第4期)
探索“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办报路线——重庆《新华日报》对《解放日报》改版的响应及其影响
陈 龙(第4期)
“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话语生产与时代形塑
朱清河 王 青(第6期)
新闻传播学
5G时代:未来传播中“人—机”关系的模式重构
喻国明 杨 雅(第1期)
论智能传播时代的传播主体与主体认知
程 明 赵静宜(第1期)
技术现象学视域下人与媒介的关系省思及认识方法补阙
董 浩(第1期)
互联网治理的进程、模式争议与未来走向
郑文明(第2期)
一种新的博弈模式的提出:作为城乡对局人之间的媒介
李红艳 牛 畅(第2期)
否思“后真相”:基于李普曼舆论学视角
Elliot O’Donnell 刘学蔚(第3期)
网络空间中的用户劳动:技术驯化与“盲点论争”的统一
杨逐原(第3期)
中国新媒体广告人才需求的调查研究
陈培爱 闫 琰(第4期)
“公共传播”在中国语境下的知识生产与谱系考察——基于米歇尔·福柯权力-话语理论的演化视角
吕清远 高丽华(第4期)
环境传播中的隐喻体系——兼对2018年优秀生态环境宣传获奖文本的解读
王丽娜(第4期)
话语结构、思维演进与智能化转向:作为政治新图景的中国网络问政
陈 刚 王 卿(第6期)
标题特征对数字媒介内容传播效果的影响——基于新闻评论类微信公众号标题的实证研究
刘 果 汪小伢(第6期)
媒介化社会
情感的中介效应:网络游戏用户认知与使用行为意向
张 昆 任怡林(第1期)
传播适应理论的研究现状、脉络与应用——基于WOS的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
刘丽群 谢精忠 张蔚涵(第1期)
网络直播用户的持续使用行为及主观幸福感——基于期望确认模型及准社会关系的理论视角
马志浩 葛进平 周 翔(第2期)
个性化推荐在移动新闻资讯传播中的应用、影响与反思
杨莉明(第2期)
社交媒体在疫情危机风险传播中的核心作用与传播机制
张克旭(第3期)
重大疫情中谣言治理的法治理性
赵青娟(第3期)
在线社会支持对媒体超载负面效应的缓冲机制研究
王春娅 苗世通 赵 娜(第3期)
历史大场景下的疫情传播:问题与方法——2020中国传播创新论坛·云端对话会议综述
肖 珺 肖劲草(第4期)
信息畸变与权力博弈:重大疫情下网络谣言的生成与传播机制
范 敏 周建新(第4期)
真有这么危险吗:2009—2010甲型H1N1流感疫情期间的德国报纸评论分析
柯小俊(第4期)
连接报道与现实:一项对武汉周边药房口罩供应的随机实地实验
强月新 肖 迪(第5期)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务传播:响应、议题与定位
禹卫华 黄阳坤(第5期)
突发公共事件背景下社交网络谣言治理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
王建华 布玉婷(第5期)
新媒体赋权与城乡分化的重塑——基于尚村“快手下乡”的个案分析
刘锦程 王渝志(第5期)
网络语境下媒介使用对用户行为表征的影响研究
阳长征(第6期)
公共危机情境中的标语口号:传播属性与话语建构
文 宏 李风山(第6期)
广告与媒介经济
国有企业品牌70年:历史演进与未来展望
张 驰 黄升民(第1期)
智能广告信息伦理风险与核心议题研究
李名亮(第1期)
图像接近度视角下绿色广告的有效性研究
盛光华 夏 晴 岳蓓蓓(第2期)
人工智能时代广告的“时空侵犯”
蔡立媛 龚智伟(第2期)
国家广告产业园区运行机制研究
杨同庆 王 水 王子琪(第2期)
付费新闻产品开发路径探析
齐爱军 韩德勋(第3期)
社交网络用户“线上-线下”自我差异对产品评价的影响
龚艳萍 符靖杰(第3期)
网络善因营销中消费者伦理感知的维度研究
杨先顺 赖菀桃(第4期)
本土化语境下大学生广告素养的概念框架及影响因素研究
高芳芳 刘于思 朱怡佳(第4期)
基于委托代理视角的数字营销效果造假现象研究
柳庆勇(第4期)
程序化户外广告研究:模式、特征与要素
王 苗 谢佩宏 陈 刚(第5期)
电影与城市双赢发展:维度、旨归与前提
张经武(第6期)
从“线上交往”到“线下模仿”:视频博主对用户虚拟交往及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哔哩哔哩为例
汪雅倩(第6期)
传播与文化
“春晚”的台湾叙事与两岸“叙事共同体”的建构
王 强(第1期)
网民意见表达中的城市形象感知:以广州为例
钟智锦 王 友(第1期)
国内外网络民族志的研究场域与知识生产——基于CiteSpace计量分析的对比研究
段永杰 徐开彬(第2期)
微信影评场域中的权力博弈——以微信公众号“毒舌电影”为例
霍胜侠(第2期)
嵌入式抵抗框架下粉丝的跨国参与研究——以韩国偶像的中国粉丝群体为例
杨 嫚 钱 程(第3期)
大数据与舆论研究的“知识图景”:基于“人与技术”分析框架
张 宁 唐嘉仪(第3期)
视觉修辞视野下的语图关系哲学脉络书写——以柏拉图为中心
汪金汉(第3期)
构建诗意栖居的饮食公共空间:《食帖》研究
司景新(第4期)
从“电影彩蛋”到“彩蛋电影”——基于超文本结构的电影再媒介现象考察
孟 君 何源堃(第5期)
平台经济视野下众筹观影模式的运行机制与商业创新:以大象点映为例
张 波(第5期)
创伤记忆的现实回访与自我书写——在线社区中集体记忆个案研究
洪杰文 杨 金 汤 恋(第6期)
庄子与中国传播学的本土化
尹连根(第6期)
跨文化传播
哈萨克斯坦主流报刊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基于《真理报》2013—2017年涉华报道的内容分析
佘世红 黄维媛 萨尔托夫·耶地力汗(第1期)
在华留学生“隐性课程”与中国文化海外传播
赵 欣(第1期)
长征文化海外传播述论
韩洪泉(第2期)
比较传播研究:内涵、意义与推进路径——第二届比较传播研究国际研讨会学术对话
唐佳梅 辛 静(第3期)
澳大利亚媒体在“中国影响”报道中的角色定位
张桂芳(第3期)
西方仪式传播研究:动向与启示
刘建明 班志斌(第5期)
中国企业海外网站跨文化适应性调整的比较研究
徐文娟 史兴松(第6期)
新闻传播史
被忽视的新闻先驱:郭嵩焘与近代新闻纸的进入
梁 骏(第2期)
传播学视角下中英“礼仪之争”再审视
张兵娟 李 阳(第5期)
嵌入政治体制:晚清中国官报制度的确立及其影响
程河清 张晓锋(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