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出产业创新打造“两山”实践升级版
——浙江衢州着力探索有自身特色的“两山”实践路径

2020-01-02浙江衢州市两山实践推进办

绿色中国 2019年9期
关键词:衢州生态

文|浙江衢州市“两山”实践推进办

衢州市位于浙江西部,南接福建、西邻江西、北连安徽,素有“四省通衢”之称,地处钱塘江源头,是全国九个生态良好地区之一、浙江省的重要生态屏障。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期间,曾先后8 次到衢州视察调研指导工作,反复强调生态的重要性,明确指出“生态是衢州最大的比较优势,最响亮的品牌。要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特色产业优势,依靠‘绿水青山’求得‘金山银山’。”十多年来,衢州市矢志不渝沿着总书记当年指引的方向,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持续实施“八八战略”,确立建设“活力新衢州、美丽大花园”目标,着力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中实现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衢州特色的“两山”实践之路。

始终牢记习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把保持发展战略定力作为践行“两山”理念的重要前提

一是坚守“生态兴衢”战略定位。习总书记当年在衢州考察调研期间强调要着重做好“生态兴衢”文章,努力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衢州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保持发展思路的一贯性、持续性,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十五”期间坚决摒弃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十一五”期间着力探索经济与生态“双赢”发展道路,明确了生态示范区的创建目标,“十二五”期间形成了生态优先的发展格局,确立了“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发展战略,“十三五”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浙江生态屏障、现代田园城市、美丽幸福家园,全力推进“两山”实践示范区和美丽富饶“大花园”建设。

二是坚持“生态优先”价值取向。我们坚持一切以生态为先、生态优先,一切服从、服务于生态,把生态作为衢州最大的优势和区域核心竞争力。2003 年就实施生态市建设,在浙江省率先颁布实施《衢州市生态市建设规划》,下辖开化县率先在全国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环境功能区规划,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设计、制度设计,重点构建全国同类地区最先进的生态空间格局、最完善的生态保护网络、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持续推进“国家公园+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田园+美丽河湖+美丽园区”六大空间形态建设。注重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在全省率先实行工业项目决策咨询机制,对环保、能耗不达标的项目一律拒之门外,“十二五”以来否决不符合产业导向和环保政策的项目400 多个,总投资200 多亿元。全市生态空间范围稳定在50%以上,森林覆盖率常年保持在71.5%以上,先后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称号。

三是注重“两山转化”特色实践。立足本地实际,发挥特色优势,围绕建设浙江大花园核心区战略定位,把建设美丽大花园作为“两山”实践的主抓手,编制完善《浙江(衢州)“两山”实践示范区建设规划》、《衢州市大花园建设行动纲要》,突出建设“大花园+大平台”“目的地+集散地”“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努力培育花园式环境、花园式产业、花园式治理,打造自然的花园、成长的花园、心灵的花园。同时突出各县(市、区)区域特色,着力打造运动柯城、康养衢江、龙游天下、绵绣江山、慢城常山、生态开化等县域特色品牌,建设全域大花园,努力成为浙江、长三角、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大花园、后花园。

始终坚持夯实生态本底,把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作为推进“两山”实践的重要基础

一是做好“保护+治理”文章,打造生态环境标杆地。坚持规划在前、保护优先、综合治理,实行最顶格的生态保护、最严格的环境治理,不断提升污染防治能力和水平。编制完善全市环境功能区划,科学划分生态空间。加强源头地区湖泊、湿地、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区域的生态保护,维护钱塘江上游生态系统整体功能。持续强化环境污染整治,全市域、全领域、全方位开展“治气攻坚战”“治水长效战”和“治土持久战”,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劣V 类水质断面、消除黑河臭河垃圾河、禁止河道采砂、生猪和水产生态环保养殖“四个全市域”。2018 年全市空气质量在全国169 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17 位,出境水水质继续保持Ⅱ类以上。

二是做好“城市+乡村”文章,打造美丽大花园示范地。坚持市域统筹、城乡一体、整体谋划、全域推进、相互融合,打造全市域、全景区、全免费的共建共享花园之城。突出中心城市主平台,着力推进核心圈层、高铁新城、南孔古城“三城记”建设,全力打造文化与生态、历史与未来、美丽与智慧交融的“两山”实践平台,有力提升了城市功能和品位,2018 年荣膺“国际花园城市”称号。把乡村大花园作为乡村振兴和“两山”理念落地的重要载体,通过完善乡村规划体系,系统提升设计,全域推进整治,有效规范农村建房,提升农村风貌,改善农村环境;通过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优化乡村生产、生态、生活空间;通过全省率先开展美丽乡村“一县一带”和“四级联创”,形成“一院一景、一村一品、一线一韵”浓厚的乡村田园风貌。

三是做好“生态+产品”文章,打造生态富民样板地。坚持把“绿水青山”作为最靓丽的名片和最普惠的民生,努力将生态价值最大化。通过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放心农产品建设,积极创建世界食品安全创新示范基地,做大做强“三衢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大力提升柑橘、茶叶、蜜蜂、清水鱼等优势特色产业,全市有机农产品数量居全省首位。大力发展提升民宿经济,让乡村“沉睡的资源”转化为发展的资本,全市乡村休闲旅游业年均接待游客数和营业收入增速连续三年保持30%以上。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15 年超过全省平均增幅,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五年保持15%以上。

始终坚持推进产业创新,把传统产业弯道超车、新兴产业换道超车作为“两山”转化的重要突破口

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培育特色经济新优势,“争取山窝里飞出更多的‘金凤凰’”,重在“两山”转化上下功夫、做文章、求突破,着力探索衢州自身特色的“两山”转化之路。

一是加快推动传统经济重化产业新升级。以绿色发展为导向,通过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重在追求“绿色GDP”,确保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针对全市产业结构偏重,重化工业占比接近70%左右的现状,大力实施腾笼换鸟,开展污染企业整治、落后产能淘汰、僵尸企业出清三大攻坚战,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淘汰落后产能,有力打破拖累经济发展的产业生态“坛坛罐罐”,累计关停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企业600 多家,淘汰落后生产线1000 多条。大力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成功入选首批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创建名单。通过一系列的整治转型举措,全市累计盘活各类存量用地1.58 万亩,腾出用能空间100 万吨标煤以上,转型升级实现从量变到质变,2018 年十大传统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全省第1。

二是加快打造美丽经济幸福产业新高地。坚持以规划和平台培育孵化产业,突出中心城市高铁新城建设,以新型城镇化的理念、特色小镇群落的模式推进幸福产业块状布点、有形布局,以高铁小镇、教育小镇、医养小镇、快乐运动小镇、科创金融小镇、文创文旅小镇和儒学文化小镇等“北斗七星小镇”为核心,以一批幸福产业标杆性项目为龙头,带动大健康产业发展。加快发展快乐运动、休闲度假、文化娱乐、健康养生、幸福养老等五个版块高端目的地产品。衢江新田铺、开化龙顶小镇、江山“归江山居”、常山赛得健康等一批重大特色康养基地项目开工建设,成功举办中国滑水巡回大奖赛、龙游国际汽车拉力赛等重大赛事,柯城大荫山入选国家首批体育特色小镇。全面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深化“全球免费游衢州”活动,提升重点旅游景区能级,2018 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7454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32 亿元。

三是加快迈入数字经济智慧产业新蓝海。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新浪潮,形成数据资源驱动产业发展、数字经济引领经济发展的新格局。推进数字产业化升级,深化杭衢山海协作,积极融入杭州都市圈、创新生态圈、数字经济圈,全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副中心城市”和“四省边际数字经济发展高地”,打好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系列组合拳,引进了阿里巴巴、深兰科技、智网科技、网易严选等一批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军企业,搭建以衢时代创新大厦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平台体系,积极培育新产业、新经济、新动能。2018 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 45.7 亿元,增长13.4%,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推进产业数字化融合,大力发展“数字+工业”“数字+农业”“数字+服务业”,加强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高档特种纸、高端生物医药等产业数字化运用,形成大数据驱动实体经济转型的衢州样板。

始终坚持构建生态建设的“四梁八柱”,把改革赋能激活机制作为推进“两山”实践的重要动力

一是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探索全方位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深化环境保护领域改革,深入全市域生态功能区试点、“多规合一”改革,在全国率先探索制定钱江源国家公园标准体系,率先出台《国家公园山水林田河管理办法》。加强多元化导向的生态补偿机制改革,全面建立市内流域上下游自主协商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进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建立绿色标准评价体系和要素优先保障供给机制,积极引导金融资本向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倾斜。推进环境监管改革,逐步构建由“智慧环保、智慧安监、智慧治水、智慧基层治理”等组成的智慧生态监管体系,实现水气固废全领域、交接断面全流域、重点单位全过程、24 小时全天候实时的预警监控。

二是发扬特色生态文化。充分发挥生态文化、生态产品底蕴深厚的优势,着力打造生态文化名片,传承动植物保护文化,以农村文化礼堂、绿色学校为载体,将生态保护教育作为衢州市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着力打造国内知名、浙江一流的“两山”实践、生态文明教育和研究基地,目前全市省级以上生态文化村、生态文化基地、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共有19 家,其中国家级4 家。以“南孔圣地、衢州有礼”为城市品牌,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传播介质,激发群众自觉参与“两山”实践的积极性,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全力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实施“礼仪之城”建设行动,倡导“自然有礼”,抓好“垃圾革命”“厕所革命”,全面推进城乡垃圾分类。

三是强化支撑保障体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多次专题研究部署,成立了“两山”实践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两山”实践工作专班,实行集中办公。同时组建了大项目统筹办、大财政金融办、大监管服务办、大建设调度办等“四大办”,着力做好协调和保障工作。注重完善工作制度、推进机制,实施挂图作战、明确责任、细化清单、跟踪督导,把“两山”实践工作列入对县(市、区)和部门的综合考核,有效激发了各地各部门全力推进的积极性,确保各项工作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抓出实效。同时建立“全链条式”责任追究机制,全面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生态环保责任报告制度,确保事前预防监测、事中强化责任、事后终身追责,从而不断增强各级党员干部推进“两山”实践的责任感、紧迫感。

猜你喜欢

衢州生态
衢州体育公园——“消失”的体育场
“生态养生”娱晚年
长抓政治生态
The Conflict between Nature and Civilization in Cooper’s The Pione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Ethics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衢州烂柯山
Qinghu: Glorious Trade Town on Silk Road
生态公园,四季皆景
衢州“一村万树”绿化模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