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动实践中大力弘扬传承航天精神
2020-01-02郭宏郑美丽山西航天清华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郭宏、郑美丽 /山西航天清华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航天精神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与航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实践性和时代性。山西航天清华装备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大型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在50 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积极探索弘扬传承航天精神的有效途径,不断赋予航天精神新的时代内涵。通过实践,有效凝聚起了全体员工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力推动了企业转型发展。
一、在坚定初心中践行航天精神
“航天报国”是航天人的初心。公司在成立之初把航天精神作为思想灵魂,坚持用航天精神凝聚人、鼓舞人、塑造人,成为全体干部员工攻坚克难、夺取胜利的重要精神力量,实现了扎根深、基础牢、传承强。
1965 年8 月,公司刚成立就面对着重重困难,其主要矛盾是:肩负着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双重任务而人才短缺、后继乏人;身为航天高技术产业的组成部分而本身的技术开发力度不够等。在困难面前,员工众志成诚,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投身祖国的航天事业,坚持“边建设、边生产,建设和生产两不误”,本着“一职多能” “一人多职”的原则开展工作,广大干部员工不怕苦、不怕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企业很快走上了正常的运行轨道。
20 世纪60 年代中期,正当公司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时,一场长达10 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发生了。“文化大革命”使公司在科研和生产上遭受了巨大损失,丧失了宝贵的时间。就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全体干部员工牢记“以国为重”的责任使命,团结在一起,排除干扰,奋发努力,最终完成了航天工程多种型号的研制和生产任务,组织参加了一系列大型产品的合练和试验,取得了重要成果。
20 世纪90 年代初,公司面临十分严峻的资金紧张形势,直接影响到了正常发展。广大职工在得知企业的这一实际困难后,充分发扬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精神,纷纷慷慨解囊,仅1 个星期就融资几百万元,帮助企业度过了难关。之后,企业广泛开展了全员参与的“双增双节”活动,干部与职工休戚与共,不断提升自我消化能力,一个铜板一个铜板地创收,一分一厘地紧缩,仅1991—1994 年累计创收达1000余万元,有效破解了企业的资金难题,助推了企业的持续发展。
二、在文化活动中丰富航天精神
航天“三大精神”是航天文化的灵魂,加强航天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和顶层策划,是继承和弘扬航天精神、确保文化落地的根本保证,要让广大员工紧追随、快跟进、全响应。
公司始终坚持做好企业航天文化建设顶层策划,建立了党委牵头,党、政、工、团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全员共同参与的文化建设工作机制。高度重视文化阵地建设,先后在生产工作区内修建了以“黄崖洞”保卫战和航天元素为主要内容的大型文化主题浮雕,提升了企业的文化品位。不断开发文化产品,编印了《MI 手册》《辉煌历程》《企业文化手册》《清华之歌》《光荣属于你》等多种画册、文学作品集和劳模事迹集,制作了《辉煌历程》《我为青春代言》等宣传片,为职工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组织基层单位建立了职工图书室,在生产工作区、文化广场及每个社区设置了文化橱窗和宣传栏,充分利用自办报纸、广播电视、局域网、电子屏等媒体,扩大航天文化传播的覆盖面,坚定了广大干部员工的航天文化自信。
三、在口耳相传中传承航天精神
航天精神是航天事业赖以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是鼓舞航天战线全体职工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精神支柱,要让广大职工听得到、说得出、记得牢。
公司不断拓宽军工传统和航天精神教育新途径,注重让普通员工开口,邀请航天装备生产亲历者、“长征”五号火箭首飞见证者等一线员工讲述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交流体会和认识,讲述广大干部职工弘扬航天精神,顽强拼搏、攻坚克难、敬业奉献的感人故事,使大家在感动的同时,增添了作为航天人的自豪感,更坚定了对航天事业的信心与决心。组织成立了青年宣讲团,围绕爱国爱岗、尽职尽责、创新创效、献智献力等方面开展宣讲,在青年职工中引起强烈共鸣,激发了立足岗位传承好老一辈航天人优良传统的热情。
四、在体验教育中坚定航天精神
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奋进,是坚定航天理想、筑牢航天梦的有效举措,让广大职工参与进来、互动起来、行动起来。
公司以庆祝“中国航天日”为契机,充分利用全媒体、内网等宣传载体,围绕航天日主题开展系列纪念活动。组织开展“航天开放日”活动,开放企业展厅,让员工在参观的过程中加深对航天创业史和企业发展史的了解,切实增强作为航天人的自豪感、使命感。举办《圆梦九天——航天人的中国梦》航天主题征文等活动,鼓励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与,抒发对航天的热爱之情,有效增强了员工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促进了示范表率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发挥。通过组织烈士纪念日公祭黄崖洞保卫战革命烈士、爱国歌曲大家唱、红歌会、举办红色影视片展播、拍摄职工“我和我的祖国”快闪MV 等活动,激发了航天人爱党、爱国、爱航天的情感,筑牢了干部职工“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坚定信心。
五、在规范行为中塑造航天精神
行为是意识的体现。统一规范的集体行为是实现企业目标的基石,是各项工作围绕企业目标有效运作的重要保证。公司建立了系统的规章制度体系,成为规范行为的准绳,让广大职工皆知晓、皆遵守、皆做到。
随着企业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使得航天地面发射支持系统的复杂度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特别在一些主体结构的高度集成上表现尤为明显。为了适应这种新特点,加快生产流转速度,公司着力加强职工职业素养,积极践行“严慎细实,诚勇勤和”的行为准则,以航天行为标准为指引,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建立了战略管理、组织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经管理、党群工作和精神文明管理等系统的规章制度体系。通过组织新员工入职培训、航天日升旗等形式规范员工行为,提升员工自身素养。大力倡导“把成功作为信仰”的型号理念,员工在完成以“长征”五号 和“长征”七号发射平台基地安装调试等为代表的各项任务中,充分发扬航天精神,不畏艰难,创新攻关,破解了产品研制生产中的多道难关,确保了成功,赢得了赞誉,展现了新时代航天人的崭新形象。
六、在壮大力量中镌刻航天精神
人才资源是航天事业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成就员工,促进员工与组织共同成长是企业传承航天精神的终极境界,要将航天精神镌刻到每名员工的心中,让广大职工有目标、有作为、有发展。
公司高度重视航天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以传承航天精神为牵引,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建立健全了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机制、竞赛选拔机制、技术交流机制、岗位使用机制,实行了“建立关爱机制以感情留人、用员工姓名命名班组以事业留人、推行骨干和高技能津贴以待遇留人、兴建单身职工公寓楼以环境留人”等激励机制,畅通了人才成长渠道,搭建了人才晋级平台,为各类人才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积极探索高端人才队伍建设新方式,大力实施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建立首席技能专家、技术带头人和高技能后备人才制度,广泛开展“技能月”、名师带徒等活动,实现了航天技术的代际传承。
七、在转型发展中升华航天精神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在伟大事业中得以升华。公司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经受了诸多的考验,而正是“航天报国、航天强国”的初心与使命,促使企业要大力传承弘扬航天精神,实现企业发展方向明、定位准、后劲足。
自1965 年加入航天产业队伍之后,公司深深认识到航天专业技术是我国科学技术领域中发展最快的尖端技术之一,所以集中精力抓科研、抓生产、抓管理、抓技术,使企业落后的面貌得到快速转变。20 世纪70 年代末,面对航天型号产品研制战线缩短,军品任务严重不足的形势,党中央及时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方针。公司一方面集中主要精力于航天重点任务,一方面不断地调整产品方向,保持了“收支相抵,略有盈余”的经济态势。20 世纪90 年代,航天新型号的研制技术难度更大,产品质量要求更高。按照航天工业总公司确定的“发展航天、加强民品、提高效益、走向世界”的发展思路,公司在巩固和发展现有民品的同时,改革内部体制,充实开发队伍,以自主开发和厂所联合相结合,加强扩展了跨行业横向联合,实现了地面设备由机械传动为主向机、电、液一体化、自动化的高技术领域跨越,相继开发了随车起重运输车等系列产品,产品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之后,公司在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2 个根本性转变的过程中,通过体制转轨、经济转型,实施产品结构调整和专业化生产能力建设,使企业经济始终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
进入新时期,为了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公司以特装事业部的成立为契机,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不断深化内部改革,有效整合内部资源、明确业务范围、理顺管理流程、聚焦核心产品和能力,将航天文化、航天精神灌注到制造、服务、研发、营销、运营管理各个环节,面向顾客、面向产品、面向一线、面向流程,进行全方位制度设计和管理提升。着力构建精益生产体系,全面推进精细化管理,企业数字化制造、信息化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出台《关于推进民用产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民用产业发展作出战略规划,实现了民用产品由制造向“制造+服务”的转变。
在航天“三大精神”的激励下,企业先后圆满完成了以国庆阅兵保障、纪念抗战胜利阅兵保障等为代表的多项重点科研项目,圆满完成了以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新一代运载火箭为代表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支持系统的研制生产任务,圆满完成了以“神舟”“嫦娥”“北斗”为代表的系列飞船、卫星的发射保障任务,不断深化军民融合,将航天技术广泛应用于民用产品,彰显了航天企业服务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为建设强军梦、强国梦、中国梦作出了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