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口服治疗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2020-01-01唐彤丹刘永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24期
关键词:硫酸格雷阿司匹林

唐彤丹 刘永华

脑梗死是一种局限性脑组织缺氧或者缺血导致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坏死性疾病。通俗意义上讲,脑梗死是指脑血栓的形成,一般脑血栓型脑梗死占60%以上[1]。对于脑梗死的治疗,需要在发病4.5 h内尽快进行溶栓治疗,在6~8 h内进行急性期血管内干预,并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结合神经外科、康复科以及护理部多学科优势实施一体化治疗。通过综合治疗,可有效完善预后。而对于脑梗死发病6 h~2周内,处于急性发作期的患者,需要实施积极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以改善患者血液循环障碍,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引发的梗死面积进一步扩大[2]。阿司匹林是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临床研究证实,脑血栓患者发病早期采用阿司匹林治疗,可达到一定的干预效果,但也有部分患者预后差,且对阿司匹林不耐受。因此,寻找更加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方法,势在必行。硫酸氢氯吡格雷也是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的有效药物。本研究拟将硫酸氢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于脑梗死的治疗中,观察其可行性和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3月~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140例脑梗死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对比组和观察组,每组70例。观察组男40例,女30例;年龄50~86岁,平均年龄(65.77±7.42)岁。对比组男42例,女28例;年龄51~87岁,平均年龄(65.59±7.49)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患者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编制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中关于脑梗死的诊断标准[3],经颅脑CT、血管造影数字减影等综合诊断为脑梗死;进展期。排除标准:合并心、肝、肾等功能障碍者;血液系统及免疫系统疾病者;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近期接受过溶栓手术者;合并其他脑性疾病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并根据患者病因、发病机制、发病时间等确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在内科治疗基础上,实施吸氧、促进脑循环、使用脑保护剂、降低颅内压、抗感染等常规治疗。

1.2.1对比组 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78,规格:100 mg×30片)抗血小板凝集治疗。1次/d,0.3 g/次。连续用药4周。

1.2.2观察组 患者在对比组基础上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3115,规格:25 mg×7片)治疗。每2天1次,75 mg/次。连续用药4周。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NIHSS评分、Barthel指数。①疗效判定标准: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且生活完全自理,NIHSS评分下降>90%为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进行性改善且生活基本能够自理,NIHSS评分下降45%~90%为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有轻微改善,且部分生活自理,NIHSS评分下降18%~44%为好转;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下降<18%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好转)/总例数×100%。②神经功能采用NIHSS进行评估,该评分与患者神经功能呈反比。③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进行评估,评分与生活能力呈正比。④不良反应包括皮肤瘀斑、牙龈出血、恶心呕吐、消化道出血。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显效40例,有效18例,好转10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7.14%;对比组治疗显效31例,有效15例,好转15例,无效9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7.14%。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34,P=0.028<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Barthel指数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比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7%,低于对比组的10.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比组治疗后比较,bP<0.05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n(%)]

3 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该疾病的发病原因与血栓形成导致的侧支循环不良、脑组织供氧、供血不足等有很大的关系[4]。疾病发作时,局部脑组织遭到破坏,往往会对神经功能造成损伤,引发预后不良。临床治疗脑梗死,主要是通过使用脑细胞保护剂、促进脑循环药物保护脑细胞,并促进其新陈代谢,提高脑部再灌注,恢复脑细胞功能[5]。发病后,尽快实施溶栓治疗,是最行之有效的脑梗死治疗手段。但溶栓治疗有严格的时间窗限制,且很多患者不符合溶栓条件,限制了溶栓治疗的范围。

阿司匹林是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该药物应用在各种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可以有效预防缺血性脑病的发生,并充分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防止患者病情进一步扩大[1]。其作用机理为,药物穿透血脑屏障后,对乙酰化环氧化酶1的活性产生抑制,并阻断其与花生四烯酸的结合途径,有效的减少血栓素A2(TXA2)合成,从而抑制了血小板聚集和生成[2]。有研究显示,阿司匹林在脑梗死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长期大量服用阿司匹林,不会增加药效,反而会与血管内皮细胞结合,促进前列腺素(PG)合成酶的生成,降低抗血栓效果[3]。硫酸氢氯吡格雷也是效果较好的抗血小板药物。临床实践显示,其抗血小板的作用可能优于阿司匹林。该药物的作用机理为,通过抑制血小板受体与二磷酸腺苷的结合达到抗血小板聚集作用[4]。不仅如此,该药物还可通过降低血小板活性来缩短其寿命,减少血小板凝集。不仅如此,硫酸氢氯吡格雷还具有一定的抗炎、保护血管内皮细胞膜作用,有一定的用药安全性。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Barthel指数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比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相关研究中,阿司匹林与硫酸氢氯吡格雷可提高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研究结果相一致[5]。提示,通过阿司匹林与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用于脑梗死的治疗中,可通过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比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本研究中,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并且联合用药方案产生的不良反应未比单独用药有明显增加,提示了联合用药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口服治疗脑梗死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完善预后,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猜你喜欢

硫酸格雷阿司匹林
用模块化思维打造组织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球团配加硫酸渣的生产试验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硫酸法钛白粉水洗及水循环膜处理工艺
硫酸溶液的稀释与混合计算中的思维技巧
硫酸很重要特点要知道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