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降钙素原检测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评估价值
2020-01-01王大鹏乐永平冯晴余晓峰许春香焦远峰
王大鹏 乐永平 冯晴 余晓峰 许春香 焦远峰
急性脑梗死为临床发生率较高的一类缺血性脑血管病,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致使脑供血障碍后诱发脑组织缺氧、缺血及坏死,梗死病灶形成后病情进展快速,预后较差。近年来本病已经成为人类三大死亡疾病之一,且患者呈现出年轻化趋势。研究称[1]在本病发生发展中细胞因子作为重要递质作用突出。Hcy是蛋氨酸去甲基后形成的一种含硫氨基酸,属于蛋氨酸循环的中间产物。临床已经证实脑动脉粥样硬化与高Hcy血症密切相关[2];D-D作为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具有特异性,可作为直接证据证明血栓被溶解;NSE在机体中属于关键酶,脑实质一旦被破坏,位于神经元中的NSE可进入血液与脑脊液中,且释放量与神经细胞损伤程度呈正相关;PCT属于炎症因子,多用于评估机体炎症状态,近年来也逐渐用于脑血管疾病的评估中。现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与在本院住院的脑血管供血不足及椎基底功脉供血不足患者各6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Hcy、D-D、NSE及PCT水平变化与急性脑梗死病情进展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神经内科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均与临床诊断标准相符,并经头颅CT与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后证实为脑梗死。所有患者均为初次发病,入院时间在发病后24 h内;排除近2周内合并感染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重要脏器严重功能不全及恶性肿瘤者。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59.2±6.4)岁。同时依据梗死灶体积不同分为小梗死组(梗死体积<5 cm3,44例)、中梗死组(梗死体积5~9 cm3,7例)及大梗死组(梗死体积≥10 cm3,9例)。另选取同期于本院住院的60例脑血管供血不足及椎基底功脉供血不足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58.1±6.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与医学伦理学标准相符。
1.2检测方法 于晨起空腹状态下抽取两组静脉血,采集4管,各3 ml,分别装入真空采血管中。抗凝管中装有1∶9枸缘酸钠以抗凝,而后行离心处理,时间为15 min,速度为1500 r/min,在-20℃低温下保存。检测D-D使用Sysmex CA-1500血凝分析仪,试剂来自Siemens,应用免疫比浊法,0~500 μg/L为参考范围;Hcy检测采用日立7180生化分析仪,试剂来自上海执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使用循环酶法,5~15 μmol/L为参考范围;NSE检测仪器为罗氏411电化学发光仪,试剂来自罗氏,检测方法为电化学发光法,0~16.3 μg/L为参考范围;PCT检测仪器为罗氏e601化学发光仪,试剂来自罗氏,检测方法为电化学发光法,<0.05 μg/L为其参考范围。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Hcy、D-D、NSE及PCT水平;比较观察组不同梗死体积患者Hcy、D-D、NSE及PCT水平。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Hcy、D-D、NSE及PCT水平比较 观察组Hcy、D-D、NSE及PC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不同梗死体积组Hcy、D-D、NSE及PCT水平比较 Hcy、D-D、NSE水平随着梗死体积的增大而上升,小梗死组、中梗死组及大梗死组组间Hcy、D-D、NSE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梗死组与中梗死组P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大梗死组PCT水平明显高于小、中梗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Hcy、D-D、NSE及PCT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Hcy、D-D、NSE及PCT水平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表2 不同梗死体积组Hcy、D-D、NSE及PCT水平比较(±s)
注:与大梗死组比较,aP<0.05;与中梗死组比较,bP<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即脑组织处于急性缺氧缺血状态后出现病变坏死现象,诱发因素较多,其中最常见的一个原因为脑血栓形成。病理生理学研究结果表明急性脑梗死具有动态演变过程,梗死已经发生的组织周边通常存在尚未完全梗死的部位,损伤具有可逆性,因此患者病情控制程度与预后情况直接受缺血半暗带能否被及时挽救的影响,故而一定要及时诊断并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便于临床合理制定治疗方案,最大程度挽救缺血半暗带,降低致残率与致死率。影像学检查如MRI与CT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情况作用受限,临床逐渐通过检测血清学指标的方式评估脑梗死患者病情并准确判断预后。
Hcy为氨基酸代谢过程的主要中间产物,大量报告显示血液Hcy水平提升会导致神经血管直接受损,诱发动脉硬化,可作为独立危险因素评估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现代医学研究结果表明Hcy导致脑血管疾病主要有如下发生机制[3]:①血管内皮作用:形成超氧化物与过氧化物后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尤其是存在高血压合并症时损伤更易发生;②形成血栓:Hcy可将凝血因子功能改变,破坏正常凝血机制后加快血小板粘附与聚集,促进血栓形成;③刺激血管平滑肌增生:Hcy可加快血管平滑肌增殖速度。本组结果表明观察组Hcy水平为(20.31±5.69)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30±4.11)μmol/L,且小、中、大梗死组Hcy水平逐渐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报道相近[4]。该结果提示Hcy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中有所参与,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在急性脑梗死病变期间,纤溶与凝血的异常变化可作为主要生理过程之一。血浆D-D为临床唯一一个理想指标可将凝血酶与纤溶酶生成过程直接反映出来,其水平提高提示机体继发纤溶状态更严重,故而临床多将其作为分子标志物以评估机体是否继发纤溶亢进与高凝状态。脑梗死患者D-D水平提升的原因在于脑组织损伤后将组织凝血因子释放出来,再加之颅内压持续上升,且神经源性与激素性机制将凝血状态激活,导致机体处于高凝低溶的失衡状态,血栓形成速度变快或导致血管内膜病变。本组结果表明,观察组D-D水平为(702.62±51.64)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1.71±21.54)μg/L,且小、中、大梗死组D-D水平逐渐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报道相近[5]。该结果提示血浆D-D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中有所参与,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NSE属于酸性可溶性蛋白酶,位于脑组织中,亦可作为催化酶存在于糖酵解过程中,在脑组织所以可溶性蛋白质中占比为1.5%~3.0%。中枢神经系统一旦出现急性脑损伤或各种原因破坏血脑屏障时,细胞内NSE会向人细胞间质释放并进入脑脊液与血液中。研究表明[6]可将NSE作为重要指标对神经系统损伤程度进行评估,因急性脑梗死患者NSE存在动态变化,多于梗死后4~8 h上升,峰值出现于2~3 d,在发病2周时可恢复至正常水平,可能关联于脑梗死后组织病理学变化、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脑水肿等因素。本组结果表明观察组NSE水平为(16.28±4.65)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10.10±2.04)μg/L,且小、中、大梗死组NSE水平逐渐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报道相近[7]。原因在于脑组织损伤后NSE会从细胞中溢出进入血液中,故而水平提升;还可能因机体出现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后诱导表达很多NSE基因,致使其分泌与合成增加以对细胞正常功能进行维持;且梗死体积越大,受损神经元就越多,NSE释放入血的含量就越高。由此可见NSE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中也积极参与,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PCT主要反映机体全身炎症反应的活跃性,缺少特异性,炎症细胞因子不仅有神经损伤与神经毒性等特点,且炎症细胞因子即使类型不同也会互相作用与影响,共同参与急性脑梗死的病理过程。本组结果表明观察组PCT水平为(4.71±1.39)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0.03±0.01)ng/ml,且大梗死组PCT水平明显高于小、中梗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报道相近[8]。说明在脑梗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炎症因子也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检测Hcy、D-D、NSE及PCT水平有利于评估急性脑梗死病情及判断预后,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