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量中原大地 开辟智慧时空
——河南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掠影
2020-01-01王敏
本刊记者 王敏
中原经纬书锦绣。
从首测嵩山高程,到制作全国首张铁路用图;从组建中原地区唯一的国家卫星测绘应用分中心,到正式启动论证首颗“河南一号”商业卫星项目;从服务“中国天眼”,到建成国际先进、国内站点数量最多、密度最大的河南省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系统……一项项成就的背后,离不开一代代河南测绘人的倾情奉献。
老一代河南测绘人的无私奉献与坚守精神,在持续传承发展。河南省测绘工程院的前身国测地形一队,与全国测绘战线上的英雄群体国测一大队是“姊妹队”,闪耀着精神之光,激励着一代代测绘人。
多年来,他们“只步为尺测乾坤,丹心一片绘社稷”,肩负起“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神圣使命,为重大战略实施、重大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脱贫攻坚等提供了及时可靠的测绘保障,持续书写着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新华章。本期《特别关注》栏目特撷取新时代河南测绘人服务国家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精彩片段,与大家一起感受河南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的时代脉动。
测绘援疆
河南省时空地理信息院士工作站揭牌
全国测绘法宣传日活动
为帮扶村捐建爱心超市
璀璨北斗照亮中原——建成全国密度最大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
2015 年7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测一大队老队员老党员的回信中充分肯定了他们爱国报国、勇攀高峰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着广大测绘干部职工。建成全国密度最大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可谓是近年来河南测绘人攀登的另一座“高峰”,为快速发展的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8 年12 月,河南省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系统正式启用。河南建成的这一重大基础设施,被誉为目前我国建站技术标准最高、站点数量最多、密度最大、完全自主可控并且整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省级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标志着全省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应用进入高精度实时定位和快速服务的新阶段。
站在由56 个站点组成的原河南省导航卫星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的“肩膀”上,原河南省国土资源厅与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统筹组织,河南省测绘工程院建设指导,构建了247 座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升级了数据解算与服务平台,部署了安全防护装备,最终形成了河南省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系统。
这247 个地面基准站点对我国北斗、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和欧洲的伽利略系统四个卫星导航信号增强修正,实现了包括西部山区等原来信号薄弱地区的全省覆盖;接收北斗等导航卫星发射的初始导航信号,经通信网络传输至河南省测绘工程院管理的数据综合处理中心,处理后产生修正信号,然后通过互联网实时播发。有了修正信号,大大提高了定位精度,从而实现实时动态米级、分米级、厘米级和静态毫米级高精度定位服务,车辆精准导航,耕地、宅基地边界等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轨道交通、大坝变形监测等应用将变得更方便快捷。而且,用户定位更快、应用范围更广、应用效率更高。过去测量一个坐标点需要1 小时才能达到厘米级的精度,而现在通过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系统仅需1 分钟。
精准定位每个扶贫村、贫困户的位置,迅速掌握贫困户情况;精准定位污染源的位置,通过与遥感影像结合,及时发现垃圾、黑臭水体和污水口的位置;准确定位山水林田湖草需要检测的重点领域,通过对比分析,监测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目前,河南省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系统已在自然资源管理、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农业、智慧旅游、防灾减灾、环境保护、信息消费、精准扶贫等领域开展了应用示范。未来,基于这一重大基础设施的高精度位置服务,将衍生更多贴近经济社会的导航定位产品和服务。
基准站验收
危急时刻勇担当——形成“空天地一体化”应急测绘保障体系
2016 年7 月,一场自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降雨袭击河南安阳,全市降雨量超百年一遇标准,一天就下了一年的雨量。由于道路塌方,电力、通信中断,安阳县都里镇的3 个村庄连续多日与外界失联。
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紧急从局属单位河南省测绘工程院、河南省遥感测绘院、河南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河南省地图院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应急测绘服务队,赶赴灾区。服务队过沟壑、走河滩,徒步8 小时到达失联村,经过4 昼夜的连续奋战,顺利完成了受灾区域总面积约253.8 平方公里的航飞任务,统计了2 个滞洪区的水淹面积和庄稼受损面积,制作了灾前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灾区部分高分影像数据和几乎覆盖全部灾区的灾后正射影像图,为应急救援决策部署、灾情损失评估、灾后重建规划提供了最新的地理信息数据支撑。
安阳特大洪灾应急测绘只是河南应急测绘保障服务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秉承“应急救灾,测绘先行”的理念,积极探索服务应急管理工作新模式,整合全省测绘地理信息资源,凝聚全省测绘地理信息力量,在体制机制、应急装备等方面发力,编制了《河南省测绘应急保障预案》,成立了河南省应急测绘保障服务中心,建立了无人机集群灾情地理信息获取系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空天地一体化”应急测绘保障体系,有了一支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应付突发灾害的“轻骑兵”,哪里有险情他们就奔赴哪里,哪里有应急任务他们就出现在哪里 :在小麦倒伏的田地,为精确评估受灾面积,他们放飞无人机,获取灾情的第一手影像资料;在黄河滩区的夜幕中,为解决边界纠纷,他们彻夜忙碌勘测,洒下辛苦的汗水;在月光洒满大街小巷的夜晚,他们为领导调研紧急制作工作用图,以累累硕果诠释着测绘精神的内涵……
缩千里入尺幅之间,呈万象于几案之上。在应急测绘保障工作中,地图亦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017 年5 月8 日至9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河南自贸试验区郑州、开封、洛阳片区,黄河下游滩区等地考察。5 月5 日,河南省地图院与河南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紧急制作了河南自贸区图,郑州、开封、洛阳片区图,河南黄河滩区示意图15 幅,河南省地图以及开封、郑州、新乡市城区图12 幅,为总理的河南之行提供了有力的应急测绘保障。
多年来,在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的正确领导下,河南省地图院高度重视应急地图保障服务工作,特别制定了《河南省地图院测绘应急保障预案》,根据响应级别,统一领导、指挥、协调应急测绘保障工作。凭借出色的应急反应组织能力和专业的地图编制能力,河南省地图院多次为各级政府部门应对突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事件提供了应急地图保障服务,先后为汶川地震、冰雪灾害、黄河滩地界线纠纷等突发事件提供应急保障服务图件500 余幅。由于应急测绘保障成绩突出,河南省地图院被评为“全国测绘应急保障服务先进集体”。
看遍全省“山水林田湖草”——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和应用
2017 年,我省圆满完成了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任务,摸清了河南地理国情“家底”。历时3 年,我省投入财政资金1.74 亿元,组织全省19 家资质单位的1300 名技术人员,获取了近800 万个图斑构成的多要素、全覆盖的地理国情数据,建成了河南首个地理国情信息数据库及管理系统,为各级政府提供了重要的地理国情信息支撑。
按照“边普查、边监测、边应用”的工作要求,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按年度实施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围绕国家重大部署、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空间规划、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批地理国情监测试点示范项目。
参加河南省防汛应急测绘演习
为“三块地”改革开展航飞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一项创新举措,审什么?怎么审?河南测绘人用实际行动蹚出了一条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巧路子——收集数据、统一坐标、对比分析、相互印证、图上查疑、现场核准。2017 年,河南省遥感测绘院协助省审计厅,抽调多名技术骨干,在巩义、周口等地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以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为基础,收集土地、矿产、森林等行业专题数据,统一数据格式和坐标,对领导干部任职前后的数据进行对比印证 ;套合遥感影像查找疑点,对土地资源虚报耕地保护指标、毁林毁草开发等问题进行筛查和确认,对矿产资源中违规、越界开采等问题进行查证,对森林资源年度造林面积、采伐面积、林地征占用等进行把握和确认,确定领导干部任职前后两个时间节点间的自然资源资产变化区域,为审计部门提供审计线索;最后,运用测绘地理信息的3S 技术,对发现的疑点、线索,进行实地现场核查。
让土地资源变资产,成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利用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成果、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等地理信息数据,结合国土资源管理“批、供、用、补、查”、地籍及确权登记等业务数据,运用3S、物联网、大数据等测绘技术,开展城镇规划区内建设用地开发利用潜力调查、农村耕地提质增量潜力调查、乡村建设用地整治复垦潜力调查,摸清家底,掌握其数量、质量、分布、现状、权属,挖掘出可开发利用、提质增量和复垦的指标,辅助算好经济账和生态账。以固始县为“三块地”改革试点,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还研发了专业比对分析应用系统,挖掘出可开发利用、提质增量和复垦的指标,辅助算好经济账和生态账。
此外,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还开展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环境动态监测、郑州市湿地资源遥感监测与演化分析、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空间格局变化监测、郑汴洛新城市带重点大气颗粒物污染源空间分布监测、郑州市47 年间城市发展与棚户区改造动态监测等地理国情监测试点示范项目,编制了我国首部省级地理国情蓝皮书《河南省地理国情蓝皮书》,与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河南省科学院共同组建了“地理国情监测中原中心”,打造地理国情监测新平台,让地理国情监测数据在服务政府决策、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不断彰显。
把每一寸土地规划得清清楚楚——建设空间规划信息平台
拉项目时,不用带着投资商满世界找地方;规划道路时,不用担心是否侵占生态红线;项目审批时,也不用一个部门一个部门交材料……只要点一下鼠标,这些事儿都可以实现。
这有赖于近年来建设的河南省空间规划信息管理平台,它是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服务省级空间规划试点工作的一大亮点。
2016 年12 月27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明确将河南省作为9 个试点省份之一,这标志着河南省空间规划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在这片省级空间规划试验田上,经过近一年的努力,2017 年底,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从局属各单位抽调技术骨干,由河南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牵头完成了河南省空间规划信息平台建设工作,编制了涵盖数据标准、接口标准、技术规程和管理制度的标准规范体系,形成了标准统一的数据服务体系。平台囊括了发改、国土、环保、住建等9 个部门的规划数据,涵盖空间规划时空大数据库管理系统等6 个信息系统,基本满足规划编制、并联审批、政府决策、监测监管等业务工作需要。
为了让各部门相互“看得懂图,对得上话”,项目利用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成果,汇集全省各类规划数据,研发了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软件,为700多个空间规划数据图层进行了坐标转换,消除了空间差异,让不同尺度、不同部门的规划数据在统一坐标下能够“叠到一起,套得起来”,使各部门信息可以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形成引领全省建设发展的“一张蓝图”,也为实现“多规合一”探索经验。基于统一的平台框架,还同步开展了鹤壁、洛阳、许昌三个试点市的数据整合处理,辅助专题研究与规划编制,建立了规划综合数据库,开发了市级空间规划信息管理平台。
调研河南省空间规划信息平台建设
在原有鹤壁市空间规划信息平台基础上,河南省遥感测绘院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地理信息系统等新技术,全力搭建鹤壁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项目收集了来自发改委、自然资源和规划、住建、生态环境、林业等30 个委办局的各类空间数据800 余G,形成了以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和1985 国家高程基准为统一空间基准,以鹤壁市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初步成果为基础的现状、规划、管理及社会经济四大类数据成果,建设了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应用、国土空间规划分析评价、国土空间规划成果审查与管理等7 个子系统,完成了坐标一致、边界吻合、上下贯通的一张底图建设,实现了各类空间数据的统一管理与共享,可服务于覆盖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监测、评估、预警的全流程管理。
智慧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加快从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转变
不断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让生活更美好。自2007 年以来,我省数字河南建设启动。目前,全省所有省辖市、30 多个县(区)开展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累计开发示范应用系统150 余个。在数字城市基础上,我省近年来加快了智慧城市建设步伐。智慧郑州、智慧平顶山、智慧宝丰已经建设,智慧济源、智慧开封、智慧商丘启动试点申报工作。
目前,智慧平顶山时空信息云平台国家试点项目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一座智慧的“新鹰城”正在冉冉升起。
老旧小区历史房产信息坐标缺失,统一登记时出现房产落地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登记部门。将“智慧平顶山”项目成果中的老城区60 余平方公里高清航空影像推送至当地办证大厅窗口,一个路灯、一个井盖都看得清清楚楚,工作人员足不出户就可以查看不动产坐落、现状影像等,获取宗地界址、楼基点坐标等数据,快速准确生成宗地上土地、房屋等的不动产单元代码,办事群众也可以直观辨认自己房产所属的街道、楼房等信息。
经过近三年的攻坚克难,项目技术支持单位河南省遥感测绘院与平顶山市测绘地理信息局团结协作,研制了空间数据目录及数据交换体系,建设了10 座高精度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建成覆盖全市域范围七大类10 个年份400 余小类、横跨13 个部门的时空大数据资源池,接入公交、水利、环保等十多类物联网数据,空间化法人单位等各类数据23 余万条,引入旅游、气象、房价等十多类互联网大数据,进一步创新完善了时空大数据更新体系,确保平台“活数据”的流动;以时空大数据为支撑,建设了智慧平顶山时空信息云平台通用版及公众版、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一期)、政务空间信息惠民服务等多个专题云平台,开展了自然资源综合服务系统、智慧水利防汛抗旱系统、领导会商决策三维“一张图”系统等多个系统建设,分别面向自然资源、政府决策、社会公众提供时空信息服务,成功打造了值得参考和借鉴的智慧城市“平顶山模式”。
2019 年12 月16 日,智慧平顶山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国家试点项目顺利通过自然资源部专家组的验收,成为河南省首个通过国家验收的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项目。
激活地理信息产业——加快释放发展活力
作为基础性、战略性信息资源,当前各行业对地理信息的需求还在不断增长,地理信息产业迅速发展。
正是看到这一趋势,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认真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的各项决策部署,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全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涉及行政审批的3 项中介服务事项,以及1 项行政审批事项;将部分地图审核权,乙、丙、丁级测绘资质认定初审等下放至各省辖市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推进“电子证照”改革;全面梳理规范全省审批服务事项,将全局除涉密事项外所有审批服务事项接入河南政务服务网,同时简化申请材料,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实现了“在线申报、网上受理、信息流转、审核批准、反馈告知”等全流程网上办理,真正实现让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
与此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开展全省“双随机一公开”综合执法检查,强化地理信息安全监管和涉密测绘成果管理;进一步开放我省公益性地理信息资源,推进地理信息社会化应用;积极开展示范项目建设,开展地理信息应用示范园区建设,扶持培育地理信息龙头企业。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简政放权措施,激发了市场活力,降低了测绘行业准入门槛,推动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目前,河南省从事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应用服务及系统研发、遥感、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设备制造等方面的企事业单位近2000家,其中具有测绘资质的单位超过1000 家,3 家企业入选2018 全国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百强企业,11 家地理信息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市,全省从业人员超过5 万人。据测算,2018 年,我省地理信息产业总产值突破120 亿元。郑州联合大宗商品现货交易中心、河南省农业大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应用项目加快推进。
历史年轮转动,留下了一行行时代的足迹——
1959 年,河南省测绘管理处成立。
1974 年,河南省设立测绘局,承担全省地形外业、航测内业和制图印刷相关工作。
1980 年,河南省革命委员会测绘局更名为河南省测绘局,开始由系统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服务领域逐步拓宽,测绘市场开始孕育。
1985 年,《河南省测绘管理条例》颁布。
1995 年,测绘生产从模拟到数字化转变。
2000 年,河南省测绘局获得省政府正式授权,行使全省测绘管理职能,改由省国土资源厅管理。
2010 年,河南省测绘局开始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省、市、县三级管理机制陆续建立,形成新的事业运行机制。
2012 年,河南省测绘局更名为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职能进一步充实,随后各市陆续更名、明确职责,全省测绘地理信息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2015 年,全省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发展进入“快车道”,各市、县认真履行行政职责,加快推进地理信息服务应用、产业发展,测绘地理信息由“幕后”走向“台前”,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
2018 年,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部署,作为相对独立承担职能的测绘地理信息局完成历史使命,迎来了全面融入自然资源管理大格局的新机遇,担负起服务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的新任务。
砥砺奋进新征程,扬帆起航再出发。站在崭新的历史起点,肩负新的历史使命,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党委书记、局长刘济宝表示,河南测绘人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握测绘地理信息服务的新需求、新方向、新定位,丰富地理信息资源的广度和深度,以高质量的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助推全省自然资源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首测嵩山高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