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生的自我同一性危机、网络成瘾与对策探析

2020-01-01巴文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3期
关键词:高职生危机现实

巴文娟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 710600)

1 自我同一性和自我同一性危机

自我同一性这一概念来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生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认为,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终其一生,历经8 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发展任务,顺利完成每一阶段的核心发展任务,个体都会形成对应阶段的优良品质,且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逐渐形成成熟的自我和健全的人格。反之,如果核心发展任务没有完成,就会滋生出消极品质,“削弱自我的力量,阻碍对环境的适应,造成发展障碍”[1-2]。

埃里克森将12~20 岁这一阶段界定为青年期,这一时期的主要发展课题“在于解决自我同一性与自我同一性混乱的冲突,成为一个独特的成年人,在生活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埃里克森指出,“自我同一性是一种知道自己将会怎样生活的感觉”“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 ”达成这一发展任务,“青年人会把能力、需求和欲望加以组织,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这是一个个体将外部环境的要求与内在自我需求进行整合的过程,也是人格系统逐渐成熟和健全的过程[3]。“这种了解自我和世界的努力,是一种健康而重要的历程,有助于增强自我力量。”这就意味着,自我同一性的实现,会使青年形成信任、坚定、自制、勤奋、忠诚、具有责任感等优良品质,在未来生活中自信且自律,目标明确,富有理想,进取心强,并且能够积极调整自己以适应社会的需要。由此可见,青年期自我同一性的实现,对青年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关系到他们一生的生存状态。

埃里克森认为,青年期的基本危机就是自我同一性的混乱,是青年在寻求自我同一性过程中出现的同一性失败的现象。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社会化的深入,个体的自我会分化为主观我与客观我、理想我与现实我、公开我与秘密我等多重的、复杂的自我,众多的自我如果不能统合,就会发生同一性混乱,产生自我同一性危机。 自我同一性危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回避选择、麻木不仁;(2)与他人距离失调,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3)空虚、孤独,迫切感、充实的时间意识消失;(4)勤勉性的扩散,不能专注于工作或学习;(5)对他人评价敏感,以病态的防御抵抗他人的批评;(6) 自我否定的同一性选择,破坏、攻击甚至自毁。 自我同一性危机会导致空虚、迷茫、低自尊、无意义感和无价值感、目标缺失、责任感淡薄、价值观混乱等不良后果,这会延缓青年人向成年期的过渡时间,也有可能对人产生终其一生的消极影响。 埃里克森甚至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上,他认为:“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 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地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危机不仅在于自我的整合与重塑,也涉及自我与社会的关系的重构与再造,如果这一危机不能得以有效解决,将对个体的社会化发展带来严重阻碍,甚至产生社会疏离和反社会行为。

2 网络成瘾及其危害性

“网络成瘾”的概念最早是美国纽约市的精神病学家伊凡·戈登伯格于1994年提出的。他借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 第四版中关于药物依赖的判断标准,提出网瘾是一种应对机制的行为成瘾。其症状为:过度使用网络,造成学业、工作、社会、家庭等身心功能的减弱。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8年发布了《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对网络成瘾的定义及其诊断标准进行了明确界定。认为“网络成瘾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对互联网使用冲动的失控行为,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后导致明显的学业、职业和社会功能损伤。 其中,持续时间是诊断网络成瘾障碍的重要标准,一般情况下,相关行为需至少持续12 个月才能确诊。 ”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在第七十二届世界卫生大会上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将游戏成瘾列为“精神疾病”[4]。

尽管目前学术界对于网络成瘾是否属于精神疾病存在争议,但网瘾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所造成的损害是无可争辩和显而易见的。例如,网瘾使青少年缺乏足够的社会沟通,自我封闭,严重影响其社会功能的发展;长期生活在虚拟世界之中,与现实世界脱离,产生虚假的自我,生活于幻想之中;网络信息泥沙俱下,良莠不齐,使青少年价值观错位、混乱;网瘾者通常学业成绩不佳,甚至荒废学业,对自我、家庭和社会都缺乏责任感;长期的网络成瘾会产生抑郁、躁狂、神经衰弱等继发性心理问题,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网瘾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完全丧失价值感和自控能力,容易突破道德底线,甚至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相对而言,高职生对网络的依恋程度是比较高的,部分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时间甚至超过10 h,他们通宵达旦玩网络游戏,连续几个小时刷抖音快手,即便是在课堂这样有外力约束的环境之中,仍然无法转移注意力,为教师的授课制造了很大的障碍。 尽管很多学生自知这样的行为是不恰当的,自己也想要克制对于网络的欲望,但一进入网络世界就欲罢不能,行为不受理智的支配。这些行为表现可以说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网络成瘾的倾向。

3 高职生自我同一性危机与网络成瘾

高职生正处于从青少年向成年过渡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学业、职业以及情感等人生重要课题,在心理上要承受较多的冲击和挑战,容易产生对自我和社会的迷茫和困惑,并且这一时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理想、信仰也会因社会思潮的影响而飘摇不定,因此这一时期本身就危机四伏。 如果高职生在进入青春期后其自我同一性发展较好,自我概念明晰,自我内核稳定,自我控制感强,则不易受网络牵制。 如果出现同一性危机,则容易造成网络成瘾,因为同一性危机的表现与网络的特性,如开放性、多元性、匿名性、虚拟性、想象性等具有相当的契合性,而网络成瘾又会加剧同一性的混乱,两者相合起到助推的作用。

(1)自我同一性危机导致自我认知不足,自我评价偏低,自我价值感不足。

自我认知是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的前提,也是自我同一性的重要基础。 很多高职生对于“我是谁”“我能干什么,我想干什么”“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等涉及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问题认识模糊,甚至完全没有概念; 有些学生则存在有失偏颇的自我认知。 高职生的生源主要来自各省单独招生考试及高考统招二本线以下的学生,这部分学生中学时代学业成绩通常处于中游乃至下游,在以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现实社会环境中,其在成长过程中接收了过多的负面评价,自我价值感较低,无法获取满意的社会角色或地位所带来的支持,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落差较大。网络世界可以突破现实的限制,让人们扮演和体验不同的角色。 在现实中不受关注的对象在网络中有可能被欣赏甚至崇拜,由此建立起一个虚假的理想自我。 这种自我价值被满足的快感常常令他们欲罢不能,宁愿逃避现实而生活在虚拟世界里。

(2)自我同一性危机导致自我控制感丧失,自我管理能力不足[5]。

自我同一性混乱的高职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自律性和自制力很差,没有自我控制感,时间观念淡漠。 网络是一个需要自控和慎独的空间。一方面是时间的自控,没有自控力的人很容易沉溺于网络而荒废时间。 另一方面是浏览内容的自控。 高职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成型的时期,喜欢猎奇,易被诱惑,如果没有自我管理能力就经受不住宣传、引诱和蛊惑,驱使他们去涉猎不良乃至不法的内容,在好奇心被一次次满足的过程中也不知不觉陷入网络难以自拔。

(3)自我同一性危机导致自我效能感偏低。

一些高职生惰性很强,不爱学习,不想思考,不愿行动,喜欢安逸,不肯奋斗,呈现出与年龄不相符的消极的精神状态。 究其原因,是进入青春期后,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其自我同一性产生混乱,导致他们的自我能动性受到压制,缺乏自我效能感,他们对于自我的态度往往是“我不行,我什么都干不好,我一无是处”,久而久之,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即认同自己的无力,放弃努力,不再尝试,表现出慵懒的、毫无生气的状态。 网络则恰好为“懒得动弹”的他们提供了温床和土壤,因为网络生活并不需要消耗太多的体力和脑力。 而长期的网络生活导致思维迟缓,行动力被破坏,回到现实时无力感加倍,于是又到网络寻找慰藉,形成恶性循环。

(4)自我同一性危机导致人际关系的疏离。

亲密关系依赖于自我同一性的获得,相反,自我同一性危机使个体缺乏稳定的自我内核,表现出对他人的不信任、疏离,甚至敌意。 一些高职生在现实中人际关系受挫,感到不被理解和接纳,有强烈的孤独感,便转而把注意力投向网络社交。相对于面对面的社会交往,网络交往的匿名性、平等性和开放性,让交往双方体验到更多的轻松感、归属感和安全感。也有研究发现,孤独感和网络使用的增加呈正相关,网络活动“让个体从现实生活的困扰中躲避出来,沉迷于娱乐性的网络应用中,将自己与外界隔绝,进而体验到的孤独感也更强”。而孤独感越强则越难以与人交往,网络则又成为减压和逃避现实的避难所[6]。

(5)自我同一性危机导致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缺乏。

青年期是社会自我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同一性混乱会使青年无法把握自己的社会角色,不了解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即不能够有效地把社会要求与自我需求进行整合,他们回避社会要求,排斥社会规则,在选择面前常常手足无措,倍感迷茫,害怕承担责任。相对于压力重重和充满规则的现实世界,网络空间则是轻松的、自由的、宽松的,想玩的时候可以尽情地玩,不想玩时可以随时撤退,没有选择的困扰和承担责任的压力,也无须服从权威,所以很多高职生更倾心于自由自在,约束较少的网络生活。网络成为其逃避责任和放弃成长的避风港,这其实是一种退行,现实中的他们会丧失成长的动力和承担责任的勇气。

4 解决自我同一性危机、缓解网络成瘾的对策

高职生的自我同一性危机和网络成瘾,是在其成长过程中,个体、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7],所以,解决其自我同一性危机问题,缓解网络成瘾,也绝非一己之力可以达成,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共同协作,为他们的成长营造出尊重、理解、接纳、充满爱与能量的环境[8]。

(1)家庭层面。

家庭的温暖、尊重、理解和接纳是青少年确立良好自我意识和健全人格的关键所在。 高职生虽然在生理年龄上已经步入成年人的行列,但其心理的发展往往存在一定的滞后,家庭的理解、关爱和支持仍然是其不可或缺的心理养分。 家长应把对子女学业成绩的关注转移到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上来,建设良好的家庭氛围,同时应让孩子参与到家庭事务的决策与执行中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对家人的责任。 一个人在现实中各种心理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就不会过分依赖虚拟的网络世界。

(2)学校层面。

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课程,帮助高职生增进自我认知和自我探索,使他们能够对自我的人格、兴趣、价值观等有所认识,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实现自我同一性的重要前提。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高职生这一身份及其未来的职业角色,从思想上摒弃高职生是高考的失败者、高职生低人一等,等等这些不正确的认知。在思政课和专业课中应强化人生观教育,引导学生对诸如人生目标、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等这些事关终生发展的人生课题进行思考,学会在批判和思辨中确立自己的价值体系[9]。 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活动,丰富的活动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促进社会交流,既有助于“主观我”和“客观我”的统合,也有助于从网络世界到现实世界的回归,体验现实世界的美好。加强职业教育,开展职业探索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个性,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在自我探索中确立目标及发展方向,用目标感消除对网络的依赖。

(3)社会层面。

互联网时代,价值多元是必然所在,青年人的价值观、信仰、理想时刻受到冲击,社会应确立具体明确的核心价值体系,倡导主流价值观,自我同一性的实现需要一个和谐、有序、价值导向明确的社会环境[10]。政府也应加强网络的监管,建立清朗的网络生态,实施各类防沉迷措施。

猜你喜欢

高职生危机现实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停电“危机”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危机”中的自信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现实的困惑
要为高职生打造更多的“学习路径”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