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模式在小语种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2020-01-01白惠莎琪斯里兰卡
白惠,莎琪·斯里兰卡
(河北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91)
小语种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及相关综合素养。 在教学实践中,应以此为出发点开展相关的工作,借助不同的教学手段,协助学生掌握相应的语言学习方法、运用技巧等[1]。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一点,教学任务不是知识的硬性灌输,而是一种动态化、系统性和多维度的学习过程。不过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从而导致任务驱动模式的作用很难充分发挥出来,影响到小语种教学质量的提升[2]。 就这一方面来说,加强任务驱动模式在小语种教学中的运用探究意义重大,具体分析如下。
1 任务驱动模式概述
任务驱动模式是指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将教材大纲中的内容作为教学最终目标,课堂上以提出问题、布置任务的形式,推动教学活动开展。一方面,任务驱动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教学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同教师一起就教学环节涉及的问题进行探讨,将学生的实际接受效果作为评价教师工作质量的唯一指标。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模式在小语种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有效改变学生课堂文化学习方式,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构建互助、合作、实践、表达的学习氛围,强调知识实际应用的综合学习方式[3]。
任务驱动模式的核心内容,是注重学生在课堂推动过程中的作用,改变教师在课堂上的身份,将课堂推动任务交还给学生。作为知识接收端,任务驱动模式能帮助进行操作类技能和知识的学习应用,其教学目标明确,充分考虑了学生自身的行为特点,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便于理解。在整个过程中,不仅实现了课堂知识的实际应用,更锻炼了学生的个人表达能力,建立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思维。 此外,任务驱动模式鼓励在教学环节建立模拟教学情境,强调学习方法的革新与知识体系的建立,提高学生探索能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4]。
2 任务驱动模式在小语种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安排不科学
经过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小语种课程规划缺少合理性与科学性,语言基础课课时占据着很大的比重,而口语课课时安排却比较少,使得学生很少有机会进行实践,合理性不足,严重阻碍到学生小语种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换一句话说,就是我国高校小语种教学过于侧重语言理论教学,对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锻炼相对忽视。在口语课教学中,基本是以背诵经典课程、跟读以及语法讲解为主,这样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小语种学习兴趣,而且对于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发展也极为不利,阻碍小语种教学发展。
2.2 与实际生活相脱节
小语种是一种交际工具,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重视语言的交际性与社会性特点的表现[5]。 不过在教学设计中,很多教师大都忽视了这一点,更为注重小语种的语法与词汇讲解,学生学到的基本就是单词与语法,懂得怎样做题,但是却不能实践应用,从而使小语种教学的价值未能充分发挥,随之影响了学生成长与发展。
2.3 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我国当前的小语种课堂教学方式十分单一,教学方法大都停留在反复诵读和背诵课文,然后听写单词等,给学生枯燥无趣感,学习兴趣缺失。虽然部分高校已经着手应用多媒体技术组织开展小语种教学,旨在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6]。 不过部分教师固守成规,将多媒体当成是板书工具,没能将其作用充分体现出来,教学质量很难得到有效的提升。
2.4 学生课堂主体性被忽视
新课标提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课堂主体性充足的尊重,而自身则从主导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合作者与引导者[7]。不过在当前的小语种教学中,部分教师依旧处于绝对的主导,硬性地讲解各种知识点,未能与学生进行及时的交流与互动,在此情况下,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课堂氛围也很沉闷,教学效率自然很不理想。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侧重点往往集中于理论知识上,主要目标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习积极性很差。
3 任务驱动模式在小语种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3.1 合理划分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任务驱动模式的应用过程中,要求小语种教师从学生学习需求着手,基于课程内容合理设置相关任务,并以任务进行驱动,最终达成理想的教学效果[8]。 要想更好达成这一目标,教师要全方位地分析与了解学生,明确其真实需求,坚持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化、个性化,包括:基础教育、语言能力、学习能力等,从而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引用提供可靠的保障。 例如,为不同专业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学习任务,并根据教学重点、难点等,适时改变教学方向。
通常来说,学生对于第二外语学习,起步较晚,而且周期性较短,很多学习都处于旁听的状态,难以构建专业技能训练和交流能力的培养[9]。 而且,在语法、 语音等方面的学习过程中,极易受到母语的干扰,从而给学习带来困难和阻碍。而合理应用任务驱动法,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能够很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最终实现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
在完成对小语种教学任务的课程创建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教材内容学习的进度安排,切实完善课堂教学。教师在进行任务讲解时,应尽量避免出现泛泛而谈、流于表面的“任务”展示形式,保证任务的实际操作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小语种的学习特点,控制课堂活动开展节奏,适时进行小语种的词汇语法方面的提醒,实现在任务驱动模式开展的同时,强化教学内容的学习深度。在任务开展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教学理解困难点,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环节探讨,帮助学生构建小语种语言习惯的交流思路,并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实践。 此外,由于学生有限的理解能力,对于部分教学任务的理解并不全面,教师应进行相应的暗示提醒,将教学内容与学生自身所经历过得生活经验相结合。 加强学生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之间的连接传承,教师在进行问题讲解过程中,不要将答案固话,要发散其学习思维,构建知识应用体系,保证其在实际小语种交流过程中若遇到类似问题,也能够得心应手地处理。
3.2 构建知识学习体系,设定难度与类型
就任务驱动模式而言,任务是教学核心所在,同时还是方法与内容的有效结合。 一个科学的教学大纲应该以变位、 语法时态以及性数等为核心进行设计,同时还得涵盖情境设置、主题等核心概念,与学生的学习需求与策略进行有效结合,充分体现出语言的价值性[10]。 基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为了更好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在小语种任务大纲设计过程中,教师还需要考虑其复杂度、流利性等,构建较为完善且系统的教学框架。
此外,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专业性,如选修与辅修的学生在学习策略上比较注重语言基础,强调知识的准确度与均衡性,所以任务类型应该选择具有跨学科性的封闭性任务,任务形式与小组合作为主。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小语种教学属于必修二外课程,所以教师应该侧重于语言文化意义层面知识的培养,任务类型侧重于调查、观点差等开放性的任务,重点放在语言思想表达上,内容应该具备多样化特点,从而有效丰富学生的文化探究思维与批判性思维[11]。 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得注重一点,任务设置的难度是任务驱动模式的重点所在,对于知识顺序结构的把控有着很强的意义。 所以教师在任务难度控制中,应该结合学生具体情况进行设置,以便有效保障学生对任务的驾驭能力,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最终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
3.3 准确定位教师角色
在开放性课堂交互理论的基础上,任务驱动模式提倡合作学习与小组活动的开展。 作为学生最为重要的互动对象之一,要求小语种教师多以实例启发学生思考,使得学生在接触语言素材的时候,能够自主总结出其中存在的规律,实现语言知识技能的掌握。而不是盲目的进行知识灌输,然后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如法语时态构成这一知识点比较繁复,对于初学者的二外学生来说,首先就得厘清法语各个时态间的关系,这一环节便有着较大的难度。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基本先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做练习,这种机械单一的教学模式很难帮助学生进行信息知识的消化,甚至还有可能让学生搞混淆。针对这一情况,小语种教师应该从权威的知识中介这一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规划者,改变自身参与形式,通过时态归类等推理性的意识培养任务,帮助学生加深记忆网络。在任务开展中,小语种教师还应该严格遵循扶助性这一原则,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与关注,避免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促使各个环节顺利的衔接,从而更好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促使教学目标高效的达成。 强调学生在教学模式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要调换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发挥教师的课程引导作用,而不是进行小语种语法知识的灌输。通过任务驱动模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
3.4 改变评估方式
就小语种教学中,传统评价基本都是应用统一的标准,单一机械的方式,评价功能局限于选拔与甄别,忽视了评价教育作用的体现。甚至还有部分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直接将学生定位成“好生”与“差生”,这样对于后者而言有着很大的打击,或自暴自弃,或破罐破摔。而在任务驱动模式应用过程中,要求小语种教师积极转变原有的评估方式,时刻谨记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所以在开展任务执行评估过程中,应该根据任务中学生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进行评判,而不是只盯着结果[12]。 除此之外,小语种教师在任务评价过程中,还应该注重范围的拓宽,评估内容绝对不能只简单的局限于语言体系的小模块上,而是应该集中体现学生的任务,检验学生是否达成了语言学习目标,即小语种应用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
要想更好发挥出评估方式的教育功能,小语种教师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树立正确的任务评价理念。学生正处于不断发展的时期,任务驱动模式的应用意义在于促进学生完善与发展,加深他们对小语种知识技能的掌握。 而正确的评价理念有助于促进任务驱动模式作用的发挥,推动教学目标的达成;其次,相互尊重,平等对话。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学生是其中的主体,而教师则是学生任务完成的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评估环节也是如此。 为此,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尊重,平等对话;最后,善于发现学生优点,赞赏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将眼光放在整个任务的完成过程。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语种教学中合理应用任务驱动模式,能够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而且这还是新课标要求落实的重要方式。不过要想更好发挥任务驱动模式的作用,要求小语种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教学理论知识,而且不断历练与探索,增强自身教学水平与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适应小语种教学改革发展要求,实现任务驱动模式与教学的有效融合,促使小语种语言魅力更好的体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