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

2020-01-01任薇李秀青陈立王文杰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3期
关键词:思政政治思想

任薇,李秀青,陈立,王文杰

(1.新疆工程学院学生处,新疆乌鲁木齐 830023;2.新疆财经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12;3.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

在社会走进新时代之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良好的发展趋势,重要性得到体现,取得比较显著的教学成效,集中表现在学生整体存有相对坚定的思想信念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然而由于客观层面上网络的发展与多元文化的兴起,主观层面上学生具备的知识结构不够完整,且价值观没有完成塑造等原因,凸显出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之处。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强调多个影响因素的解决,还要围绕多元文化背景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断体现政治教育的高效性。

1 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1.1 多元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有利影响

现阶段人们的生活环境较为开放,社会不间断的发展,促使人们生活以及学习不仅局限在特殊的范围空间内。我国和其他国家、人们与人们之间会因为多种需求加以合作与沟通,随着时间的流逝,合作逐步频繁,国家交往逐步广泛[1],这些现象促使不同区域和不同国家的内部文化以及习俗等互相融合,发展为融合文化。多个国家文化异彩纷呈,表现为文化的多样性。

1.2 多元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不利影响

传统文化以及现代的文化互相依存,东方区域文化和西方区域文化彼此碰撞,且平民文化和部分糟粕文化均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人们,生活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多元文化成了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而与此同时,各种价值观念的大量输入产生的冲突与磨合也使得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大学生群体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最主要受体,在个人价值观念塑造方面亟待引导,对自我的认知不到位,缺乏对未来的规划等一系列问题,都表示大学生的思想价值体系仍有待完善,面对具体的社会问题不能够客观理性的思考,并且受困于过度膨胀的信息流动,形成错误认知,甚至容易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情绪,受错误的金钱至上等不良价值观影响,错误地认为在社会价值体系中,自己拼搏奋斗的作用微不足道,进而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度下降,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忽视了集体利益,十分不利于大学生群体的未来发展。

1.3 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

总之,在当下多元价值观念彼此交融的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教学问题逐渐凸显。 高校思政教育的定位失误极容易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念培养的偏差。

与此同时学生拥有的生活以及课余时间相对自由,获取信息的方式多样,同时可以在实践环节中与社会接触。结合学生加入的社团文化活动,了解到学生自身的兴趣多样,涉及的文化种类多样,包含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与西方文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基于此种文化潮流的环境,应该改变过去晦涩的专业术语和枯燥的教学内容,立足于新时代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浪潮,帮助学生坚定主旋律文化理想,一元引导多元,不可以排斥非主流文化,要站在教育自身的角度突破对其他类型文化的歧视,抱着尊重的心态来分析文化[2]。

2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2.1 思政教育内容感召力不强

围绕教育内容,从思想和政治这两个角度来看,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政治素养和思想觉悟,涉及诸多的哲学理论,学生的群体具有多样性,表现为学生个人的道德文化水平参差不齐,这一特点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比较大。 在多种文化观念的冲突交融中,能够接收到的社会信息十分庞杂,但是高校思政教育在文化信息层面缺乏主观能动性,针对国际形势和意识形态的掌控能力都有待加强[3]。换言之文化形式多变,但是思想政治却是静态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在多元文化冲突问题背景下不具备充足的创新创造能力,与当下的教育改革需求相脱节。政治包含的内容相对烦琐,涉及的理论众多,但是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往往只能学到皮毛,并且会接触到大量晦涩难懂的专业词汇,与此同时,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式缺乏变通,教师和学生群体之间缺乏沟通的有效桥梁,教学内容过于呆板,授课方式过于单一,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低下甚至对高校思政教育产生抵触情绪,可以清晰地预见,这是十分不利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展开的。

2.2 教师队伍建设不够与时俱进

高校思政教育原则上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素质,存有专业化的知识和高尚品质,并且针对社会文化的变动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还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责任感以及使命感。 然而部分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对自身的定位认知不够全面和具体,尚未明确地对自我工作进行定位,仍存在课堂上教师自说自话的尴尬处境,在短时间之内很难将教育进行改革,呈现出思想教育队伍建设和新时代发展趋势不相适应的现象。 与此同时,思政教育不只是面对所有学生,而是面对所有人,党组织的政策方针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 所以教师队伍要定期的参与相关学习活动,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进步,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造活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发展。

2.3 教育方式不够灵活

高校内部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课堂教学视作主要手段,学生主要作为被动化的接纳方,缺乏主人翁意识。 思想政治教学甚至通过考试对学生素质进行评定,忽视了学生人格品质的形成。在课堂中或者报告会中学生都只具备单一的聆听者的角色[4],互动性不强,难免会促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产生怀疑,无法充分落实党组织“实事求是”的理念,使得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得不到有效地提高。

3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在多元文化的思维感知上相对活跃。 而且学生得到信息的途径丰富化,传统模式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所以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念取向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但是缺少确切的核心的价值取向[5]。 此种状态之下,学生针对问题的态度总是不支持也不反对,难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感召力。在多元文化环境的冲击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创新实践的发展新机遇。

3.1 注重教师团队组建,开展再教育活动

高校思政教育的首要步骤便是强化教师队伍的组建,提倡教师具备“政治强”与“业务精”的素养,并且带领教师在一定时间内吸收新颖的党组织政策方针内容,促使教师思想觉悟得以提升,培养教师适应社会变动的技能,确切的认知多元文化背景,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打好基础[6]。在此期间思想政治课程的创新建设比较关键,深层次的按照教学实际现象,基于课程设置、教学方案和课时安排等,准确的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变动方向。 确保思想政治课时确切的落实,不可以随意压缩,适当增加课程建设的资金投入,全面给思想政治课程的教研活动提供条件支撑。 需要注意的是,在思想政治内容的更新上,高校应充分借鉴与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以及新文化,结合时代变动趋势,去除腐朽文化,尤其是淡化学生个体利益的政治内容,汲取多元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补充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素养提升的文化背景,诠释爱国主义精神内涵与民族精神内涵,并将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

3.2 引进“红色文化”,深化思想政治教育

对于多元文化的背景,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不可以和学生正常生活进行偏离,也就是高校应该巧妙的结合德育教育工作、 学生成长生涯以及思政教育活动。 红色文化象征着党组织成员的革命精神,展现党组织对于思想政治层面的影响力与感染力,所以新时期下高校要组织学生加入和红色文化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走进红色文化基地、参观存有革命思想的博物馆、志愿者服务等,给学生推荐《他改变了中国》等存在亲和力的历史性书籍,鼓励学生做一些利于社会和谐建设的事情,定期总结学习成长经验,保障学生成长具备针对性。促使大学生感知共产党人的艰辛与积极拼搏的精神,明确学生今后成长的道路,加深学生对实事求是理念的印象和认可,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随着多种价值观念的输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迎合时代的潮流,汲取多元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并对大学生群体进行价值观念的引导。 这是促进大学生构成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渠道。 在当下,针对如何对待多元文化价值观冲突方面,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实现客观理性地看待文化差异,同时又能够汲取多元文化中的闪光点。与此同时,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流地位,从而辨别外来文化价值观念的优劣,针对盲目崇拜外来思想,全盘接收外来消极文化的行为,应该予以坚决的反对。 同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引领学生群体阻止外来消极价值理念的输入,从而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有序发展,从而真正地实现高校思政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

3.3 发挥网络的力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韵味

目前社会处于信息化时代的环境中,课堂进行的教学方式呈现出一定的枯燥性与乏味性。 互相对比之下互联网的信息处理功能较显著,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学活动过程中要积极地运用网络平台,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内涵进行创新。 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停留在课堂和教材层面,而是要时刻按照时事政治的变动进程和党组织的方针理念,赋予思想政治全新的韵味。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主动接触“交流平台”软件,并熟练运用,尽力发挥这些工具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和沟通方面的积极作用,利用这些工具创造新型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道路[7]。

3.4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整体质量

为了更加全面的适应多元文化发展,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创新理念,将尊重人、关心人和理解人视作出发点,充分注重学生的需求以及愿望,对学生进行引导、鼓舞以及鞭策,全方位发挥学生学习思想政治内容的主观能动性,突破以往思政教育过于主张社会本位的局限性,明确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与此同时思想教育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根据服务思想至上的理念,按照学生成长需求设计教学内容与环节,关联教育问题以及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切合实际的处理学习与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促使学生增强对思想政治内容的感悟,确保思政教育具备目的性与实效性。 另外思想政治教育期间要完成教学目标人性化,教育的目标设置不仅要思考到学生政治素质提高的需求,还要思考学生怎样全面成长,赋予教学目标一定的政治高度,引进人性化教学特色,推动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进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多种文化观念冲突交织的当下,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和领导性,毫不动摇的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符合时代特征的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道路。浅谈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研究课题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及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要围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落实思政教育任务,明确以人为本的思想,与时俱进的更新思政教育内容与环节,给学生布设良好的成长环境,提高高校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