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良好家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以文山市古木镇阿车村委会石缸村为例

2020-01-01李金梅

文山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村规民约家风贫困户

李金梅

(中共文山州委党校,云南 文山 663099)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之际,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致贫极其重要。文山州一直以来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2019 年底,文山州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州累计实现2 个贫困县脱贫摘帽,760 个贫困行政村、59.33 万贫困人口脱贫退出,贫困村从819 个减少到59 个,贫困人口从65 万人减少到5.86 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降到1.83%[2]。为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致贫,既要防止物质上的贫困,也要防止精神上的贫困。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既要扶智,更要扶志。现阶段,扶贫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但还存在着“等靠要”思想及主观能动性不强的问题。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特殊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更要做好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工作。而防止返贫致贫首先要跃过“思想关”,脱贫摘帽不是脱贫攻坚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脱贫致富,既需要党和国家好政策的帮扶,也需要致富的“脑子”和勤奋的“双手”,同时还要坚持治贫先治愚,把山区贫困地区的教育工作做好[3]。破除“等靠要”思想,增强贫困户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内生动力与党和国家的外部帮扶形成共振,焕发勤劳致富的精气神。地处边境的文山,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贫困户同样存在着精神贫困和主观能动性不强的问题。相较于物质驱动,家风驱动更加注重“扶志”、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的主观能动性这一更深层面。家风既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家庭的道德源头;既是一个国家民风的缩影,也是一个社会风气的基本细胞。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经过良好家风的熏陶、打磨,从而形成为人处世的道理,养成基本的道德规范。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如果说社会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大系统,那么家庭就是这个大系统的一个缩影,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但在家风构建方面却受到不同程度的忽视,甚至是出现了断层的现象。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重提家风就是重提社会价值观。因此,可以借助良好家风转变贫困户的思想观念,改变其精神面貌,激发其内生动力,提高其主观能动性,从而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

1 树立良好家风的价值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标准法度和精神规则;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所孕育的优良传统的现代传承。正所谓门第不可依,成事在奋斗。[4]良好家风是贫困家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内生动力、是提高贫困家庭素养的精神源泉、是培养民风良俗的成功之基。

1.1 良好家风是贫困户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内生动力

打好脱贫攻坚战,物质层面的贫困不难攻克,可以通过外部力量得到缓解或解决,精神贫困则是贫困户思想上的问题,不管是贫困者“等靠要”惰性思想,还是贫困户错误的认知和思维,仅仅靠外部的力量是难以解决的,必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近年来,文山州实施了一系列的扶贫惠农政策,扶贫的力度大大加强。随着这些扶贫惠农政策的实施,石缸村贫困户的经济状况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居住环境和生活水平明显提升,教育和医疗也得到了有力保障。与此同时,由于这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实施以及贫困户狭窄的眼界,让部分贫困户产生了错误认知,在他们看来,只要家庭贫困,就能得到国家、当地政府以及帮扶责任人的帮助,“等靠要”的思想便在他们的头脑中生根发芽,甚至演变成了贫困户们的一种普遍意识。部分贫困户还认为国家、当地政府以及帮扶责任人对他们的帮助是理所应当的,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种合理的诉求,其典型的心态表现为“不要白不要、要了还想要”。正是在这样一种消极的心理和错误的认知下,一些贫困户过分依赖国家、政府以及帮扶责任人的帮助,缺乏勤劳致富的主动性,错误的认为脱贫是国家、政府以及帮扶责任人的责任。

一切社会之中最古老的而又自然的社会,就是家庭。[5]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发于童蒙、启于稚幼,是从孩子无意识时便潜移默化,深入其骨髓的,是真正性格养成、品性端立的根基[6]。如果贫困户这些消极、错误的认知在家庭中形成一种家庭风气,这时,孩子受到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这些错误的认知便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下一代,如果这些恶习伴随孩子的成长,长大之后他们也将可能成为新一代的贫困户,“贫困户”这一字眼也将陷入恶性循环,成为一个家庭固有的“遗传基因”。良好的家风能催人奋进,如果贫困户的家中树立了良好的家风,在家庭中形成勤劳致富的好风气,就能为激发家庭成员的主观能动性营造良好的氛围。与此同时,勤劳致富的好家风将成为贫困家庭中的一股潜在的道德力量、一种无言的教育、一本无字的典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的心灵,为塑造下一代的良好品格打下坚实基础。这正如鲁迅所说,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身教重于言教,好的家风靠教更靠带,只有贫困家庭的家长自身做好表率,加强家风建设,并严格要求和管好家庭成员和子女,让千千万万个家庭树立家风优良,让勤劳致富的良好风气充盈家庭,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情怀的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才能为脱贫致富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从而脱贫摘帽,由“贫”转“富”奔小康,正所谓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返贫就没有生长的土壤。

1.2 良好家风是加强贫困家庭美德建设的精神源泉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美德的建设是社会整体文明的发展之基,贫困户的家庭美德建设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当务之急。

社会公德具体的创造者与承担者都是人,是一个个具体的社会性个体。而个体的道德品质等内在修养的形成,最初是在家庭中,并且是通过家庭最直接、最深入地塑造而形成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7]。

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与个体的成长联系最早,也是个体最为长久、最为密切的成长环境,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每一个个体在走向社会之前,首先接受的就是家庭美德的熏陶,在家庭中学会处理伦理关系,从而为他走向社会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家庭美德的建设必须要树立良好的家风文化,一个家庭只有形成良好的家庭风气,拥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才能为孕育家庭美德打下良好基础。正如《颜氏家训·治家》所论,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因此,树立良好的家风是加强贫困家庭美德建设的精神源泉,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途径。

1.3 良好家风是培养良好村风民风的基础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想要打造出积极向上、勤劳务实的社会风气,就必须抓牢“小家”这个基础,重视家风的力量。当前,我们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从家庭的视角来看,部分道德荣誉感丧失和奋斗精神缺位等问题的出现,都与家风差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相关扶贫政策时,石缸村也突显出了一些问题,比较典型的问题就是,石缸村一共有48 户农户,建档立卡户为24 户,建档立卡户的占比为50%。对于未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农户,享受不到相关的帮扶政策,部分农户便出现心理不平衡,认为生活在同一个寨子,却没有得到公平对待,催生了农户之间的矛盾,这就导致了农户之间不和谐、不团结的现象出现。并对工作人员滋生了仇恨心理,不配合工作人员的工作。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家风涵养着社会风气,如果农户家中树立了良好的家风,懂得勤劳致富的道理,并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农户之间的矛盾就能得到缓解。这也就是当前整个社会重提家风的现实意义所在,重提家风,就是重拾社会价值观,让家风内化为道德修养,外化为行为规范。让家风向民风辐射,民风向社会风气延伸,从而真正培育出良好的社会公德。好家风需要我们每一个家庭的坚守和传承,有良好家风的社会,必定是一个积极向上、文明进步的社会。

2 石缸村贫困户家风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和深入,石缸村的家风突显出了家庭教育缺失、家风建设意识淡薄以及农村优秀传统家风受到冲击等主要问题。

2.1 家庭教育缺失

石缸村大部分农户都以农耕为主业,也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对于他们来说,迫在眉睫的问题是解决家庭经济困难的现状,改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部分农户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也就视而不见。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大部分农户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也就显得比较简单,“家风”这个概念也就显得有些陌生。石缸村部分家庭还存在过于溺爱子女的问题,导致子女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好吃懒做的坏习惯,加之部分农户未接受过教育,文化水平较低,对于子女的教育面临着巨大障碍。部分孩子沉溺于网络,陷入虚拟世界,父母也无从管教。与此同时,石缸村年轻人不断涌进城市,部分农户家中只剩下老人和孩子,造成了年轻人与农村优秀传统家风的脱节、断裂现象,导致农村优秀传统家风得不到传承,良好家风的树立也面临着挑战。

2.2 家风建设意识淡薄

良好家风是在一代代人良好的言行举止中传承和积淀下来的,所以,家风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传承性。在家庭中,孩子不但是家庭血脉的延续者,同时也是家风的传承者,孩子品质的好与坏与父母的一言一行有着密切的关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长应该担负起教育后代的责任,家长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往往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这句话充分说明了父母角色在家风建设中的重要性,父母应当承担起教育子女和传承优良家风的重要责任。一个家庭有了良好的家风,这将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但是,石缸村的部分农户存在家风建设意识淡薄的现象。虽然近年来国家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石缸村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但城乡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贫富差距,单从土地上获取经济来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因此,进一步提高家庭生活水平成为了农户的头等大事,这就导致农户无暇顾及家风的传承,对精神层面的需求视而不见,家风建设也就逐渐淡出了部分农民的视野。

2.3 农村优良传统家风文化受到冲击

我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耕读文化在农村根深蒂固,农村的良好家风文化也在农耕文化中孕育并传承下来。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石缸村部分农民逐渐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家风文化建设的主心骨不断地流失。部分农民进入城市后,急于摆脱现有的农民身份和形象,不再崇尚农村的传统家风,农村优良的传统家风受到冲击。还有,进入城市的部分农民由于眼界狭窄,面对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经不住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诱惑。特别是进入城市的一些已婚女性,长时间的城市生活滋生了他们对现有的农村身份和家庭生活的厌倦,造成现有婚姻家庭的破裂,进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家风教育。这样的现状既造成家风文化的断裂,同时又导致农村优良传统家风文化的培育缺乏载体。

3 良好家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路径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贫困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民风才有好基础。家风在精神脱贫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既能调动贫困户的主观能动性,又能促进良好村风民风的养成。树立良好家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加强良好家风的宣传和引导工作、建立健全以家风为基础的村规民约、注重民族习俗与现代文明的结合。

3.1 加强良好家风的宣传和引导工作

树立良好家风,加强良好家风的宣传和引导工作。首先要为村民创造良好的村风民风和正确的舆论导向。正确的舆论导向既是营造社会良好风气的重要保障,又是培养良好家风的现实需要。根据石缸村的实际情况,可以利用广播或在活动室宣传栏张贴海报等宣传手段,播放正能量的家风新闻、宣传村内良好家风的典型和模范,营造良好的村风民风,引导村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其次,可以发动全村村民组织开展“良好家风典范”“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形成一个崇德向上、向善的良好环境,以此树立村民正确的家风观。通过良好家风的辐射,让农户形成勤劳致富的思维认知。

3.2 建立健全以家风为基础的村规民约

村规民约是在村民生产和生活中形成并制定的,是维护村民生活、生产有序开展的规范。村规民约应该突出民主性和可操作性,对村民的言行能够起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作用。所以,在良好家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过程中,村规民约的作用不可忽视。对于村规民约的制定,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良好的传统家风为基础,从本村的实际出发,集中民意,制定出一套普遍适用于村民、具有可操作性的村规民约。有了村规民约,重要的还要把村规民约落到实处,严格执行村规民约,进而达到规范村民行为、改善农村不良风气的目的,而不是形同虚设。然而,就石缸村现阶段的情况来看,村规民约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在十五条村规民约中①,部分村民已经出现了违反村规民约的情况,并且村民违反村规民约的现象不占少数,但似乎没有得到相应的处罚,违约行为也没有得到整改。例如,在第五条中规定“严禁将生活污水排向道路上,违反者,责令清除干净,并每次处违约金200 元。”事实上,就石缸村的现状来看,部分农户并没有建排水沟,生活污水直接排到了道路上。其次,十五条村规民约中,有九条村规民约涉及到处罚违约金。即使村规民约落到了实处,处罚违约金对于他们来说并没有起到约束的作用,村民可以对此罚金“赖账”不缴纳。其实,村规民约的目的主要是规范村民的言行,对于违约的村民最主要的是责其整改,对于违反村规民约的村民,可以在责其整改的基础上,处罚其打扫村内公共区域卫生,并由全村村民监督,发挥村民的舆论监督作用。这样,既整改了问题,让村民认识到自己的违约行为,同时,村容村貌也能得到改善,为村民营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因此,在村规民约的制定和实施中,应该注重其目的性和可操作性,并发挥良好家风的作用,让良好家风延伸至村风民风,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打下坚实根基。

3.3 注重现代家风文明与民族习俗的结合

石缸村是苗族村寨,多年来的历史发展形成了石缸村独特的苗族文化和地区风俗。精神文明建设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脱贫致富的必要条件。“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村民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将随着脱贫摘帽奔小康的坚实步伐显得日益迫切。在开展家风的宣传和引导以及建立健全以家风为基础的村规民约工作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尊重当地苗族文化,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家风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形成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村民的精神风貌,提高石缸村的精神文明水平,焕发出石缸村的精神文明新气象。

为巩固文山州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防止返贫致贫,良好家风的树立举足轻重。家风正,才能引导农户勤劳致富、消除“等靠要”等惰性思想,营造良好氛围,让农户形成正确的思维认知,避免掉进“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思维误区。因地制宜创新家风培育路径,以此增强农村的家风文化底蕴,促进农村精神文明的繁荣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猜你喜欢

村规民约家风贫困户
乡村治理中村规民约的完善与发展
金融扶贫站惠及3万贫困户
莫让村规民约成墙纸
村规民约法制审核需要制度性设计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莫让村规民约成墙纸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家风伴我成长
百家姓看“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