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评论写作的现实意义及其方法论探索
2020-01-01刘学峰
刘学峰
当前,媒体形态、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1]应该说,新媒体评论是引领舆论的重要形式,新媒体评论写作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新媒体评论写作是一种全新的写作形式,这种评论文章主要是以网络专栏、长微博、微信公号、手机客户端、论坛贴文的形式发布,与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评论有了很多的区别,也是媒体融合的产物。与以往传统新闻评论相比,新媒体评论写作有其特定的平台意识和读者意识,在选题、立意方面很关注网络热点,文章结构上篇幅更短、节奏更紧凑,网言网语让人耳目一新。
一、新媒体评论写作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当前的实践证明,每遇重大政策、突发事件和重要时间节点,通过新媒体评论发声,解读政策、回应关切、凝聚共识,能够有效引导社会舆论。
新媒体评论是解读重大政策的重要手段。凡有新政公布,网站、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都会第一时间推送,各种信息扑面而来,在海量信息面前,受众更关心新闻背后的故事。在这一过程中,新媒体评论大有作为,成了一种社会期待。经验证明,每当重大政策出台,除了需要准确资讯外,更需要第一时间予以评论,以专业的意见、建议来阐明政策、释疑解惑,引导受众向有利于政策推进的方向去理解,赢得共识。
新媒体评论是突发事件中舆情引导的重要工具。当下,突发舆情已成常态,如何及时处置舆情、引导舆论,评论是其中的重要工具。高质量的新媒体评论是人们获取专业意见的重要渠道,是引导舆论、监督社会的重要手段。突发事件发生后,除了第一时间告知事实真相和相关进展外,也要及时发表观点,安抚情绪、回应关切,对受众关心的问题给予理性分析和引领,以权威观点引导舆论。尤其是相关专家、网络大V等“意见领袖”的评论文章和言论,对舆情走向起着重要的作用。
新媒体评论是重要时间节点进行议程设置的必要形式。重大活动、节庆、纪念日等重要节点,由于时效性强,一直是新闻宣传的重点,人民关注的热点,需要加强议程设置,引导社会舆论。如果议程设置得当,会有助于提升宣传价值;如果议程被负面舆情占据,就会形成被动的局面,甚至对社会稳定造成冲击。在舆论引导中,新媒体新闻评论正好可以发挥自身的实时性优势,第一时间抢占舆论制高点,定向定调,发挥议程设置功能。[2]
二、新媒体评论写作要有平台意识和读者意识。新媒体平台具有很强的草根性、互动性,文章篇幅较短,语言活泼,讲究故事性,要与网民心心相印。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表现形式更趋多样。从发布平台的角度,新媒体评论可分为网络专栏评论、论坛评论、微博微信评论等。这些全新的评论形式具有很强的草根性、互动性,更加生活化,篇幅较短,语言活泼,是新媒体平台催生的新闻评论新形态。从技术角度看,新媒体可综合运用文字、声音、图片和视频来传播评论,多媒体评论是大势所趋。多种传播手段的配合,文字、图片与视频的合理运用,使得观点表达更为充分、更加直观、更有深度。新媒体评论形式的多样化,是报纸、杂志、广播与电视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3]
新媒体评论就新闻事件和问题发议论、讲道理,要有读者意识,讲究故事性。要吸引人,得讲一个有意思的、别人感兴趣的故事,读者有了兴致,便会接着读下去。这里说的“故事”是个大概念,新闻、历史、典故、趣事、资料均可,要求是新鲜的、别人不知道的,或者有点意思、可以生发开来展开议论的。[4]新媒体评论有很强的针对性,有感而发,有的放矢。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会对各种现象产生不同的想法和意见,产生困惑,希望能听到解疑释惑的真知灼见,掌握判断是非的思想标尺。新媒体评论能满足广大网民这种要求,所以针对问题作倾向性发言,成为新媒体评论的又一特征。
新媒体评论具有群众性的特点,因为作者队伍来自四面八方,就少了“官腔官调”,少了居高临下,而多了街谈巷议,多了新鲜活泼,内容涉及面广,问题讲得新鲜,读来亲切。新媒体评论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时刻与网民心心相印,用群众听起来亲切、听得明白、听得进去的文风说话。即从内容到形式,都要离普通网民近些、近些、再近些。同时也要注意区别对待,如果写给文化层次较高的读者看,就要写得够专业才会吸引人,如果写给普通的家庭主妇看,就要尽量用简单的例子和语言。
新媒体评论具有新闻性的特点,有相当的自由度,既可配合当日新闻而发,也能以作者所见所闻的新鲜事实为依据来立论。新闻性事实在文章中是不可或缺的,融事实与议论为一体,融观点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动态新闻为一体,使之水乳交融,是新媒体评论鲜明的特征。总之,新闻报道是新媒体评论的源头,可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事实与评论在新媒体平台上相得益彰。
三、新媒体评论写作的选题立意要和网络热点联系起来。网络信息繁多,大众关注的是当下的热点新闻,新媒体评论需要发掘热点新闻,迅速确定选题。
并非所有的事情都适合选作评论的话题,新媒体评论写作要有迅速确定选题的能力,从海量的新闻中挑选出可以评论、值得评论的题目来。评论的选题要有时代特色,为社会大众所关注,讲究时效性,切不可用已经过时的消息作论题。
新媒体评论需要发掘热点新闻,因为网络信息繁多,大众关注的是当下的热点新闻。在重要会议召开期间,人们关注的是会议内容和与会人员的相关新闻。岁末年终,大众关注的是春晚节目内容,高考结束,大众关注的是高考录取相关信息。要创造性地对热点新闻进行分析,从网民的视角来看待热点新闻,通过评论拓宽读者对新闻内容的思考。网民的素质参差不齐,网民的阅读兴趣也有很大差异,所以新媒体评论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从而以高质量的文章来吸引某一类读者。[5]
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才能写出好的评论文章。一个研究经济的人,会对经济新闻有着特别的敏感,能从别人看来很一般的经济报道中看出特别的意味;一个对教育问题有深入研究的人,对教育话题会有特别的关注。只有知道得比一般读者更多、看得比一般人更深刻,写出来的评论才能提供更高的附加值。
选了题目,然后就是立意的角度了。从什么角度切入能引起舆论关注?从什么角度能提出新的观点?应该是宜“小”不宜“大”,宜“实”不宜“虚”,找到议题据以展开和议论由此生发的“点”,要简练有力,不要拖泥带水;要实实在在,不要枝枝蔓蔓。新媒体评论既要从网民的站位来说话,又要从宏观政策的站位来说话,好的评论既是厚重有力的,又是情感饱满的,要融入理性,据事说理,情理结合。[6]
四、新媒体评论作为一种文体,结构上继承传统评论文章,又有自己的新特点。其基础是新闻事件,其论证是搭建一条连接中心论点与核心事件的桥梁,将新闻事件的要素分解,根据逻辑顺序层层剥笋,由外到内、由表及里。
新媒体评论聚焦的,既有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国家政策等,也有各地方的、局部范围的事件,甚至作者生活中的非公共事件,也可引发评论。其共同特点是在文章一开始就引述新闻事件,功能类似消息文体中的“导语”,其后的论述根据“导语”的引领而逐步展开,或纵向递进,或多向辐射。当多方向的论述始终围绕这个新闻事件展开时,这个特殊的“导语”其实也是基础;当多层次的论述节节伸展时,这个“导语”就是整个篇章的根基。
新媒体评论写作也讲究“起承转合”。所谓起,就是开门见山拿出论点;所谓承,就是对论点加以分析,指出如此会怎样,不如此又会怎样;所谓转,就是转而说开去,用恰当的事例证明论点,因而也是全文的主体部分;所谓合,就是全文最后的结论,与开头部分的论点遥相呼应。
谋局布篇时,一定要围绕中心论点,遵循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原则,集中火力,攻其一点。不仅要有中心论点,还要有分论点,一定要用一句或几句话明确地表述出来。要注意将论点放在恰当、醒目的位置,中心论点一般放在文章开始部分,如果句子比较长,还可以单独放一段,分论点一般放在随后每一段的开头。分论点的提炼和表述很重要,一篇评论至少要有两个分论点,最好有三到四个。
运用事例进行论证时,应注意详例剖析,略例排比。事实胜于雄辩,一个精当的事实论据,往往能够有力地证明论点。详例需要叙议结合,只是对事例剖析殊为不易,如果忘记了评论文章的体裁特点,叙事过于详尽,就显得拖沓而不着要点,这是应该尽力避免的。要学会“三明治”式的结构,即首尾是议论评价性文字,中间是高度概括性的叙述。如果说详例是点的勾勒,那么略例就是面的铺展。略例排比,为的是形成气势。点面结合能够形成立体感,略例以三四个为佳,若能涵盖各方面各行业,则更全面、更有代表性了。
五、新媒体评论也要讲究文采,善于使用网言网语。网言网语是时代特性的具体反映,灵活、巧妙地运用网言网语,能拉近与网民的心理距离。
新媒体评论与时代同行,在语言上也与时代同步。媒体要成为“时代风云的记录者”,至少要在语言上充分体现时代特性。网言网语是时代特性的具体反映,新闻工作者要做到“改文风”,遣词造句能够合乎时代节拍,可以适当使用一些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网言网语。诸如“蛮拼的”、“点赞”、“朋友圈”这些充满时代特征的网言网语,能够引起年轻人的共鸣。对于媒体而言,灵活、巧妙地运用网言网语,有利于彰显媒体的活力,起到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增加好感的作用。
网言网语渗透进大众生活,登上媒体文章,是普遍的现象。语言体系原本就是开放、多元的,一直在丰富和发展,网言网语与外语、专业术语等一样,都是大众生活与媒体新词语的来源。语言文字期刊《咬文嚼字》近年公布的十大流行语充分体现了这个趋势。十大流行语的互联网属性逐年增强,2015年达到了70%之多。其中的“颜值”、“任性”等词语,不但在网上广泛传播,在传统媒体上也很常见,“任性”甚至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
新媒体评论对网络语言的态度应该是有取舍、有担当、不迎合,在网络语言风靡的今天,需要把握好使用网络语言的尺度,要注意价值观导向问题。对于符合时代特征、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网络语言要发扬,说得恰到好处。对于庸俗的网络语言,一律拒之门外,“屌丝”、“尼玛”、“撕逼”这类网络粗鄙词汇,不应该出现在新媒体评论中。[7]网言网语已逐步渗透生活、影响力日益增强,新媒体评论应加以甄别,不能将其视为洪水猛兽,完全不触碰,更不能奉行“拿来主义”,随意滥用。网言网语数量众多、鱼龙混杂,有的语义明确、风格清新、诙谐幽默、表达力强,如“给力”、“棒棒哒”等,可以大胆使用;有的格调低下、粗鄙恶俗、充满戾气,应坚决予以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