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课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2020-01-01夏姗姗
夏姗姗
(重庆市第一中学校,重庆 400030)
微课属于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在教学中的运用正在逐渐趋于成熟。将微课运用在教学中,能够将音乐、图像、文字有效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微课影响下深入感知情景和触碰知识。通过微课的运用,能够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更深入、全面的认知,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局限,实现学习效率的提高[1]。
1 微课在教学中运用的主要作用
1.1 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挥
学生通常在想象力方面会比较丰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能够使其深化对学习内容的认识与理解,也能在交流中改变自身当前思维现状,实现学习效率的不断提升[2]。教学中通过对微课的使用,能够使学生根据设定的知识点进行预习,并且在预习时发挥自身想象力与创造力,主动将问题解决,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师生地位,推动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的发挥。在新时期,强调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课程改革中也强调教师在教学中需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微课的运用,能够呈现出生动、直观、形象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积极影响,主动发挥自身想象力,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
1.2 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微课和传统语文讲授模式相比,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在学习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于高中生来讲,课业负担比较重,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如果能够为学生展示视频、动画、音频等,能够使其学习压力得到缓解,理解学习内容时会更透彻,不知不觉中实现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时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的便利,选择自己兴趣比较大的视频进行学习,不断开阔自身视野。每个学生在理解能力上会有所不同,在听教师进行课堂讲解时,对于知识的整体接收程度也会有所不同,而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学习水平对学习进度进行控制。在此情况下,对语文讲授内容能产生更清晰、明确的认识,也能增强在学习中的自信[3]。除此之外,通过微课的运用,可以将考试中经常出现的高频考点为学生呈现,并且运用分门别类的方式进行讲授,促进学生在学习语文时系统知识框架的形成。在此过程中,可以借鉴一些名师的微课视频,对微课视频中的讲授方法进行借鉴,这种方式的运用,能够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2 当前高中语文学习现状
2.1 学生学习兴趣不大
就高中语文学习来讲,多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走神、不认真的问题,甚至部分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学习其他学科[4]。同时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也不够理想,部分学生更是不会在课堂之外进行语文学习。出现这些现象可能是受其他学科作业过多的影响,可能是受教师课堂讲授方式的影响,也可能是受学生对语文学科认识不足的影响。
2.2 学生学习基础比较差
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一直不够重视,进入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难度有所加大,很多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觉得更加困难。在写作作文时,思维不够清晰,难以实现表达的流畅性。进行文言文学习时更是感觉困难。就高中语文学习来讲,主要为了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在学习中学生需尽量做到多写、多读和多看,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对问题的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学习过的知识,但是很多学生在这几方面做得不够到位。
2.3 学习功利性过强
就我国当前教育现状来讲,正逐渐由传统教育向着现代教育过渡,但是在此情况下,运用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培养模式等却没有及时进行更新,存在滞后性问题。学生在学习中多数会受高考趋势的影响,在此情况下,整体学习不免会存在功利性问题。如果在短时间内难以提升语文成绩,就会逐渐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3 微课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3.1 利用微课布置预习任务
预习是整个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对于预习并不重视,即使学生在正式学习之前进行预习,预习也往往是针对学习内容进行阅读,这种预习方式对于学生来讲,效果并不明显。微课的运用,能够使预习任务实现层层递进,保证预习问题的渐进性。并且增强学生的预习参与热情,使学生在正式学习文章内容之前,就对文章有大致了解。同时学生通过对微课的观看,能够将问题及时发现,并且提出问题,学生问题的提出也能使教师在讲授新知识时更具方向性[5]。例如,在学习《故都的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使用微课为学生列举出文章中主题思想,即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2)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是总起部分。第二部分(3~12)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第三部分(13~14)总括全文,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在为学生展示完这部分知识时,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细节性问题,如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对南国之秋进行了描写,这样描写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文章的起笔有什么作用等。这种方式的运用,能够使学生在掌握文章大致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细致分析,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升。
3.2 利用微课进行课堂导入
有效的课堂导入能够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好的课堂导入能够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增强自身在学习中的注意力,形成强烈的求知欲,实现课堂主体地位的发挥。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短小精悍的优势进行课堂导入。在学习《鸿门宴》时,为了使学生进入到学习状态,教师可以搜集和《鸿门宴》相关的图片和历史故事,也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鸿门宴的视频内容,在此情况下,使学生认识到这部分学习内容的生动性、形象性,并且产生一定情境感[6]。《鸿门宴》中的主要人物有刘邦、项羽、张良、范增,在导入时,教师可以在微课中为学生介绍不同人物的人物性格,然后在简介中配上对应的图片。接下来为学生播放一段鸿门宴的视频内容,让学生分析人物简介是否和视频上的内容有所出入。这种导入方式,能够使学生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状态,进而使语文学习获得更明显的效果。
3.3 利用微课丰富教学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单纯利用教材,学生习得的内容比较有效,为了使学生视野得到开阔,增强其语文素养,教师可以利用微课为学生展示一些在教材中没有的内容,促进教学内容的延伸,增加学生知识储备,使其语文涉猎面更广。同时也能使学生对微课学习产生不一样的认知,喜欢教师对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在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过程中,学生会了解到文章中运用了生动流畅的语言和翔实的材料,以及充满自信的笔调,叙述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和中国的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热情讴歌了为飞天梦做出贡献的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7]。但是多数学生对太空却了解不多,在此情况下,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些和太空相关的图片,以及一些和太空相关的视频内容,如太阳耀斑爆发时向外发射的高能粒子,太阳日冕吹出的高能等离子体流等。通过这种方式的运用,能够使学生认识到登向太空的不易,也能形成比较强烈的爱国意识。同时也能对太空知识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感受到自然界的奇特。总体来讲,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与补充,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使其在视野上得到开阔。
3.4 利用微课进行归纳总结
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需重视对内容的讲授,也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其掌握学习方法,利用学习过的内容实现对知识的举一反三[8]。就当前语文教学现状来讲,多数教师在教学中比较侧重于讲解课文内容,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情况比较少。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使其在学习中增强主动性,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在学习中根据单元特点、单元课程目标进行总结,这种方式的运用更有利于强化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在学习中外小说阅读这一单元时,主要涉及《祝福》《林黛玉进贾府》《老人与海》3 篇,前两篇为国内小说,后一篇为国外小说。在讲授这一单元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为学生展示人物形象,并且配上独白,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于王熙凤没有直接进行人物形象描写,而是通过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方式呈现。《老人与海》中对于人物形象的描写,主要是运用记录的方式呈现。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为了使学生对国内外小说写作特点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教师可以边利用微课引导学生分析,边让学生进行总结。通过这种方式的运用,能够在较大程度上降低学生在分析时的难度,也会减少分析时的抵触情绪,进入到生动、形象的情节中,进而有效掌握学习方法,整体学习获得比较明显效果。
3.5 利用微课实现教学反馈
微课的运用,能够促进教学反馈机制的建立健全,使课程资源更具个性化与规范性,在运用时,需将微课质量与生产标准结合在一起。这种方式的运用,能够使时空的界限得以突破。具体实施时,教师可以在微课中为学生布置练习内容,这种方式的运用,能够使教师及时得到教学反馈,保证之后教学活动的方向性,也能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与学习状态。例如,在学习完《雷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在微课中为学生布置这样的问题,《雷雨》中你对不同人物形象有什么样的认识,如果让你进行自主选择,你最想成为谁。在呈现这一问题时,教师需将不同人物的优点罗列出来。通过这种方式的运用,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程度,也能感受到学生的性格特点。同时在布置完这一内容之后,教师可以在微课中为学生设置辩论问题,让学生针对自己支持的人物展开辩论。通过这种方式的运用,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更主动、积极的查找相关学习资料,发挥自身在学习中的能动意识,进而使微课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自身也能在此影响下有较多收获。
4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微课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在学科教学中,微课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帮助学生进行预习,导入课堂学习内容,总结归纳单元内容,丰富教学内容并且实现课堂反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积极运用微课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对语文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发挥其在学习中的能动意识,获得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