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进一步完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精准资助”
2020-01-01付译萱吉林化工学院
文/付译萱 (吉林化工学院)
完善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体系是促进我国教育公平和提高民生水平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进程中,国家一直高度重视贫困家庭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上学难问题,不断完善助学政策体系,大幅度增加助学经费投入,高校和地方政府乃至一些企业、一些单位、一些有识人士也都在积极地为助学贫困大学生积极地做出努力,助学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体系已经构建起来,并已经在发挥效用,但也暴露出“浅表化”“分散化”“粗放化”及其所引发的“扶智”“扶志”不足问题。进一步完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精准资助”论,就是针对认识和破解这些问题的分析与考量。
在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进程中,国家一直高度重视贫困家庭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上学难问题,不断完善助学政策体系,大幅度增加助学经费投入,高校和地方政府乃至一些企业、一些单位、一些有识人士也都在积极地为助学贫困大学生积极地做出努力,助学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体系已经构建起来,并已经在发挥效用。尽管方方面面的努力已经对我国贫困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难的问题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作用,但是,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的目标还未能实现;不同贫困程度学生的因需而异的帮扶还未能实现;物质的帮扶和精神的帮扶相结合还未能实现。基于目前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运行现状和所存在的“三个未能实现”的问题,说明我国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体系还囿于“浅表化”“分散化”“粗放化”及其所引发的“扶智”“扶志”不足问题,因此,有必要探讨“精准资助”论的观点和模式,用以进一步完善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追求更高标准的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育人”。
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乏精准”问题的存在
其一“浅表化”。所谓“浅表化”即将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混同于普遍意义的对社会贫困人口的援助,局限于给予金钱和物品,满足于资助对象能上学和取得学业文凭。事实上,从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角度说来,资助贫困大学生与资助普遍意义的社会贫困人口有着明显的区别,因为贫困大学生正处于个人素质的深造阶段和社会人力资源的墩品储能阶段,资助贫困大学生既为其本人提供摆脱贫困人口的能量,也是为其家庭、为社会储备并提供缩减贫困人口的能量,这是一个资助一个学生和资助一些学生的“1+1<1<更多1”的不等式。从政治学和教育学的角度说来,社会公平必定要体现为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就一定要体现在贫困家庭的学生能够享有和其他家庭的学生一样所拥有的接收高等教育的权利。
其二,“分散化”。所谓“分散化”即高校和地方政府乃至一些企业、一些单位、一些有识人士都在资助贫困大学生,但并未能在国家政策导向下抱团、合力,尚处于各行其是阶段,而且除高校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体系较为健全和稳定发挥作用外,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的参与还基本上处于随意和随机性,很不稳定,也很容易以昙花一现的形式出现和结束。据统计,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拨款和高校自筹,社会其他方面的资助比重仅仅能够达到3%左右的程度,这说明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在社会层面还未能够形成完整的覆盖架构和运行架构,而社会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量是无穷的,是对国家和高校资助贫困大学生能量不足的必要补充。
其三,“粗放化”。所谓“粗放化”即已经形成的不完善的资助贫困大学生体系是粗线条的,对学生的贫困程度、贫困原因、帮扶需求、情感需求、发展需求等很多因素缺乏具体考量,“千人同规”“一律打家伙”的资助结果,诱发了许多负面问题。譬如贫困生认定标准本不该是个问题,但“粗放化”资助贫困大学生体系下,高校对贫困生的认定往往限于条款设置的规定,缺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精准认定;也缺乏深入细致的访谈和调查研究,往往对贫困大学生的贫困程度区别对待不够,导致特困大学生为能够获得特别资助,或应列入贫困大学生范围内的被忽视在范围之外。“粗放化”资助体系还表现在其固有的惯性和惰性作用,对入学后贫困程度加大或程度缩减乃至脱贫学生的资助会缺乏跟进的及时的调整。
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以“精准资助”为目标的完善对策
清华大学“坚持‘精准资助’‘资助育人’,持续夯实保障型资助,探索完善发展型资助,切实创新育人手段、提升育人水平”的经验值得引以为进一步完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至“精准资助”目标的对策借鉴。基于清华大学的经验和针对现存问题与笔者的考量,对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以“精准资助”为目标的完善提出以下“三对策”。
其一,精准政策导向,形成资助共识。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的政策导向包括宏观中观微观全方位,也即国家对贫困大学生自主的政策体系要做好顶层设计,社会相关方面尤其是高校要正确认识精准资助贫困大学生的认识;精准对具体资助对象的具体资助方法和资助目标,既扶贫,又“扶智”“扶志”。认识是行动的先导,顶层设计的政策导向结合中观和微观层面的正确认识与规范的积极的实践,才能为进一步完善贫困大学生“精准资助”体系奠基坚实的社会舆论和实践力量。
其二,精准资助对象,形成“全覆盖”效应。“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形成对所有贫困大学生的“全覆盖”资助是实现“精准资助”必须达成的目标。清华大学所采用的送国家和学校资助政策入户到人、引导贫困学生和家长访问学校资助网站、利用媒体发现和确定资助对象、以被帮扶贫困学生成才的典型现身说法给予贫困学习及其家庭已求学激励的作法都应该参考和效法。
其三,精准资助能量,形成多元发力局面。资助贫困大学生的能量显性于国家、地方和高校,但也隐性于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有识之士与有志之士。这其中高校是最为骨干的力量,具有最重要的责任,高校必须认真贯彻教育部的指示精神,认真审视和定位学生资助工作,完善具体的方法城市,在实现“精准资助”上做足功夫,社会各方都要积极加入到资助贫困大学生的队伍和体系中来,以社会多元发力的局面提高我国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