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面面观:企业选择管理咨询公司的误区
2020-01-01刘佳勋杜哲吉林省和璞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文/刘佳勋 杜哲 (吉林省和璞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企业随着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对管理咨询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但是很多企业在选择管理咨询公司时存在一定的误区,导致管理咨询项目最终失败。本文首先深入分析企业选择管理咨询公司时的常见误区和成因,阐述了企业与管理咨询公司间的正确关系,最后提出用“五问法”来正确选择管理咨询公司。
管理咨询是由具有丰富经营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应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进行调研、诊断,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指导方案的推行实施。管理咨询行业是连接管理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桥梁,更是企业高速发展、转型升级、降本增效的最佳合作伙伴。企业能否正确选择管理咨询公司,是企业开展管理提升行动成败的关键。
企业选择管理咨询公司的误区
(一)重价格轻成本
很多企业在选择咨询公司时,把管理咨询智力服务当作标准化、同质化的工业产品,喜欢邀请咨询公司通过价格谈判从而价低者得,并将其视为降低成本的手段。在服务内容、工作周期一致的情况下,咨询公司的报价事实上存在巨大差异。以吉林省某中型物流企业生产管理提升咨询项目为例,各咨询公司报价在5万元到30万元不等,有的报价甚至低于正常的人工成本。
然而,咨询公司也是自负盈亏的经营主体,需要通过收益来维持生存发展。一旦低价中标,势必大规模压缩人工成本,导致出现项目组长投入精力不足、项目组人员水平偏低、千篇一律的模板化咨询、落地辅导不及时等问题。而对于客户而言,损失的更是时间的浪费、资源的浪费和员工心理上的落差。
(二)重名气轻能力
企业负责人经常在前期洽谈中询问管理咨询公司既往案例。这种询问本身是正常的,但许多企业误认为只有给知名大企业做过管理咨询,或者合伙人中有外国人,或者咨询公司来自经济发达省份的,才能解决其管理难题。
企业忽视的是:第一,本企业是否与案例公司系同类行业?第二,本企业要解决的管理问题与案例公司是否类似?第三,本企业与案例公司的经营规模是否可比?第四,本企业与案例公司的管理基础和内外部环境是否可比?第五,本企业与案例公司的成本承受能力是否可比?
(三)重模式轻基础
一些企业不顾自身发展阶段现状,直接询问管理咨询公司是推行华为管理模式、海尔管理模式还是阿米巴管理模式,是稻盛和夫哲学还是德鲁克思想。一家年营收300万元的小微生产企业也计划推行丰田生产方式。究其原因,是对管理模式期望值太高,认为一套模式“包打天下”。以阿米巴管理模式为例,推行阿米巴模式需要的前提条件,就是企业家“敬天爱人”的胸怀、员工协调统一的执行力、上下一心的企业文化和良好的管理基础,缺一不可。任何一个管理咨询团队不可能用一个周期的咨询就把客户提升到华为、阿里巴巴的层级。真正务实的管理咨询公司,是让客户企业一点一滴、由表及里、渐进式地实现降本增效、管理提升和保持正确发展方向。
(四)重理论轻调研
有的管理咨询项目组成员每天坐在办公室里,与客户之间的信息沟通少、配合协同少、互助互谅少,整日沉迷于百度文库、公司数据库、案例报告库中,并针对通过表象发现的所谓的“问题”来推行一些理论、工具和模型。有时候,咨询师还会不顾实际情况、深层原因、条件的差别,生搬硬套以往的咨询方案。用客户的话说:“套模板的痕迹很重”。汇报时的PPT,显得很高深、很专业、很晦涩,花花绿绿的图表满屏,用了很多复杂的工具和方法,来处理和阐述一些常识性问题。
(五)重方案轻指导
有些企业邀请多家咨询公司前来洽谈,并以“了解和考察咨询公司实力”的名义,对具体问题咨询得非常细致,还要求每家咨询公司针对企业实际问题出具详细的项目建议书。一旦获取全部项目建议书后,便以各种理由取消合作。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得到大量的解决思路和启发,甚至获得相对成型的方式方法。但是企业在独立实施方案时往往无法落地,导致进退两难,而且客观上浪费了管理咨询公司的时间、精力和社会信任。
企业与管理咨询公司的正确关系
作为咨询公司,需要以客户价值为先,以实际问题为准绳,所有的研讨和方案设计都应该且必须基于客户的实际情况出发,走出办公室,走到现场去,多与客户研讨,仔细倾听,脚踏实地地发现客户问题症结,并管理好客户的期望。
作为企业方,需要与咨询公司保持深入交流和沟通。从问题诊断到方案设计,企业都要深度参与,而不是撇开责任,完全交给咨询公司。咨询公司的优势在于第三方视角、经验工具和更广阔的视野;企业方的优势在于对企业内部的熟悉。这就要求双方密切沟通、深入交流、互相启发。合理的落地方案一定是双方共同努力完成的。
对企业选择管理咨询公司的建议
笔者认为企业在选择管理咨询公司的时候,可以用“五问法”来选择合适的管理咨询公司:
一问,本企业存在哪些问题,急需解决哪些问题?二问,本企业现在规模有多大,要发展成什么规模?三问,本企业咨询预算是多少,能够负担多大的费用?四问,本企业计划多长时间解决这些问题?五问,本企业需要短期治标还是长期治本?
如果企业家能够准确的回答上述五个问题,那么“选择恐惧症”必将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