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我国微观教育公平问题的文献综述

2019-12-31陈怡帆

知识文库 2019年23期
关键词:微观文献公平

陈怡帆

1 前言

教育公平问题源于多方领域,本文探究的是教育系统内部的公平问题。笔者通过对中国知网上的文献进行筛选和分类,归纳出我国学者们对影响教育公平的几点共鸣因素及其解决对策,并在上述基础上试图找出目前研究所存在的局限,以期能对今后此类问题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向。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体现在教育领域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与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出于国家对教育公平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教育发展不平衡亟待解决的需要,该领域激起了我国学者们的广泛讨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在探讨教育公平问题的时最常见的是从社会学角度进行考察,本文试图以教育学视角来探讨教育公平问题,以期使我国在目前的教育发展水平下最大化地实现教育内部公平。

2 文献检索过程

中国知网(CNKI)在我国学术界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以知网上的文献为研究样本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我国微观教育公平领域的研究热点及研究现状。从微观层次探讨教育公平问题的文献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篇综述所选取的文献样本在时间跨度上较大,为1995年至2017年间的文献。同时,不限制文献的类型,如期刊、会议、报纸、硕博士论文等均可作为综述样本。笔者在检索过程中运用了关键词检索,由于“微观教育公平”这一概念运用的不够普及,因此笔者选定“教育公平”这个关键词来进行文献筛选工作。在这个关键词下初步检索到的相关文献约有一万多篇,笔者进一步根据要研究的主题,通过查阅文献标题、摘要以及关键词的方法首先筛选出了80多篇文献。进一步通过查看这80多篇文献的内容以及引用文献等,最后选出了62篇文献作为样本。

3 研究现状

3.1 研究时间分布

通过筛选出的文献显示,早在1994年就有论述教育公平的文献了,主要分析了我国当时的教育公平问题。文章主要探讨如何在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同时享受高质量的教育,但由于当时我国的教育普及程度远远达不到理想标准,所以对教育公平问题的讨论主要是围绕在如何实现教育机会均等问题上。根据统计发现,自2000年后陆续有微观教育公平的相关文献发表,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文献数量均是从2005年开始大幅增加。到了2010年,微观教育公平的相关文献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显著趋势,在微观教育公平文献持续增长的状态下,到了2016年,该领域的相关文献数量创了历年来的新高。

总体来看,微观教育公平问题在我国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轻视到重视的转变。

3.2 研究内容分析

笔者通过对筛选出的62篇样本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发现微观教育公平领域比较常见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课堂、教学、教师、课程等几方面,且多数将课堂、教学、教师这三个要素放在一起进行探讨。在笔者筛选出的62篇文献中,这一类的综合研究共有26篇,占了近一半的比例。这26篇文献的研究结论认为教育不公平的微观表现主要体现在课堂上的座位编排、学生课堂参与机会不均、教师的偏见行为等。当然也有一些学者在探讨这些教育微观因素的过程中会另辟蹊径,只针对某一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这三个要素单独进行研究的文献中,课堂提问、座位编排、知识传递的不公现象;分层、分班教学、翻转课堂;教师的价值观、教学方式、主观偏好、期待等也成为有价值的研究领域。

关于课程方面的教育公平问题近年来成了教育公平领域的研究热点,在筛选出的62篇文献中有10篇文献研究的是课程与教育公平的问题,其中就有5篇是论述校本课程的。可见在除校本课程外的其他课程领域的研究还有所不足。除此之外,教材、评价制度、考试制度的改革、学科、学生视角等的教育公平研究也偶有提及。

3.3 学术界对影响教育公平的微观因素分析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微观层面教育公平的重视和探讨,为教育公平的实现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目前我国学术界认为影响教育公平的微观因素有以下几点:

3.3.1 教师认知和行为水平是影响微观教育公平实现的重要因素

教师是课堂活动的主体之一,课堂又是微观层面教育公平最好的体现。课堂活动能否在現有的教育水平下呈现公平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行为。学术界普遍认同教师的主观因素,如认知偏见、师德缺失等对微观教育公平的影响极其重大。除了认为教师的主观因素会对教学公平造成影响之外,学术界还存在一种补充观点认为教育过程公平不仅是一个价值取向问题,也是一个技术问题。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技术水平也会对教育公平实效造成影响。教师的认知和行为水平对微观教育公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对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等方面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互动方式,在这一潜在观念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行为会更加关注他们想要关注的群体,进而出现“强势”群体主导课堂活动的异化现象。

3.3.2 课堂座位编排对微观教育公平的实现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我国有学者在对一堂小学语文课的观察中发现,近半百的课堂提问中后两排的学生只有三人被提问,这是一个有50人的班级。很显然,前排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受到教师的关注、参与课堂活动。教室的前、中排的学生距离讲台上的教师和黑板较近,在视力、听力方面占有相对优势。而后排、两侧的学生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在课堂中的视觉搜索比较困难,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接收教师提供的视觉信息,而且还要留意听觉信息,因此学生的听觉注意可能受到影响,导致学生无法完全摄取教师传递的教学信息并且受到教师的关注较少。正因为座位有好坏之分,那么课堂位置的安排就有了利益的冲撞。这就会出现部分教师安排座位时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将教室的良好区域安排给学业成绩较好的学生或者与教师“关系”较好的学生。

3.3.3 “唯分数论”的传统教学评价方式影响微观教育公平的实现

张祖民、段作章学者对一所实验小学的五、六年级学生以及相应的教师和班主任进行了访谈,访谈结果很好的揭示了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方式受学业因素主导。调查发现在50名学业优秀生中,老师的期望很高的33人,期望高的11人,一般的6人,没有期望偏低的情况。可以看出,老师对这50名学业优秀生期望高或很高的占88%,一般的占12%。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37名学业困难生中,老师的期望很高的7人,期望高的11人,一般的16人,另外3人期望偏低。老师对这37名学业困难生期望很高的占48.6%,一般的占43.2%,期望低的占8.2 %。由此可见,教师的对学生的期望值大致是由学生的学业成绩决定的,而教师的期望值反过来又会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产生影响。

3.3.4 课程是影响微观教育公平的因素之一

在对筛选出的58篇文献的研究内容进行统计后发现,有10篇文献研究的是课程与教育公平的问题,其中有5篇是讨论校本课程的;有2篇文章论述了教材与公平性的问题。

在关于校本课程与教育公平的关系上我国学术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育公平的体现,持反对意见的观点认为虽然校本课程开发的初衷是好的,但跳出局部看整体,将其置身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之间,不同区域的学校之间,同一区域的不同学校之间来考察,又可能因为一些主客观条件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程度上的不公。

3.4 学术界对推进我国教育内部公平的相关建议

针对上述影响教育公平的微观因素,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如下:

3.4.1 提升教师的认知及行为水平

关于提升教师的认知水平的策略,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聚焦于外部环境对其进行提升。首先是加强教师培训,其次是理解尊重学生。从政策层面,要建立规范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从门槛上就开始把关教师质量。此外,教师可以从教学技能层面来提升其行为水平以推进微观教育公平,例如可以通过提高教师课堂提问的技巧、加强教师针对性评价的能力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3.4.2 密切关注课堂座位编排背后的公平性原则

课堂座位排列除了传统的秧田型排列法外,还包括圆形排列法、马蹄形排列法又称U型排列法、小组式排列法、竞争排列法、面对面排列法等形式。通过目前我国学术界的研究发现,课堂座位编排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教育公平性。因此教师就要深刻理解课堂座位编排背后的教育学意义。在座位安排时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特征、学生学情、教师教情、课堂环境等具体情况来综合运用各种座位安排法,依据不同的教学情境选择比较合适的座位安排模式。

3.4.3 从传统的唯分数论向多元教学评价方式转变

唯分数论的传统评价方式也是导致教育内部不公平的一个隐患,要消灭这一隐患,就要树立多元化的学生评价机制。评价主体要多元化。使教师和学生都成为课堂评价的主体, 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自我评价来对学生的表现做出综合性的判断。其次,评价标准多元化。依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得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个人不同程度地拥有九个方面的智力,忌以学生单方面的智力去衡量学生的整体能力。最后,评价手段多元化。简单的纸笔测验结果不能得出一个全面客观的学生评价,因此要借助多种评价手段,例如通过观察或与观察对象有亲密接触的个人的访谈等手段来得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3.4.4 关注课程与教材方面的公平性

自启动新课改以来,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实践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其中不乏极具成效的实例。在理论和实践不断深化的同时,有观点认为要想建立科学的、创新的、符合时代需求的课程体系,首先需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形成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其次要立足于学校特色,进行课程改革与文化建设;再次要构建服务于师生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最后还需要不断创新教学组织形式与学校管理模式。此外,还有学者强调了在构建课程公平性的过程中,要注重教师的课程公平意识与能力培养。

4 对目前研究现状的反思

4.1 对微观教育公平的影响因素分析片面化

我国学者对教师的教育公平现象探析更多地只是从教师的职业教育方面来进行的,但笔者认为,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对教学活动的影响绝不仅限于他们的认知和行为,教师的个人素质、课外的行为举止等都对学生来说都具有教育意义。

4.2 相关对策建议形式化

通过上文笔者罗列出的影响微观教育公平问题的因素能够发现,几乎每一篇文章都涉及到了教师,可见教师对教育内部公平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或者可以说教师的认知行为与微观教育公平的实现密不可分。然而,笔者在进一步的研究后却发现,目前学术界在关于教师如何更好地实现教育内部公平的讨论上存在个别对策建议形式化的问题。

笔者认为,关于教师的个人素质、道德的界定等这一问题一直以来难以解决的关键就在于,素质、道德的衡量标准并不明确,并不像其他实证科学一样能够用量化的标准呈现,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重要。近年来我国不断地在强调师德师风问题,也陆续出台了很多文件,由此可见关于教师的道德素质问题在近年来逐渐被重视,因此提供更加具体、可操作化的教师道德素质提升建议是今后我国学术界应共同努力的目标之一。

4.3 几乎未涉及课外活动和学校管理层面的公平問题

根据对样本文献的内容分析发现,我国学者关于微观教育公平这个领域的研究多是围绕课堂教学这一领域为中心进行分析的。不能否认,课堂活动是教育公平微观领域最明显的表现,通过课堂活动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的教学是否体现公平性、学生是否能在课堂上受到平等对待。但教育公平的微观层次仅仅是从课堂教学、课程、教材等这几个领域来研究那是远不够的。

微观层次的教育公平涉及到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课外活动、学校管理等内容。但从查阅的文献看来,几乎没有学者的研究是涉足课外活动和学校管理领域的。有学者认为,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是整个教育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课外活动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方面也是举足轻重的。课外活动涉及思想道德类、科技创新类、文体发展类以及社会实践类等形式,如此灵活多变的类型就是课程的育人功能具有非常广泛的空间。

提倡“公平有质量的学校管理改进”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到新阶段对学校管理提出来的新的重大命题。

4.4 学生视角的微观教育公平研究空白化

笔者发现,在作为此次研究的样本文献中,所有的文献均是以人们所认为的公平理念为角度,在实际的教学活动观察中以自身角度对微观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而进行判断的。不能否认,这些研究为该领域提供了极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我们研究微观教育公平,为的是使每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都能获得良好的体验,实现每个人的成长,而我们的研究却往往容易忽略学生对公平的感受,急于以外部各色各样的标准来衡量教育教学活动是否公正。这样的研究成果往往不够丰满,难以说服读者。

学生视角的公平其实涵盖了众多方面,前文我们所提到的学校管理中学生权利是否得到保障和尊重;获得的资源分配是否均等;担任班级干部、参与班级活动的机会是否平等这一系列体验都是微观公平的重要体现。今后的学者们对于该问题的研究若能重视学生视角,必能使教育公平的研究向前迈进一大步。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微观文献公平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愿你金榜题名,更愿你被公平对待
笨柴兄弟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基于微观公平的现代中小学校内部制度与文化建构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宏观把控”和“微观处理”——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为例
必须公平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微观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