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翰笙找茅盾写序
2019-12-31姚望
作文通讯·初中版 2019年12期
姚望
阳翰笙(1902—1993)是当代著名的剧作家和文艺理论家。从1928年到1932年,阳翰笙创作了十多篇短篇小说和八部中篇小说,其中由《深入》《转换》《复兴》组成的长篇小说《地泉》最受人关注。
几年后,一家出版社有意将《地泉》三部曲再次出版。当时,出版社希望阳翰笙能找几位名人为小说作序,以便宣传。思来想去,阳翰笙打算邀请瞿秋白、茅盾等人出面作序。
可因为文学观点不一致,茅盾直截了当地回绝了:“非常抱歉,我不能满足你的要求。因为你的作品是用革命文学的公式写的,这不是我喜欢的文学体裁,如果非要我作序的话,我一定会毫不留情地批评它。”
茅盾原以为阳翰笙听后会不再找他,没想到对方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又写来一封言辞更加真诚的信,同时还随信寄来了回信用的邮资。见阳翰笙如此执着,无奈之下,茅盾只好写了一些评语寄给他:“《地泉》在描写人物时用了脸谱主义手法,在结构和故事情节上,出现了公式化现象,在语言上用标语口号式的言词来表达情感。整体来看,这部作品是很不成功的,甚至是失败的、一无是处的……”
半年之后,在茅盾快要忘记此事时,他意外地收到了阳翰笙寄给他的《地泉》最新版本,茅盾打开后惊奇地发现,他写的那些评语,竟然一字不落地被刊发了出来。
选自《今晚报》
素材解读
把他人的批评作为序言一字不改地刊发出来,阳翰笙的度量令人折服。“人生南北多歧路,放开心胸才洒脱”。世界上没有真正完美的人。任何人都会犯错,每个人的身上也難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这并不可怕,但是有了缺点而百般掩饰,听不得批评才是可怕的。能够虚心地接受批评,不仅是一种度量,更是进步的阶梯。
适用话题
虚心、度量、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