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行为怪异,可能是患有抽动症
2019-12-31王琼
王琼
“孩子总爱眨眼睛、清嗓子,是不是有什么坏毛病?” “经常挤眉弄眼,反复说他就是不听,还说自己控制不住,这是怎么回事?”我中心每年都会接诊很多上述“行为怪异”的孩子,这其实是儿童抽动症的表现,但却常常被老师及家长误认为是“调皮捣蛋”并施以打骂或责罚,这无疑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很大阻力。所以,正确认识、积极治疗小儿抽动症很有意义。
一种慢性、神经、精神、心理障碍
小儿抽动症一般是指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又称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心理障碍。该病多见于男童,多于4~12岁起病,反复发作。患儿发病时,会产生不自主地、突然地、快速地、重复地抽动,同时伴有不自主地、暴发性地发声和秽语。抽动从面、颈部向下蔓延,形式可有斜视、眨眼、噘嘴、摇头、缩颈、耸肩、甩臂、伸臂、挺胸、弯腰等,发声可有吼叫、喉鸣(多在起病后6~7年出现)、刻板咒骂、污言秽语等。有些患儿会逐渐产生语言障碍,有些则会模仿他人的语言、表情、动作。小儿抽动症的病情时轻时重,紧张、疲劳、睡眠不足、焦虑时,病情可加重;精神放松、睡眠后可减轻或消失。
小儿抽动症患者经常同时患有其他疾病,如强迫障碍(OC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行为问题等;但智力一般正常,部分患儿可伴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情绪障碍。
近年来的研究提示,小儿抽动症可能是由发育过程中遗传、环境、生化代谢、中枢神经生理异常的相互作用产生。单胺类神经递质改变在该病中起重要作用,比如患儿血清中的5一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均高于健康儿童。另外,患儿血清中的兴奋性递质(如谷氨酸、天门冬氨酸)显著多于健康儿童,而抑制性递质(如Y一氨基丁酸)明显少于健康儿童,导致大脑增强兴奋性,诱发抽动症状。
中医认为,小儿抽动症属于“肝风” “慢惊风”、痉风范畴,病因是患儿的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外感风邪,以致肾阴亏损、脾虚生痰、肝亢风动、心神不宁、阴虚痰火。
无法治愈,只能依靠药物控制
临床上,小儿抽动症无法治愈,只能依靠药物控制。
西医通常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a受体激动剂,不过多巴胺受体阻滞剂的轻微不良反应发生较多。硫必利、可乐定贴片、氟哌啶醇、匹莫齐特、氯硝安定、肌苷都是常用的控制病情的药物。
中医治疗小儿抽动症,多从健脾、柔肝清肝、熄风、化痰、清心安神、滋阴、补肾、止痉、清热、泻火、养血人手。常用药物有九味熄风颗粒、羚羊角胶囊等。九味熄风颗粒由熟地黄、法半夏、僵蚕、龙骨、天麻、龟甲、钩藤、龙胆、青礞石等中药材制成,能够滋阴、平肝、熄风、化痰。羚羊角胶囊由羚羊角、淡豆豉、牛蒡子、金银花、连翘、荆芥、淡竹叶、薄荷、桔梗、甘草等中药材组成,用于治疗神昏痉厥、高热惊痫、癫痫等,能够平肝清肝、散血、熄风、解毒。
治疗小儿抽动症时,联合使用中药和西药,比单用西药效果好。比如,羚羊角胶囊联合胞磷胆碱钠胶囊,可乐定透皮贴片联合九味熄风颗粒、羚羊角胶囊联合硫必利片,能够更有效地降低神经递质水平,减轻症状,显著提高患兒自控能力,也更安全。
心理治疗不可或缺
小儿抽动症会影响患儿人格,一些患儿在抽动病情得到控制后,仍然无法适应社会。因此,小儿抽动症也需要心理治疗,包括支持性心理咨询、行为治疗、家庭治疗等。家长也要为患儿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日常活动,避免其过度疲劳、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