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语言训练的途径
2019-12-31王艾婧
王艾婧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语文知识结构体系,更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提升,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对此,教师应当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与职业素养,通过依托教材、激励阅读等拓展语言训练的途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围绕教材展开语言训练点
1.依托插图进行观察想象训练。
想象是构建语言体系的重要心理活动,在丰富合理的想象带动下,学生表达出的语言必然是生动形象且完整的。课文插图是训练学生观察想象最好的材料,如在《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结合适当的提问,能够带动学生思维自然过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在这个基础上,通过讨论、辩论等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依托留白进行联想训练。
语文教材中的句子往往含有言外之意,通过留白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丰富文章的内容,使语文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对学生语言的积累起到了促进作用。如在《去年的树》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小鸟与树木依依惜别的对话展开联想,结合自身与朋友惜别的生活场景,感受小鸟与树木之间的深厚友谊,从而为学生理解后续小鸟归来找不到树木的着急心情及内心活动做铺垫。
3.依托典型句式进行遣词造句训练。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多运用生動形象的典型句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遣词造句训练,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如在《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课中,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描写胡萝卜先生对自己胡子的看法,教师可以让学生仿照文中的拟人写作手法去描绘景物,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列数字与打比方、引用名言警句等表达技巧,确保语言表达的严谨。
4.依托文本进行理解感悟训练。
批注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如在《花的学校》一课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对荒野、狂欢与湿润等词语的批注理解,能够全面理解花孩子在阵雨中狂欢跳舞、匆忙回家与对准妈妈展开双臂等句子的含义。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多种朗读方法,让学生读出感情,培养学生的阅读语感,快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延伸教材拓展语言训练面
为了达到务实与求活等语文教学改革目的,教师应当注重语文教材知识内容的延伸,带动学生全面发展。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素质与能力。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与职责理念,其次要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实现语言训练与阅读教学的高度结合。
如在《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演示牛胃消化食物的过程与牛胃的构造,让学生深入了解牛胃储藏食物、反刍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理解“我被牛吃了……”等句子中的省略号的含义,教师可利用动画的形式,引导学生想象红头所遇到的危险。教师还可以利用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苏联心理学家捷普洛夫曾说:“阅读文学作品——这是想象的最好的手段,这是培养想象力的最有力的手段。”经常阅读文学作品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拓展“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空间。通过阅读的延伸拓展,学生的创造性等综合学习能力会得到显著提升。
三、激活教材强化语言训练效果
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文章的内容,增长学生的见识,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但是,阅读兴趣的培养是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升文化素养与底蕴的重要前提。教师应当转变教学主导者角色,灵活充当组织者与辅导者等角色,尽快实现教学目标。在实践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把握语言训练点与训练对策,注重与生活实际结合,帮助学生强化知识与能力,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除此之外,教师要注重语文知识的整合。如在《听听秋的声音》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激励学生从儿歌、故事与古诗等材料中查找秋的特征,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经典的童话故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一篇带多篇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将教材延伸拓展,将基础知识夯实。为了释放学生自身的语言魅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提升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能忽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同时还需依托教材的内容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还应当拓展语言训练的途径,将语文能力训练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