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读书”宣称几分钟阅读10万字遭质疑
2019-12-31
2019年10月中旬,一段号称为某“量子波动速读比赛”现场的视频在网上走红。视频中,一排排学生以极快速度翻阅手中书本,旁边还有监考老师进行监督。培训机构宣称,只要掌握了“量子波动速读”方法,就能在1到5分钟内阅读一本10万字左右的读物,并准确复述80%以上内容,“直接以心灵感应的方式高速获取信息”。
媒体调查发现,北京、杭州、深圳等地均有类似机构开展相关培训,收费在6000元半年到26万元“终身制”不等。这个显而易见的骗局,居然成了许多家长“高大上”的选择。视频走红后,很快引发网友热议。不少网友打趣称:“有一说一,这个‘量子波动阅读看书快不快不知道,凉快是真的。”也有人质疑,如此明显违背科学常识的东西,怎么会真的有家长相信?
多维解读
警惕披着科学马甲的“速读”骗术
首先,“量子波动速读”完全没有科学依据。量子是表现某物质或物理量特性的最小单元,“量子波动”只是物理学上量子的一种状态。培训机构的“量子波动速读”是想误导人们:孩子通过快速翻书产生出一种动态影像或者说一种波,进入大脑,会让他们产生阅读感受,获得阅读信息,这就达到了快速阅读、提升阅读数量的目的。实际上,文字是不能通过快速翻书形成波进入大脑的,更不要说文字所表达的意思了。要知道,阅读是一个从视觉到理解再到思维的过程,是一个信息获取与加工的过程,是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及思想意识水平的综合反映。即便获取了文字,也不能称之为完成了阅读。
这些年,出现过各种针对孩子的所谓“超能力”培训,我们已见怪不怪:“超感心像力”课程提升孩子专注力,蒙着眼睛也能辨别物体颜色;“脑屏成像”课程增强孩子记忆力,对任何文章都能過目不忘;“超感创作力”课程激发孩子创作力,1小时写20首古诗,再也不用为背书和写作文发愁……这些“超能力”培训都陆续被指披着“效果神奇”的外衣忽悠孩子和家长,比如,所谓的“蒙眼识字、听声音识字”不过是通过偷看等作弊手段完成的“奇迹”。
要让“量子波动速读”等骗局没有市场,家长不在孩子教育问题上“走火入魔”,保持基本的教育理性至关重要——别总想把孩子培养成“神童”。教育行政、市场监管部门对那些伪培训、伪教育也要加强监管。有些伪培训、伪教育早就被媒体揭露过,但几年后相似骗术依旧“换汤不换药”地重现,恐怕也与监管不力有关。
“量子波动速读”忽悠何以得逞
很多人嘲笑这些被“量子波动速读”忽悠的父母,认为“父母的智商才是孩子成功路上最大的绊脚石”。也有媒体分析,这些父母之所以交上一笔智商税,是因为心里有个“神童梦”。但现实中大多数父母其实无此奢望,所求无非是自家孩子能“跟得上”。
作为当下中国孩子的父母乃至长辈,面对赢在起跑线的教育军备竞赛,每个人都在交智商税,无非多少之分。每个父母都不清醒、不敬畏科学吗?当然不是,但焦虑往往会压倒清醒。很多父母都说最怕开家长会,因为每次一开家长会,就会发现其他孩子又学这个又学那个,自家孩子明显落后。在这种焦虑氛围下,大家只能将教育理解为速成,尽快出成绩,尽快达到让别人满意而非让孩子满意的效果。
其实咱们这儿一直有“教育速成”的传统。古代教育无论读经,还是生活仪态的要求,本质都是抹杀童年的表现,最受长辈赞誉的往往是少年老成的“小大人”。这种思维直到今天仍有市场,许多家庭对五六岁孩子的要求,已经以十五六岁作为标准。很多人曾经以为,这一代年轻父母可以扭转这一局面,但教育焦虑反而加剧了教育速成观念。这也让骗子们拥有了更多空间,他们的骗术并不高明,甚至一击即破,但总有那些担心自家孩子比不上别人家孩子的家长,对这类骗局趋之若鹜。实际上,成才,成就的是人才,而不是天才。或许,只有做父母的先勇于承认自己的孩子很普通,然后才能扎扎实实地把他们培养成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