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音画尽显传统之美
——观“夜宴·空山赋”
2019-12-31袁靖茹
文|袁靖茹
泼 火初收,秋千外、轻烟漠漠。
春渐远、绿杨芳草,燕飞池阁。
已著单衣寒食后,夜来还是东风恶。
对空山、寂寂杜鹃啼,梨花落。伤别恨,闲情作。十载事,惊如昨。
向花前月下,共谁行乐。
飞盖低迷南苑路,湔裙怅望东城约。
但老来、憔悴惜春心,年年觉。
——《满江红》·毛并(宋)
在艺术的发展史上,各艺术门类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融合。音乐是在时间过程中诉诸听觉的艺术,基本手段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具有特定精神内涵的音响结构形式,很难对客观现实进行再现和描述,但却极善于抒发感情;而美术是采用造型手段塑造视觉形象和众多艺术类型的总称,是人类直观地反映现实和掌握世界的艺术手段,具有造型性与静止性。表面看来,音乐与美术好象并无多大关系,但实际上,美术是恰能够充当音乐从单纯的音响到情感抒发这一飞跃的纽带和桥梁。
6月1日晚,笔者很荣幸来到北京炎黄艺术馆参加“夜宴·空山赋”的活动,这是一场绘画与音乐跨界合作的完美盛宴。作为跨界合作,是由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姜万通的钢琴独奏曲《空山赋》和钢琴三重奏《戏韵》作为音乐代表,中国人民大学黄华三和高毅两位教授及其36名学生的水墨画作为美术代表,共同展现了音乐与绘画跨界融合的无限魅力。策划本次跨界合作的是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教授王玫,她既是作曲家姜万通教授的夫人,又是两位画家的好友,一同共事多年。无疑,跨界合作的重要前提是艺术作品本身所达到的高度,就音乐方面,姜万通教授的《空山赋》与《戏韵》是获得2 019国家艺术基金支持项目作品,钢琴家张放获得2019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表演人才资助项目支持;就美术方面,黄华三和高毅两位教授的“另存”画展,实现了从学院走向社会,走向美术馆的关键一步,继承与发展了中国水墨艺术文化。
回想西方历史上作曲家与美术家相互融合的作品不再少数。例如,19 世纪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在1837年参观完美术家加尔曼的绘画遗作展览后,深受触动而创作的一部钢琴组曲《展览会上的图画》;拉赫玛尼诺夫的管弦乐《死岛》也是直接取材于瑞士著名画家波克林的同名画作;李斯特的钢琴曲集《旅游岁月》中的《婚礼》是根据拉斐尔的名画而创作的乐曲;美国画家华尔特狄斯纳也曾根据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田园”》作画,使欣赏者在看到这些作品时就好像听到了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而19世纪末期在巴黎萌生的印象主义风格,可以说是美术与音乐完美交融的代表。法国画家莫奈的一幅风景画《印象:日出》表现的朦胧美,在印象主义作曲家德彪西《牧神午后》前奏曲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德彪西以他独特而精细的音乐语言,表达了诗中那种介乎现实与梦幻之间的朦胧、飘忽、神秘莫测的境界……正是这种音乐和美术的相通,相融性,两种不同艺术形式的相互交织,让我们在艺术的海洋里触类旁通,相得益彰。
由此可见,音乐与美术的跨界融合并不少见。但当晚“夜宴·空山赋”的主题是意在通过跨界形式彰显中国传统艺术之美,实为难得之举。音乐与美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承载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思想和情感。如何用中国的音乐智慧,创造性地展现中国当代音乐,满足当代中国人多元化的精神生活和审美意识的需求,这在作曲家姜万通教授的作品中找到了答案。
一、由《空山赋》感受水墨画意
钢琴独奏曲《空山赋》是作曲家姜万通教授于2 011年底开始创作,2012年初完成。2017年11月由钢琴家张放在美国卡内基音乐厅首演。《空山赋》意传达中国艺术精神中的“空、虚、散、淡”与天人合一的境界和态度。作曲家继承中国古代老庄学派的哲学思想,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之说,初步提出了宇宙起源于混沌的哲学思想。《易纬·乾凿度》中“混沌”的定义是,“混沌者,言万物相混成而未相离”。姜万通教授的作曲理论著作《混沌·分形与音乐——音乐作品中的混沌本质与分析研究初探》哲学思想源自于此,将音乐作品视为系统,用混沌的视角去观照音乐本体。
就《空山赋》而言,这是一首三段体结构的乐曲,引子与尾声相呼应,是“混沌”技法与“混沌”思想完美交融的代表作,作曲家通过精致的节奏安排与细腻的和声变化,从不同侧面用钢琴音色塑造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境界,如同身临水墨仙境般。当晚,《空山赋》依旧由钢琴家张放进行演奏,一身黑色西装,坐在钢琴前若有所思。乐曲开始便是用一束马尾拉奏,如同一阵风声袭来,伴随大字组“A”音的自然消失,营造出山雨欲来的阴沉画面……随即在3—9小节中奏出的不协和和弦与高音旋律奠定了整首乐曲的基调,空灵,神秘,虚幻缥缈。《空山赋》欲以表达中国艺术中的“空、虚、散、淡”的境界,张放的演奏刚好是恰如其分的意境渲染,所塑造出音色的美妙,也许并不源于技术,而是对乐曲独到的想象力。接下来的水墨画意开始在乐曲中逐渐积聚,乐曲A 段音高组织结构以三全音关系为主,开始由左手持续弹奏四分音符的低音旋律,如谱例1。
十分低沉,伴随着高音旋律的进入,让乐曲充满奇幻魅力,如同画家对水墨画中意境的铺垫、描摹,无形胜有形,不求完全再现,而是要给予观赏者无限遐想空间。乐曲B段开始的高八度旋律似在模仿山林间的鸟鸣,惟妙惟肖,画中景物虚虚实实,若隐若现。作曲家在B段中有意将古琴演奏技法应用到钢琴之中,如谱例2,以低音旋律持续下行,速度由慢到快,力度渐强,回音阵阵,似古琴泛音演奏。
这是乐曲创作的点睛之笔,所产生音响效果让听众倍感震撼。钢琴家张放的演奏收放自如,时而细腻温婉,时而狂风暴雨,刚刚被铺垫好意境的画,水墨开始向四周蔓延,忘情于水中那精灵般的迷狂。随着高音旋律不断向下模进,画中水墨相互交融,虽仍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脑海中却已有了大致的轮廓情景,当再次响起模仿古琴演奏的旋律时,水墨画似形神兼备,所谓“天人合一”,达到了真正向往的精神境界。乐曲C段既有相对独立部分,也融入了乐曲引子与AB两段的主题材料,整首乐曲首尾呼应。在C段中,音乐再次营造出神秘,空灵与寂静的感觉,眼前的水墨画意境,在虚与实、动与静、情与景等诸方面高度统一。同样,C段的演绎对钢琴演奏家是不小的挑战,张放的功底是全面的,从容的处理和对踏板的巧妙运用,使声音得以最本真地流露,毕竟音乐作品中的意境美几乎是由演奏家来诠释,充分显示了他对古老哲学式思辨的审美。随着音乐表现越来越空洞,仿佛离你很近,又越来越远,最终以一束马尾拉奏再现乐曲开始时的风声,渐渐消失迷雾中。一曲终了,再环望四周画作,心里的浮躁褪去了些,不再仅是停留在视觉的享受,而是走进画中,感受着画中人物的壮志难酬,凄凉与孤寂。画中所载辛弃疾的词《临江仙》:
谱例1:
谱:2:
“莫向空山吹玉笛,壮怀酒醒心惊。四更霜月太寒生。被翻红锦浪,酒满玉壶冰。
小陆未须临水笑,山林我辈锺情。今宵依旧醉中行。试寻残菊处,中路侯渊明。”
在《空山赋》中亦能回忆起一丝凄凉哀愁的意蕴。不论是音乐还是绘画,表现的最深意境便是精神的渗透,画家所追求的意境是一种情景交融华物的艺术境界,景物有形,情感无形,以情入景,以景载情,最终以形写神。作曲家姜万通教授在《空山赋》的创作中摒弃对以往西方音乐技法的模仿,对中华传统艺术元素进行创新性探索,以钢琴音乐塑造传统艺术境界,将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作听觉的精神渗透。如此,将《空山赋》这自带水墨意境的乐曲放在当晚的画展中听赏,真是妙不可言!
二、感受《戏韵》的中西融合
《空山赋》结束后,姜万通教授回到台上对作品做了相关介绍,他表示,运用“空山赋”进行创作与命名,是体现他对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刚好在黄华三和高毅教授的水墨画中找到了共鸣。作为一种启发,姜万通教授也非常期待自己的音乐作品在本次的特殊场合演奏,与绘画作品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又能够带给听众何种新奇的感受。钢琴三重奏《戏韵》作为演出的第二部音乐作品,与《空山赋》是截然不同的音乐风格,创作元素取材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戏曲音乐,是姜万通教授应邀洛克三重奏团(RUC Tr io)而作,乐曲完成于2017年,同年10月由钢琴演奏家张放、小提琴演奏家程亚威和大提琴演奏家王莹在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厅首演。
《戏韵》将中国戏曲元素及唱念做打之韵味以西方钢琴三重奏的形式表现,中西合璧,雅俗共赏。看得出,姜万通教授在创作中努力探索与实践,始终致力于现代西方作曲技术同中国传统音乐相融合。《戏韵》依旧由钢琴家张放、小提琴家程亚威和大提琴家王莹共同演奏,配合默契,技艺精湛,将乐曲的传统音韵展现地淋漓尽致,尤其在当晚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展览下,乐曲仿佛增添了一丝水墨意蕴。戏曲音乐源自民间,经过长期演变与吸收民间音乐精髓而形成,不仅凝聚着历史人的智慧,且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审美趣味。戏曲唱腔和乐队伴奏作为戏曲音乐的主体,在《戏韵》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乐曲将戏曲音乐原本单旋律化的唱腔,变为重奏特有的复调的对位化多重旋律唱腔。戏曲唱腔依据不同的节拍、节奏、速度的划分形成许多板式,且唱腔和伴奏织体的紧密配合成为戏曲音乐中极具技巧性的组合形式,作曲家从节奏、旋律、和声与对位技法等方面充分地发掘了三件西洋乐器音色,这对演奏者的技术也是不小的挑战。在第一部分中,乐曲由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一齐奏出强有力的旋律,紧接着在钢琴高音区以快速弹奏的表现形式,再现戏曲鼓点的音响效果。在小提琴和钢琴的交奏中,大提琴演奏家王莹缓缓地拉出略带一丝淡淡的忧愁的旋律,奠定乐曲基调。随后在钢琴潺潺细水般的旋律下,三件乐器音响相互融合,时隐时现,作曲家尝试将音乐织体相互融合,形成一种朦胧的戏韵美,而力度变化的运用使得这一朦胧,忽隐忽现的情景更加富有张力。在第一部分中,小提琴演奏家程亚威的表现十分引人注目,在节奏上,融入我国戏曲中紧拉慢唱的弹奏形式;在音色上代表了戏曲音乐伴奏乐器京胡,在一系列技法上,如揉弦、滑音与颤音的运用充分体现出我国传统音乐的特点,细腻唯美,极具戏曲神韵。就个人感受而言,乐曲的第二部分是最为精彩的段落,由钢琴演奏家张放奏出轻快活泼的旋律,随即引出小提琴与大提琴相互交织的轻柔旋律。小提琴在高音部气息悠长,优美地奏出具有浓郁戏曲韵律,亲切而温暖的音色令人陶醉,大提琴是长线条的旋律,与小提琴交相辉映,钢琴作为背景及和声,较为细碎的分解和弦,加以烘托抒情柔和的气氛。乐曲主题材料在每一件乐器中被反复演奏,音乐轻快、活泼,充满意趣,将戏曲音乐中的滑稽、戏谑展现的酣畅淋漓。随着钢琴的不断推动,大提琴与钢琴一同在低音区徘徊,衬托着一种不安和骚动的情绪,最终迎来第三部分的高潮段落。钢琴持续保持在低音区对单音的弹奏,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随之小提琴拨弦阵阵。作曲家运用复调创作技法,加强声部之间对比的矛盾性。由钢琴快速的敲击键盘模仿戏曲鼓点,张放的表现十分铿锵有力,注重对戏曲节奏与打击乐的模仿,特别是密集型节奏的把握,兼顾不同音区上的音调,塑造音响的层次感。小提琴不断反复乐曲的主题,大提琴与小提琴形成呼应,最终在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的齐奏下,以一泻千里的气势冲向终点。真可谓余音绕梁,戏韵满满!在这部作品中听到的是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的重奏,但看到的却是一出精妙绝伦的戏曲画面!所写旋律真真儿呈现出了戏曲音乐的精髓,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戏韵》是作曲家姜万通教授用现代人的思想审视中国传统音乐,用现代作曲技法继承传统文化,用西方乐器展现戏曲音乐的美。将这首乐曲放在当晚的场合中演出中,能够为听众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从而不断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这才是更有意义的。
意犹未尽,演奏家们在两首曲目结束后,又带来了姜万通教授的《鸿雁》,让人十分惊喜,现场观众热情高涨。《鸿雁》创作于2015年,由作曲家根据将歌曲《鸿雁》改编为大提琴协奏曲的形式。当晚演出的是大提琴与钢琴二重奏版的《鸿雁》,乐曲以一蒙古长调作为引子,随之奏出歌曲的主要乐句,中间加入了一段歌舞场面的快板和华彩乐段,再回到歌曲的主要旋律。这首极其具有蒙古风情的乐曲,瞬间将听众带到了蒙古大草原上,韵味十足。再次体现出姜万通教授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创作意念,钢琴家张放和大提琴家王莹配合默契,演奏十分具有张力,大提琴技巧发挥具有特点,且音色饱满,演奏出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将这首乐曲提到较高的艺术化层面。
以上是音乐作品诉诸于听觉方面较为直观的感受,但不可否认,在绘画展览的熏陶下,听觉想象会更为丰富,也对姜万通教授的创作风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诗意音画尽显传统之美
音乐和美术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音乐流动的时间艺术,音乐形式的各种基本要素都必须在时间过程中体现出来,而美术是凝固的空间艺术,它可以固定下来保持不变。但在这二者之间却存在很多相通的地方,正如当晚在欣赏姜万通教授的《空山赋》,对乐中画的联想在黄华三和高毅两位教授的画作中找到了共鸣。所以音乐与绘画常常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对应,相得益彰。“夜宴·空山赋”音乐与绘画的跨界融合,不仅在艺术方面具有共通,而且在作品中都巧妙地融合西方文化,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彰显民族艺术之美。
在“夜宴·空山赋”水墨创作展的开幕酒会上,笔者第一次欣赏到黄华三和高毅教授两位美术家的作品,实在叹为观止。高毅教授的画作以佛像为主,从中感受到一种非凡的气度,这些表现天上人间的画作,风格大致相仿,绘于泥金纸,极具辨识度。高毅在《随笔》中道其创作过程:“在开始创作之前,面对空白的纸面,凝视中会出现不同的形象,看到人物一举手、一投足都跃然纸上,这已成为我画画过程中体会到的似神助的大快乐。最后不过是提笔落墨,完成已然显现的图像。”在高毅教授佛像画中,有云端之上俯视凡尘的神祇,有观世音徘徊于浸染在青绿山谷里的人间寓所之上,有菩萨漂浮于高耸入云的寺庙之上,慈祥的注视着凡间……尤其是对佛像眼神的绘画,惟妙惟肖,整体风格清净典雅,繁简得当。毫无疑问,高毅教授从佛教艺术传统中汲取了许多,但落笔成画,一切都是画家心境和情怀的流露,一切都源于她仁善的天性和敏锐的感受力。《庄子》中曾载:“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谷熟。”这在高毅教授的画作中找到了相同的文化气韵,可见作为在哲学领域取得优异成绩的画家,在绘画中更为讲究超脱,也更为重视人格与学识的修养。黄华三教授的绘画作品大多有配以宋代文人的词作,画与词意境相似,笔墨语言与中国传统文人画一脉相承,饱含古意又能脱离古代先贤窠臼,在精神上追求超脱的自我意识,个性色彩突出,给观赏者一种强烈的视觉张力。在《传统的无限可能》中,黄华三教授曾表示:“对艺术家而言,要推动水墨画前行,首先需要具有一双善于在传统中发现的眼睛,既应该选择在实践之中从传统语言衍生出一套新的语言体系,同时,表现的视角又应该具有鲜明的当代特征。……古代的中国艺术,从来都不大声喧哗,虽然它在每个时代都不强势,但却具有时间的长度,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失色。我们今天鉴赏古人的作品,就应该以‘神游冥想’的方式来理解前人的创作思路与苦衷,必须首先与古人处于同一境界,才能够理解其营造‘境界’的苦心孤诣。”黄华三教授注重对传统水墨画的继承与发扬,因自身有出国十年的经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理解更多了一点的冷静和客观。传统水墨画强调含蓄之美,能够体现了贵柔、守雌、尚静的文化特征,这正是水墨画之优长所在。欣赏黄华三教授的画,古韵浓郁,对古代文人的描绘承载着一种洒脱气息,如同老庄哲学中的“逍遥”,人物的神情不拘泥于现实而是超脱自然、向往自由,每幅画看似略显平淡,却经得住细细品味。
结语
不论是在作曲家姜万通教授的音乐中,还是在黄华三和高毅教授的绘画中,都感受到了对传统艺术精神的继承与发展,也都从不同程度体现了我国古代老庄思想的博大精深。老子所著《道德经》贯穿着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思想顺延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因素,所著《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从作曲家对《空山赋》的解释来看,完全体现了对老庄哲学中崇尚自然,反朴归真的思想;乐曲中塑造的“空、虚、散、淡”精神境界,同样是老庄哲学思想的核心观点。
黄华三与高毅两位画家的作品中反应了绘画中的自然之法与神胜于形,自然之法如老庄哲学中的“道”,是自然之相的根本道理,对精神解放的追求和向往,体悟“道”的过程,如同作画过程。可以说,“夜宴·空山赋”的音乐与绘画的高质量跨界融合,高质量的作品离不开高质量的艺术家。还是那句话,音乐与美术的跨界融合并不少见,但通过两者的合作彰显中国传统艺术之美,彰显民族文化自信,实为难得之举。笔者也希望,以本次跨界合作为例,能够有效促使各艺术门类之间接触更密切,以更多新颖且高质量的跨界合作去不断地影响和提高普罗大众的艺术审美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