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中国故事 奏时代强音
——著名作曲家叶小纲创作谈
2019-12-31文/吴銎
文/吴 銎
11月15日、16日晚,西安音乐学院艺术中心音乐厅座无虚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作曲家叶小纲携同他的团队,分别带来了“《林泉》室内乐作品专场音乐会”和“《中国故事·峨眉》——叶小纲与西安音乐学院交响乐团音乐会”两场振奋人心的精彩演出。音乐会上演了叶小纲在2000年以后创作的不同体裁与风格的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林泉》为古筝而作(作品6 号,2001)、《钢琴三重奏》(作品59 号,2008)、《峨眉》为小提琴、打击乐与乐队而作(作品73 号,2016)、《我遥远的南京》为大提琴与乐队而作(作品49 号,2005)、《咏·别》无词版(作品号61 B,2010),这些作品不仅展现出作曲家娴熟的创作技巧、成熟的个人风格,其新颖的创作手法和富于内在的激情,更体现出他创作思想和创作内涵的高度。这两场音乐会同时汇集了指挥家侯颉、古筝演奏家程皓如、大提琴演奏家秦立巍、小提琴演奏家朱丹以及打击乐演奏家胡胜男等众多活跃在国际音乐舞台上的青年音乐家们,为音乐会锦上添花,得到了西安音乐界和乐迷们的广泛赞誉。
叶小纲是中国当代乐坛成绩斐然的作曲家之一。美国音乐协会把叶小刚称为“中国的巴赫”,美国著名作曲家 约翰·科里利亚诺(John·Corigliano)则这样评论叶小纲:“感人至深,技艺高超,那么优美但精神上总能给予人激励,充满魔力而令人惊奇不已。”叶小纲曾获得国内外诸多重要奖项和荣誉称号,举办过的个人作品音乐会不计其数,其中包括在“香港国际艺术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北京国际音乐节”、和“澳门艺术节”、德国“萨尔州艺术节”上的专场演出。从1995年起,他的作品被世界著名的音乐出版公司Schott 所出版和代理。他荣获的国际奖项有美国的“路易斯·兰奖”、“哈沃德·汉森”奖、齐尔品作曲比赛第一名、美国Li 基金会“学术杰出成就奖”、美国作词作曲家协会“ASCAP”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音乐奖”“中华艺文奖”等。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全球共计有30 亿观众聆听到了由郎朗演奏叶小纲创作的钢琴协奏曲《星光》,这是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叶小纲将各种创作技法巧妙地融入其所作的音乐作品之中,自然流淌,毫不做作,匠心独运,是一位真正的作曲大家。他的主要作品包括交响乐、室内乐、歌剧、舞剧、影视音乐等多种题材、体裁的音乐作品。交响乐代表作有《地平线》《长城交响曲》《最后的乐园》《鲁迅》等;室内乐有《八匹马》《拉姆那错》《纳木错》《林泉》等;舞剧有《深圳故事》《澳门新娘》《停车暂借问》等;歌剧有《咏·别》《永乐》和《牡丹亭》;影视音乐有《湘女潇潇》《玉观音》《大国崛起》等。其中电影音乐《惊涛骇浪》获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音乐奖”,《刮痧》《太行山上》和《开罗宣言》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人约黄昏》获上海电影节“最佳音乐奖”。叶小纲本人还获得过上海电影节颁发的“杰出电影音乐贡献奖”。其作品在香港国际艺术节、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德国萨尔州艺术节、波兰华沙之秋国际现代音乐节等众多国内外音乐节和艺术节上演出。并被纽约爱乐乐团、费城交响乐团、底特律交响乐团、克利夫兰交响乐团、英国皇家爱乐乐团、皇家苏格兰国家管弦乐团、爱尔兰国家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中国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等国内外知名乐团所演奏。
挖掘民族音乐特质 传承民族音乐精髓
“山有三远,自山下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这是宋代画家郭熙在他的山水画理论专著《林泉高致》中对山水画的结构与主要特征的总结。而古筝独奏曲《林泉》中描绘山中流泉奔流入海的音乐形态,抽象和具象、写实和写意于一体的创作手法,正体现了郭熙提出的“三远”——高远、深远、平远之意境。
《林泉》是叶小纲创作的中国民族乐器独奏作品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从写作技法、创作构思到音乐的内在表达和艺术表现等方便,把中国传统音乐和现代创作技术相融合。不仅有高难度的演奏技术,还有耐人寻味的优美旋律,运用丰富多彩的节奏形态和层次分明的交响化音色处理的同时,还兼具内涵高深的美学思想和哲学思维。《林泉》将古筝独奏作品再次推到了一个高点,大大促进了古筝乐器的发展和改良,不愧被誉为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古筝曲《战台风》以来最优秀的作品之一。2005年,《林泉》在中国第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作品比赛中获得惟一的作品比赛金奖。
除《林泉》外,叶小纲还创作了很多不可多得的民族器乐作品,其中为二胡与乐队而作的《光明行》亦然成为经典。众所周知,《光明行》是我国近代民族音乐的代表人物刘天华的代表作品,是刘天华将中、西创作手法巧妙结合的成功之作。乐曲以铿锵的节奏,明快的旋律,讴歌了中华民族追求光明、乐观向上的精神。此曲至今经久不衰,广为流传,可谓我国民族音乐的瑰宝。
而叶小纲的《光明行》也正是受到刘天华的积极影响,是他向大师刘天华的致敬之作。这部作品从内容和形式上,并没有任何相同之处,使用的素材完全不同。脚踩先辈的足迹前行,如何超越前人,叶小纲要考虑的更多,怎样能让更多的人接受,让大家都能听得懂才行,这对任何一位作曲家来讲都是很大的挑战。为创作《光明行》,叶小纲于2016年专程前往江苏刘天华和阿炳的故居采风,在那里寻觅前人走过的路,找寻创作的灵感。与刘天华的《光明行》不同,叶小纲的《光明行》从音乐风格和创作手法上更具现代特征,不仅是与刘天华进行跨时空的音乐对话,更是对中国民族音乐特质的深入挖掘和对民族音乐精髓的传承。叶小刚所赋予《光明行》这种时代精神,让我们感受到中国民族音乐光明的未来。
更值得期待的是,在《光明行》之后,叶小纲还将创作另外五首与刘天华和阿炳同名的民族器乐作品《烛影摇红》《寒春风》《龙船》《变体新水令》和《听松》。
用音乐讲述“中国故事”
叶小刚的《中国故事》专场音乐会已在美国纽约林肯中心、德国柏林、萨布吕肯和慕尼黑、英国伦敦、爱丁堡和格拉斯哥、俄罗斯莫斯科、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等地成功举办,把中国当代音乐带出国门,走向世界,对展示中国音乐和传播中国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并获得极大的成功。11月16日上演的《中国故事·峨眉》——叶小纲与西安音乐学院交响乐团音乐会,甄选了叶小纲创作的三首不同题材的作品,每一部作品都给我们讲述着不同的“中国故事”。
《峨眉》是应四川爱乐乐团与北京交响乐团委约,为小提琴、打击乐与管弦乐队而作的二重协奏曲。叶小纲为创作该曲曾多次赴四川峨眉地区采风,四川峨眉地区景色壮丽,并且有着厚重的人文历史,是有名的佛教圣地,而这里的佛教音乐是叶小纲尤为重要的灵感来源。作品描绘出峨眉层林尽染、飘飘然然的意境,展现出作曲家近几年创作手法的转变和内心的变化。
《峨眉》通过打击乐、小提琴和管弦乐队所构成的点与线相的交融,线与面的重叠,三者相互迭错又层次分明,有个性也有共性。作曲家利用打击乐特殊的音色变化和复杂的节奏,小提琴零散的不规则旋律和极具多样性的色彩变化,再以佛教音乐这种特殊的语言符号作为依托,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作品中鲜明的音乐形象。
《我遥远的南京》是叶小纲于200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 周年之际创作的大提琴协奏曲,在这部感人至深的作品中,叶小纲用个人的视角唱出对南京与和平的颂歌。
这是一部具有特定意义的大型作品,集叙述性和戏剧性与一身,且内容丰富,信息量庞大,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历史性题材的单一指向性音乐作品,而是文学性、思想性和哲理性深刻的综合音乐范例。在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到叶小纲多种写作风格的统一体现。叶小钢说:“这部作品完全是有感而发,没有任何人要求我去写。里面有一种不可遏制的情绪的表达,我们期盼和平,但是和平是有代价的,不能一味隐忍,还要奋起抗争。”
《我遥远的南京》以大提琴为主体进行故事陈述,乐曲结构分明,情节层层递进、不断展开,先由微弱、阴暗、不安、压抑的渲染性艺术表现形式拉开序幕,之后引出了带有忧伤、无奈与隐痛的陈述性发展,再到激烈的冲突,历史的恐惧感,每一个阶段都能给人带来震撼和感动。叶小纲在创作技法上并没有追求那种探索和实验性的音乐风格,他始终坚持用基本的音乐语言来表现音乐形象,其中的传统、现代、先锋的作曲技巧只是作为一种手段而为音乐本身服务,这使得作品的音乐内涵更能让听众所理解和接受,并引发听众的共鸣。
“异常成熟与自信的作品”、“音乐近乎完美”,这是媒体对叶小纲的四幕歌剧《咏·别》的高度评价,《咏·别》是2010年北京国际音乐节基金会的委约作品,同年成功首演于上海大剧院及北京保利剧院,并得到了业内一致的好评。
歌剧《咏·别》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的北京,所以在以西方原歌剧体裁的基础之上,吸取融合了中国戏曲中京剧的元素加以调和,更加能够表现中国歌剧的音乐艺术形象。叶小纲一方面植根于中国民间歌舞、小戏或戏曲,另一方面借鉴西方歌剧音乐创作的重要特征,这种创作手法反映出我国当代民族歌剧多元化发展的局面。
而无词版《咏·别》是上海交响乐团对该歌剧另行委约的一个尝试,其保留原歌剧四幕的标题《相遇》《应诺》《流离》和《诀别》,作为《咏·别》(无词版)的四个乐章。基本删除了该剧的全部声乐部分,只保留歌剧《咏·别》众多乐队的演奏部分,几乎没有做任何连接。瓦格纳是叶小纲最欣赏和崇拜的歌剧作曲家,而无词版《咏·别》的这种做法就像是瓦格纳对歌剧《尼伯龙根指环》做乐队部分切割一样,叶小钢从音乐只有两个多小时的《咏·别》中,抽出约40 分钟乐队部分,足见音乐对原来歌剧《咏·别》的品质与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坚守社会责任 永葆创作活力
叶小纲不仅是一位作曲家,同时还兼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等职。他上任中国音协主席后主抓的四件大事效果显著:第一是创作。这是叶小纲的强项,他是教师出身,敏锐的判断力是他的优势。而大量的作品在全世界演出,也让他清楚的知道什么东西是能够代表中国最好的;第二是民族音乐收集。叶小纲曾做过一套民间音乐的集成,但唯一的缺憾就是“简谱”,无法走不出国门,想要乐谱能在世界上流传,那就要重新记谱、制作、出版,中国音乐缺乏世界性影响就是受到了“简谱”的限制;第三是做文化推广;第四就是做文化扶持,做美育。
在主持中国音协的工作之余,叶小纲近两年还创作了四部大型作品,总谱近七百余页。第四交响曲《草原之歌》总谱202 页;第五交响曲《鲁迅》总谱198 页;第六交响曲《创世纪》总谱160 页;第七交响曲《英雄》157 页。两年之内能完成如此大体量的四部作品,真是非常人所能为之。
叶小纲在少年时代读过很多书,其中鲁迅的著作是对他影响最深远的。每次读到好的句子,生僻的词组,叶小纲都会抄到本子上仔细的研究,他现在的好笔头离不开曾经的刻苦钻研。所以说,四十多年后才有机会创作《鲁迅》,这也是叶小纲少年时代的情结,是完成年少时的一个夙愿。叶小纲希望《鲁迅》能全面纾解他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因为他坚信,对于中国来说,鲁迅深邃隽永的思想永不过会时。
《鲁迅》由《社戏》《闰土》《阿Q》《祥林嫂》《野草》《铸剑》《朝花夕拾》《两地书》《魂》九个乐章构成,除了序曲《社戏》、第七乐章《朝花夕拾》和结束曲《魂》是管弦乐曲,其他六个乐章都是以鲁迅的文学名篇为题的声乐篇章。这是一部无论从题材、内容还是音乐结构都大不同于传统交响曲的大型作品。虽然是九个乐章的结构,但叶小纲绝不是想把《鲁迅》简单地搞成“串烧”式的交响组曲或者声乐套曲,它更像是具有交响乐式结构的“歌剧”。每一个篇章都承担着不同的职责:三首管弦乐曲就像歌剧的序曲、间奏曲和终曲;《闰土》《阿Q》《祥林嫂》《铸剑》《两地书》则承担着歌剧中人物角色的独唱、二重唱、三重唱甚至戏中戏;《野草》的朗诵,更有些像是作曲家自己在抒发一种情怀的寓意。所以说,《鲁迅》不止是“鲁迅”,也是“叶小纲”, 真可谓是一部音乐“奇书”。
“如果说《鲁迅》代表上个世纪的思想高峰,那么《英雄》就是写普罗大众的。《英雄》讲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的努力奋斗。”叶小纲说。第七交响曲《英雄》于2019年1月14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办的《致新时代——大型原创交响音乐会》首演,意义深远。这首宏大的交响乐作品长达四十分钟,每个乐章的创作手法变化莫测,但又联系紧密不可分割,浑然一体,是叶小纲近年来创作的作曲技法最为复杂,结构安排最为宏大的作品之一。这部重大主题的作品能够让人们引起对当代生活现状的深刻思考,而作品所体现出的英雄气质有着实际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英雄》在意大利米兰完成的欧洲首演,已将该作品所体现出的改革开放40年来,每一个中国人不懈奋斗的英雄品格和精神、信仰与情怀,中国新时代无数英雄人物的人格魅力和最高价值,展示给全世界。
“一直在追求一种既不前卫,又不保守;听上去不刺耳,但实际很复杂;最新技术和传统基本功相结合的手段。”这是叶小纲音乐作品不可复制的独特理念。
他的创作秉承中国传统音乐,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运用世界最先进的创作理念在国内外的音乐舞台上讲述着一个个“中国故事”,奏出新时代的绚丽华章。这就是叶小纲,他以音乐为桥梁,从全方位的角度向世界展示着中国人文的博大精深,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让中国音乐走向世界舞台,把中国的声音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为世界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