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鸟类惊飞距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19-12-30黎杰俊兰勇唐永峰任丽霞陈渊

绿色科技 2019年22期
关键词:鸟类

黎杰俊 兰勇 唐永峰 任丽霞 陈渊

摘要:指出了鸟类在捕食者接近的过程中,会产生逃避距离.根据鸟类惊飞距离能够对鸟类的恐惧反应进行衡量。重点对鸟类惊飞距离进行了研究,并确定了其中存在的影响因素。以加强我国对鸟类惊飞距离的研究,以期对动物进行保护和深入研究。

关键词:鸟类;飞行;惊飞距离

中图分类号:Q9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9)22-0068-03

1 引言

动物是自然界中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动物来说,捕食者是导致动物死亡甚至是种群灭绝的主要因素,一旦某类动物出现频繁死亡的现象,则说明该种动物在未来可能会灭绝。动物为了避免灭绝,根据生存环境不断进化,演变出了多种反捕食的策略,并提升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吻合性,本文将以鸟类惊飞距离为例进行研究。

2 鸟类飞行

鸟类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张敏等[1]在《海珠湿地繁殖季节鸟类的分布及惊飞距离分析》中表明,目前鸟类的种类已经达到了8600多种,鸟类属于脊椎动物,鸟类之所以能够飞翔,与其自身的身体结构具有紧密联系,鸟类的形状为流线型,全身覆盖羽毛,这种身体结构能够减轻在飞行中存在的阻力。加上鸟类的四肢较为轻便,前肢为翅膀,飞行中的阻力较少,因此非常适合飞翔。鸟类属于温血动物,体温高于哺乳动物,因此鸟类的运动较为剧烈,因此体温也高于其他哺乳动物。佟富春,肖闻天等[2]在《广州二沙岛宏城公园鸟类调查》中发现,鸟类在实际飞行中,羽毛的构造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不同鸟类中羽毛的构造以及结构也存在较大的不同,目前可以将鸟类的羽毛大致分为正羽和绒羽几种类型,正羽毛具有较高的弹性,主要由羽茎以及羽瓣组成,羽瓣上端分布许多较小的羽钩,羽钩之间能够相互连接,能够起到保暖的作用。羽钩之间能够分離,但是一旦羽钩之间相互接触,又能够恢复相互连接的状态。潘汝南等[3]在《飞机噪声与人为干扰对麻雀惊飞距离的影响》中表明,鸟类的尾部与其他脊椎动物并不相同,其尾椎骨隐藏在身体的内部,尾部羽毛具有重要的作用,其能够在实际飞行中保持平衡,并且帮助身体实现上升和飞行,例如,当鸟类的尾部上升时,空气中的反作用力能够使鸟类的头部和躯干实现上升,根据这一原理,鸟类在实际飞行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自由的方向控制。鸟类惊飞距离与鸟类飞行具有紧密联系。

3 鸟类惊飞距离

鲍明霞等川在《城市常见鸟类对人为干扰的耐受距离研究》中表明鸟类由于自身身体结构的影响,在受到攻击或者捕食的过程中,可以采用飞的方式躲避攻击,在该阶段,捕食者与鸟类之间的距离就是鸟类惊飞距离。在对鸟类惊飞距离展开研究的过程中,多数人员都认为,鸟类在受到捕食时,并不会立刻逃跑,而是在捕食者接近的过程中,判断逃避行为可能产生的代价以及利益等,根据判断结果确定最佳的逃避距离,该距离就是鸟类惊飞距离。杨亚婷等[5]在《广州天河公园鸟类的初步调查》中发现,鸟类惊飞距离具有一定的变化性,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鸟类在不同情况下面临的风险以及捕食者不同,因此最终的判断结果也会不同,如果自身被捕食的风险增加,则惊飞距离也应该增加,如果风险降低,惊飞距离也需要降低。因此实际鸟类惊飞距离并不存在固定的数值,都是根据实际情况的不断变化二变化,从以上分析也能够看出,鸟类惊飞距离中存在的影响因素较多,研究人员要想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则需要对其中的各项影响因素展开分析判断,保证整个研究过程开展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4 鸟类惊飞距离的影响因素

4.1 鸟类品种的影响

由于鸟类的种类较多,不同种类鸟类之间的结构、形体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以上因素都会对鸟类惊飞距离产生影响。鲍明霞[6]在《城市鸟类对人为干扰的耐受距离研究》中表明,第一,鸟类的进化史。繁殖是鸟类的任务之一,因此鸟类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出最优的逃避行为,其中存活希望低的个体的抗风险能力更强,而不同鸟类的繁殖价值不同,因此鸟类惊飞距离也就不同。为了保证幼崽的存活率,则初次繁殖年龄较大的鸟类,承担的风险较小,通常在该种环境下出生的鸟类,其惊飞距离较长。而惊飞距离较短的鸟类,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因此能够在多样化的环境中生存,这种类型鸟类进入繁殖状态的时间也较短,惊飞距离也较短。第二,鸟类身体结构,从外观上看,不同种类鸟类之间存在最明显的差异就是体型上的差异,该项性能由遗传基因决定,经过研究能够发现,鸟类体型与鸟类惊飞距离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体型较大的鸟类,其惊飞距离较长,体型小的鸟类较短。造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包含多种,方小斌等[7]在《鸟类惊飞距离及其影响因素》中表明,在体型较大的鸟类,隐蔽的难度较高,因此更加容易被捕食者发现,加上由于体型的限制,其灵敏性较低,移动需要的时间更长。飞行也会消耗鸟类更多的能量,因此越早进行逃避,逃避的成本也就更低,因此其惊飞距离比体型小的鸟类长。

4.2 生活环境的影响

鸟类要想实现良好生长,则必须与自身生活环境保持较高的吻合度,张贺等[8]在《青藏高原两种雪雀惊飞距离的比较研究》中表明,生活环境会对鸟类惊飞距离产生一定的影响,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内容展开研究。第一,隐蔽处距离,鸟类隐蔽能够降低捕食者对鸟类产生的危害,因此鸟类可以采用隐蔽处的方式,降低自身在被捕食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所以隐蔽处的距离与鸟类惊飞距离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曹长雷等[9]《长江师范学院校园鸟类对人为侵扰的适应性研究》由于鸟类具备飞行能力,因此隐蔽处较为灵活,例如,在湖水上停留的天鹅,湖水与地面之间的距离属于隐蔽处距离,湖水能够对天鹅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因此与湖边距离越远的天鹅,其惊飞距离就越长。第二,生活高度,鸟类通常在树枝上生活和休息,在城市中,鸟类则还可以停留在建筑中,由于城市中的生活环境较为复杂,因此鸟类惊飞距离的影响因素也较多。由于鸟类惊飞距离指的是捕食者或者接近人员与鸟类之间的距离,其中包含水平距离以及直线距离。蒋一婷等[10]在《非致命刺激的警戒策略研究》中表明生活高度越高,则鸟类的安全性也就越高。捕食者如果属于地面活动者,则高度越高对鸟类造成的危害就越小,生活高度与鸟类惊飞距离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但是由于物种的不同,部分鸟类惊飞距离与生活高度之间存在反比关系,少数鸟类惊飞距离与高度没有关系,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为捕食者与鸟类种类之间存在的差异。例如,当捕食者在空中时,则高度越高,鸟类安全性就越低,被捕食的风险也越大。

4.3 天敌的影响

叶淑英等[11]在《人为干扰对城市园林麻雀惊飞距离的影响》中研究,天敌是鸟类惊飞距离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鸟类进行逃避活动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逃避天敌的捕食,为了保证自身的安全性,需要科学判断惊飞距离口其中存在的影响因数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天敌的数量,数量越多,鸟类被捕食的风险也就越高,因此在该种情况下,鸟类惊飞距离的适当增加。第二,捕食速度,当捕食速度较大,则产生的威胁也较大。但是当捕食人员为人类时,要想获得佳较快的捕食速度,则需要驾车进行,由于车辆为近100年出现的新鲜事物,因此鸟类在该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逃避失效的现象,甚至出现撞击。王增礼等[12]《曲阜河滨两种鹃形目鸟类觅食行为对人为干扰的响应》中表明,接近方式,可以大致分为直线接近方式和曲线接近方式,其中直线接近方式产生的风险较高,在直线接近中,捕食者很可能处于准备攻击的状态,目标明确速度较快。鸟类在此过程中需要先判断捕食者的接近方式,然后再判断出最佳的躲避距离。

4.4 城市建设的影响

蒋琳[13]在《人类干扰对朱鹮繁殖生物学及游荡期警戒行为的影响》表明城市化建设会增强鸟类的耐受性,在该种情况下鸟类惊飞距离会缩短,本次研究将城市环境与乡村环境进行对比,其中在城市中生活的鸟类,惊飞距离短于在乡村中生活的鸟类。并且这种差异性会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速度的加快,变得更加明显,这种现象也会对鸟类的进化产生一定影响,在城市中的鸟类,在未来进化中,发生变异的概率更大。王彦平等[14]在《惊飞距离——杭州常见鸟类对人为侵扰的适应性》表明鸟类惊飞距离能够为人们展示出最优的反捕食策略,对其展开研究能够帮助研究人员更加深入的了解鸟类的反捕食机制,将研究结果应用在鸟类保护中,能够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为鸟类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4.5 人为因素的影响

王彦平[15]在《鸟类对城市化的适应性研究》中发现,人为因素主要指的是人类的狩猎行为,该行为会直接造成鸟类出现死亡的情况,例如,针对狩猎强度,强度与鸟类惊飞距离之间成正比关系,强度越大,鸟类惊飞距离也就越大。而徒步接近的狩猎人员与驾车相比,其目的性更强,因此人在狩猎中采用的交通方式,与鸟类惊飞距离之间也存在一定联系。由于徒步接近的目的性强,因此在徒步情况下,鸟类惊飞距离大于驾车接近的惊飞距离。

5 结语

对鸟类惊飞距离中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能够为物种保护研究人员提供相应的资料和条件,在此基础上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本文从鸟类惊飞距离中的品种、环境、天敌、城市建设以及人为因素等方面展开研究,确定以上各个影响因素对鸟类惊飞距离产生的影响,进而实现对鸟类惊飞距离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敏,邓云玉,邹发生.海珠湿地繁殖季节鸟类的分布及惊飞距离分析[J].广东园林,2019,41(3):33~39.

[2]佟富春,肖聞天,佟瑶,等.广州二沙岛宏城公园鸟类调查[J].福建林业科技,2019,46(1):87~91.

[3]潘汝南,赵树兰,多立安.飞机噪声与人为干扰对麻雀惊飞距离的影响[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8(5):42~46, 80.

[4]鲍明霞,杨森,杨阳,等.城市常见鸟类对人为干扰的耐受距离研究[J].生物学杂志,2019,36(1):55~59.

[5]杨亚婷,任荣荣,佟富春.广州天河公园鸟类的初步调查[J].广东园林,2018,40(4):10-13.

[6]鲍明霞.城市鸟类对人为干扰的耐受距离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8.

[7]方小斌,邹瑀琦,丁长青.鸟类惊飞距离及其影响因素[J].动物学杂志,2017,52(5):897~910.

[8]张贺,李文靖,胡延萍,等.青藏高原两种雪雀惊飞距离的比较研究[J].四川动物,2016,35(3):368~371.

[9]曹长雷,郭心怡,由玉岩,等.长江师范学院校园鸟类对人为侵扰的适应性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1(1):132~137.

[10]蒋一婷.朱鹮对非致命刺激的警戒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4.

[11]叶淑英,王振龙,路纪琪.人为干扰对城市园林麻雀惊飞距离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2013,45(4):96~101.

[12]王增礼,张伟.曲阜河滨两种鸻形目鸟类觅食行为对人为干扰的响应[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4):1586~1587,1590.

[13]蒋琳.人类干扰对朱鹮繁殖生物学及游荡期警戒行为的影响[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8.

[14]王彦平,陈水华,丁平.惊飞距离:杭州常见鸟类对人为侵扰的适应性[J].动物学研究,2004(3):214~220.

[15]王彦平.鸟类对城市化的适应性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3.

收稿日期:2019-10-18

作者简介:黎杰俊(1984-),男,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生态保护方面的工作。

猜你喜欢

鸟类
那些濒危鸟类
企鹅是最不怕冷的鸟类吗?
鸭嘴兽到底是鸟还是兽?
鸟类靠什么认路
鸟类会放屁吗?
鸟类
动物谣言大粉碎
鸟类乐园
冬季,关爱鸟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