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有据 论之有理
2019-12-30冯汝汉汤存兵
冯汝汉 汤存兵
初写议论文时,同学们在运用事实论据的过程中,常常容易进入下列两个误区:一是把记叙文的叙事和议论文的叙例混为一谈;二是一味强调论据的充分,堆砌事例,没有分析说理,以叙代议,导致文章文体不明。接下来,我们从具体的文章内容中总结一下议论文的写作要点。
有一种精神叫专一
周云龙
“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韩非子》中的这一名句,现代科学给出了解释,即大脑两半球的连接机制无法同时向左右手分别传达“画圆”和“画方”的命令。无数事实也表明:用心专一,事业方可成功;反之,则一事无成。
屠呦呦就是用心专一的典型。55年里,除了参加为期两年半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她几乎没长时间离开过东直门附近的那座小楼;为了不影响研究,她把孩子交给母亲抚养,即便得了中毒性肝炎也还在充满乙醚气味的环境下工作;从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中,历经380多次鼠疟筛选,经历了190次失败,最终提取了关乎上百万生命的青蒿素。科学界巨星“三钱”之一的钱伟长,不管做什么研究,都非常专一。他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唯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研究。终在应用数学、弹性力学、中文信息学等领域获得重要成就,被人称为“万能科学家”。屠呦呦、钱伟长的事业轨迹似乎在提醒人们:获得成功的途径,唯有专一。
反之,不务正业,不仅不会成功,反而贻害无穷。明熹宗朱由校不专一治国,痴迷木匠,虽技艺堪比巧匠,却误国害民。现实中亦有不少这样的人。有一位著名的骨科专家,担任医院院长之后,便心有旁骛,不专一于“正业”,热衷搞房地产开发,虽然医院规模不断扩大、地盘不断拓展,但诊断、医疗的服务质量却不断下降,最终导致医疗事故频发,病人及家属怨声载道。许多教训表明,在其位不专其政,却将精力用于怎么升官、怎么发财、怎么享乐,终必误人误己。
荀子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许多禀赋很好的人,不屑为“蚓”,向往威武之“蟹”,在最青春的年华,将大量的时间、心力耗费在名、权、利的执着上,事业偏轨,难有大成,殊为憾事。寄心于旁骛,或有短暂的满足,却终会在迷途中迷失。诚如屠呦呦答记者问时所言:“我觉得科学要实事求是,不是为了争名争利。”但愿一语能惊醒那些迷途之人。
在浮华喧嚣的环境下,专一往往体现为一种定力、自制力、免疫力,乃至挫折承受力。有专一精神打底,在人生和事业的路途上,至少能拥有内心真正的平静,享受实现人生价值的快乐,即便仍然可能面临失败。
《有一种精神叫专一》是一篇精湛的议论文,赏读这篇文章,不但能让我们收获更多的人生感悟, 而且还能引起对论据选择和论据处理的思考,激发学习的热情,提高写作议论文的能力。一篇成功的议论文,不仅要有正确、深刻的论点, 还要有确凿有力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言之有据,令人信服。本文在这些方面就做得很好,具体说来如下:
其一,分清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据一般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事实论据指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事实,它包括举事例和列数据两个方面。《有一种精神叫专一》开篇在引用名言的基础上引出论点后,第二段以屠呦呦、钱伟长科学研究的态度为例,阐述专一是一种精神状态,因为有此,所以功业可就。第三段则从反面列举古今两例来提醒大家即使跨界,也要务正业,否则会误人误己。这两段都是通过列举具体典型的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道理论据包括经典著作中的理论,名人名言,党在不同时期的方针、路线、政策,科学上的公理、原理、定义、法则、定律,格言、俗语、成语、谚语,以及众人皆知并为人所公认的最普遍的道理等。《有一种精神叫专一》中第四段引用荀子关于蚓、蟹的话、屠呦呦答记者问的话,告诫迷途之人要专心事业,不要执着于名、权、利。这些名言警句作为论据,不仅大大地支持了论点,而且显示出作者的知识水平,使议论文更具风采。大量而恰当的理论论据可以吸引读者的眼球,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含金量。
其二,无论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都必须具有向心力。不支持论点的事实和道理不可能成为论据。譬如下列一组名言:①学贵专,不以泛滥为贤。(程颐)②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茅以升)③逐鹿者不顾兔。(《淮南子》)能支持《有一种精神叫专一》作为合适论据的只有①③,②与“专一”搭不上边,不能证明“专一”的成立,因此不可作为选文的论据。
当然,对论点的支持是多方面的,也是多角度的,可以从正面支持论点,有时也需要从反面支持论点。从正面支持论点的叫正论据,从反面支持论点的叫反论据。事实论据和道理論据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
其三,论据既要典型又要新颖。典型的论据能代表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规律,切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选择论据就要做到既必要又充分,让读者感到新鲜。譬如,《有一种精神叫专一》中,作者选用了屠呦呦科学研究的例子与答记者问时所言,而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2019年1月14日,屠呦呦入围BBC“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这样的论据独特新颖,有时代感。写作议论文,论据求新,要注意从时间上、空间上、角度上的求新,选择时代感较强的新鲜材料作为论据,这样的文章说服力才会更强。
“有理”还要“有礼”
苏冯睿
去年元旦上午,等公交车时,我遇到了这样一件事:一位男青年因争上公共汽车碰撞了一位正在下车的中年妇女。这位青年违反了“先下后上”的规矩,又撞了人,当然是欠理的。他急忙向被撞的妇女道歉,连说几声“对不起”。但那位被撞的中年妇女却破口大骂。本来有理的中年妇女,这么一骂,旁观者非但不同情她,反而一致批评她无理。结果,被撞者落了一场没趣。
日常生活中,这类事情经常发生,许多纠纷,实质就是由于不讲礼貌而激化的。俗话说,无理要让三分,有理也要让三分。当男青年表示歉意时,中年妇女说一声“没关系”,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何必要争个高低输赢呢!一句话,在生活中遇到这种小事,只要能正确处理“理”与“礼”的关系,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我国是世界闻名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人民历来以重道德、讲文明著称于世。有这样一个故事:清代宰相张英与叶侍郎毗邻而居,二人同在京城为官。叶家修院墙占了张家三尺地面,张老夫人为此修书送到京城。张英作诗回复老夫人说:“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老夫人接信后立即令家丁将院墙让出三尺。叶家深感惭愧,也将院墙后退三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生活小事,有理也要让三分,有“理”还要有“礼”。君不见,民警对待违反交通规则者,不也是以法、以理服人吗?
朱熹说过:“理即礼也。”“理”与“礼”紧密相连。通情达理的言语举止就是礼貌,有礼貌就“在理”;反之,不讲礼貌就是不讲道理,即使有理,也变成了“无礼”。一个深明道理的人一定是一个有礼貌的人;反之,一个不讲礼的人绝不会是一个深明道理的人。在一定条件下,理与礼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果你无意做了对别人无理的事,你应该道歉;如果对方仍不放过你,那理就在你这边了。
“理”与“礼”还应该相互结合。在这方面,敬爱的周总理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一次,周总理去理发,理发师在给他刮胡子的时候,不小心把他的脸刮破了,连声道歉。周总理却笑着风趣地说:“不怪你,是我打喷嚏时事先没告诉你。”周恩来这种礼貌待人的态度,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春风般的温暖,而且以他高尚的思想和情操使大家深受教育。
我们青少年正处在人生观逐步形成的时期,更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定要做到以礼待人,有理也要有禮,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我们的要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代新人。
这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围绕话题“礼”,紧扣事件,有理有据地发表议论,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将思路不断拓深。开篇引述公交车上的纠纷事件后,紧接着用“不讲礼貌”对这一现象进行概括,入木三分地揭示其本质,从而引发对“理”与“礼”的议论。主体部分运用事实论据,并以道理论据佐之,逐层深入地论述“理”与“礼”的辩证关系。论据典型、有趣,论述有理、有情,增强了文章的思辨性。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运用追本溯源的因果推论法时,追问了一下我们这个向来以文明礼貌称世的国家,为什么会出现“破口大骂”之类的“非礼”言行,并分析其中的原因,故写出来的文章不仅“知其然”,还能挖掘其“所以然”,这也是本文能够略胜一筹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