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人生比诗词忧郁
2019-12-30王爱军
王爱军
他的每一首詞都弥漫着浓雾般的忧愁,仿佛这世界上,没有谁比他更忧伤。这位被世人称为“古之伤心人”的婉约派词人,就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
秦观自幼聪颖过人,不幸的是,在他15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的生活也陷入了贫困。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公元1078年,30岁的秦观第一次入京参加科举考试。这时的他意气风发,大有舍我其谁的豪迈之气,可惜他未能入榜。
公元1081年,秦观第二次参加考试,依旧名落孙山。秦观意识到想要入仕,光低头读书远远不够,还需有人赏识和推荐。于是,他萌生了拜苏轼为师的想法,而此时这位文坛领袖正在离他家乡不远的徐州任知州。
此时的苏轼已然名满天下,堪称文坛泰斗。而秦观虽有些诗名,不过是一个落第的秀才而已。好在秦家的故交孙觉和李常都是苏轼的至交。于是,他请李常写了一封引荐信,又请孙觉将自己的诗文推荐给苏轼。恰好苏轼和孙觉要到扬州游玩,秦观闻讯立刻跑到扬州一座著名的寺庙中,模仿苏轼豪放的笔意,在寺庙墙壁上挥毫题词,然后静候他们的到来。果然,就像秦观所预想的那样,苏轼看到寺壁上的文字后吓了一跳,绞尽脑汁想了半天,也不记得自己何时来过这儿,还在墙上题过词。后来,他看了孙觉送上的秦观的作品后才忽然醒悟。
秦观怀揣着李常的引荐信,拿上自己的得意之作《黄楼赋》,前去拜见仰慕已久的偶像。苏轼读罢,欣然收他为弟子。拜师仪式办得十分隆重,在徐州城引起了轰动。时人记述了当时的盛况:秦观执弟子礼,仪态雍容,论说雄辩,令人为之侧目,苏轼则称赞他为杰出之士。于是,秦观声名鹊起,身价倍增。
公元1085年,秦观再次参加科举考试。在苏轼与王安石等人的大力举荐下,顺利考中进士。后来,秦观成为苏轼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和黄庭坚、晁补之、张耒被称为“苏门四学士”。
在人们的想象中,秦观也许是个柔弱的白面书生。其实秦观长得相当威猛。秦观的家祖是南唐武将出身,他从小也喜欢读兵书,经常与豪杰之士在一起饮酒、游玩。所以无论从长相还是行为举止上看,秦观都是个慷慨悲歌之人,词赋也应该像苏轼那样豪放。那么,他何以变得多愁善感,成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呢?
事实上,才华横溢的秦观一生经历十分坎坷,特别是仕途艰险,生活中一次次的困顿、失意使得他从性格到作品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秦观的仕途中,舒心的日子非常短暂,公元1087年,在苏轼的推荐下,他出任太学博士一职,后来又任职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参与撰写《神宗实录》,甚是风光。然而随着苏轼的仕途失利,他也跟着走下坡路,政治打击和人身攻击一次比一次严重。接二连三的政治迫害使秦观大受打击,他把字改为“少游”,表露了淡泊闲适、归隐山林的志向。然而形势不由人,此时他已难以自主。
公元1096年,秦观在被贬途中路过湖南衡阳。衡阳太守孔毅甫是他的好友,留他住了几天。时值春末,阳光灿烂,秦观独自在湘江边上徘徊,看着春光美景,写下了《千秋岁》一词。当孔毅甫看到“镜里朱颜改”一句时,大惊失色道:“你正值盛年,为什么说出如此悲怆的话呢?”
孔毅甫的话不幸一语成谶。公元1100年,宋徽宗继位后,秦观被召回湖南衡阳。走到广西藤州时,他饶有兴致地游览了华光亭,还梦见自己填了一首词,第二天醒来时便说给别人听。可能是讲得有些口渴了,他想喝水。谁料当把水取来时,秦观看着那水笑了起来,就在这笑声中,一代才子溘然长逝,终年52岁。
(本栏目编辑 黄亚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