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阳辞秋,望远思亲

2019-12-30夫子

学生天地·小学中高年级 2019年10期
关键词:茱萸重阳节白衣

夫子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古人说,重阳是辞秋,是向秋天告别的日子。重阳,指农历九月初九。古人认为“九”为阳数,这一天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不仅如此,“九”为单数者大,又与敬老、老人合意,所以重阳节也被称为“敬老节”。

重阳节二三趣事

●孟嘉落帽

孟嘉是东晋时代的著名文人。《晋书·孟嘉传》记载:九月九日东晋大司马桓温在龙山(今安徽当涂东南)大宴僚佐,有风吹来,将当时宴会中孟嘉的帽子吹落地下,孟嘉毫无知觉。之后孟嘉离开片刻,桓温令左右取帽放其座上,并命孙盛作文嘲讽他。孟嘉返回,作文回赠,“其文甚美,四座嗟叹”。

后世遂将“孟嘉落帽”作为重阳节的一个典故,一来称赞人的气度宽宏、潇洒儒雅;二来形容才子名士的风雅洒脱、才思敏捷。孟浩然的“共美重阳节,俱怀落帽欢”,阴行先的“今日桓公座,多愧孟嘉才”用的就是这则典故。

●白衣送酒

陶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陶渊明爱酒,便自酿美酒,有时竟来不及过滤,便取头上葛巾漉酒,漉完酒把葛巾重新戴到头上。可无奈家贫不能常得美酒。

有一年的重阳节,陶渊明苦于无酒,只好久坐在东篱边与菊花为伴。惆怅之际,不曾想江州刺史王弘竟然派一个穿白衣的小吏送酒过来,如雪中送炭。

陶渊明也不推辞,开怀畅饮,饮则醉,醉则归,颓然自放,纯任自然。“白衣送酒”的典故指的即是这件事情。

●汝南桓景佩戴茱萸

据《续齐谐记·九日登高》記载,东汉汝南桓景随费长房为师,游学累年。费长房预测到九月九日桓景家中有难,让他回去与家人一起做香囊,内放茱萸带在身上,远出登高,并饮菊花酒。

桓景依计而行,携全家出游。回来后,见家中所有牲畜皆死,方知躲过一场灾难。由此,九月九日登高、佩茱萸囊、饮菊酒的习俗就流传开来。民间的很多习俗都来源于人们驱灾避害、祈寿祈福的心理,重阳节的习俗也不例外。

古人为什么钟情于登高

在浩瀚如海的诗歌中,我们不难发现,古人对登高情有独钟。这到底是为什么?

因为古代没有高铁?

2007年首趟动车组列车从上海站驶出,到如今已过去十多年,呼啸的列车以“中国速度”缩短了城市间的距离。可古人就没有这样的“福利”了,交通不便使他们“相见时难”,从而送别时只能登高远望。不信,请看——

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

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

——王维《临高台送黎拾遗》

岘山南郭外,送别每登临。

沙岸江村近,松门山寺深。

——孟浩然《岘山送张去非游巴东》

因为古人不会上网?

现代人不开心怎么办?追剧、发朋友圈、微信聊天……而古人没有网络、手机、电视,甚至温饱问题都尚未解决。于是,登高远眺、开拓视野就成为古人排解郁闷之情的方式。不信,请看——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其实,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秋日登高对人们的身心都大有裨益,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肺活量,可以陶冶情操,扩大人生格局。还等什么呢?趁着秋高气爽,赶紧去登高远眺吧!

猜你喜欢

茱萸重阳节白衣
遍插茱萸少一人
白衣赞歌
重阳节——登高远眺,遍插茱萸
遍插茱萸却为何
白衣英雄
重阳节
一束茱萸满乡情
白衣渡我
一袭白衣一生裁
重阳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