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新增5名科学院院士

2019-12-30

学生导报·中职周刊 2019年24期
关键词: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中国科学院

2019年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64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20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其中,5位新增中科院院士來自上海(即人事关系在沪)。2019年,中国工程院开展了第14次院士增选和第13次外籍院士增选,共选举产生75位院士和29位外籍院士。

此次上海新增的5位中科院院士分别是:化学部的樊春海(上海交通大学教授,45岁);马大为(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55岁);施剑林(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55岁)。生命科学和医学部的马兰(女,复旦大学教授,60岁)。技术科学部的朱美芳(女,东华大学教授,53岁)。

至此,中国科学院在沪院士现有102位,其中8位为女性。从学科分布来看,生命科学和医学部的在沪院士人数依然最多,共34人,占在沪院士总数的33.33%。从年龄结构来看,目前中国科学院在沪院士的平均年龄为73.97岁,其中最年轻的是此次当选的樊春海(1974年生,2019年当选,化学部,上海交通大学),最年长的是沈善炯(1917年生,1980年当选,生命科学和医学部,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另外,上海有6位科技专家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是: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董绍明研究员、华东理工大学涂善东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黄震教授、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赵振堂研究员、同济大学吕西林教授、同济大学徐祖信教授。

【新院士简介】

樊春海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

工学院王宽诚讲席教授。入选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国际电化学学会(ISE)和英国皇家化学会(RSC)会士,兼任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副主编,ChemPlusChem编委会共同主席。已在Nature,Nature和Science子刊等SCI杂志发表论文400余篇,他引3万余次,近六年连续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马大为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研究方向为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复杂天然产物的全合成及结构-活性关系研究;针对特殊靶点如G-蛋白偶连受体,蛋白激酶,蛋白水解酶和细胞凋亡过程的小分子调节剂的发现;有机合成方法学的发展和其在合成生物活性分子中的应用。

施剑林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担任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信息功能陶瓷若干基础问题研究”和国家重点纳米专项“半封闭空间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治理的关键纳米技术”首席科学家,同时还承担并负责多项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863”材料高技术和科学院创新方向性等多项国家与地方科研项目。

马兰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脑科学研究院院长、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脑科学前沿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担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朱美芳 博士、教授、博导,现任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9年)。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专家、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长期从事纤维材料的功能化、舒适化和智能化研究。

猜你喜欢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1977年工作会议与全国科技工作的拨乱反正
徽州契约文书地域信息组织与揭示的路径探究
The Beauty of Painting in English Wr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