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写好段落间的过渡

2019-12-30

漫画月刊·哈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疑案客座教授专项基金

张伯华: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现任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校园文化建设专项基金学术顾问委员会副主任,CCTV中学生频道教学顾问,中国青少年写作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首席作文专家,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少年报社少年新闻学院客座教授,北师大《百思迪威作文教程》主编兼客座教授等职。由于其在作文教學方面成效显著,在网上被誉为“中国作文第一人”。

小学高年级的同学,应该会写由好几个段落组成的作文了。

既然是由好几个段落组成的作文,那么,段与段之间就得会过渡了。

过渡,就是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开启下文。过渡,必须贴切、自然。

为圆满完成这一训练,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用词语过渡。

段与段之间最简单的过渡方式就是用词语过渡。一段话中的若干层次,也可以用词语过渡。常用于过渡的词语有:于是、后来、紧接着、过了一会儿、又有一次、然后、最后、总之等。

根据一件事的发展过程,从上一个情节转入下一个情节时,应该选用恰当的过渡词语。

第二,用句子过渡。

有时,如果需要过渡的内容比较多时,我们也可以采用句子进行过渡。

用于过渡的句子有时是一句,有时是两句。

无论一句,还是两句,句子里都要有承上和启下两方面的内容。

第三,用段落过渡。

用段落过渡和用词语、用句子过渡,原理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承上启下。

当上下文的内容比较多时,过渡的话也得多说几句,于是形成了过渡段。

好作文是一气呵成的。不同的内容组合在一起,没有过渡,是会零零碎碎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练好过渡的本领,使全文天衣无缝。

示例:

我们班的“疑案”

新学期,我们重新编班。我们的班主任孙老师在开学第一节课上要求大家齐心协力,把我们班创建成文明、和谐、优秀的班级。全体同学热烈拥护,表示坚决做到。

可是,才几天的工夫,事情的发展就出人意料,“疑案”频发,并且有一发不可收拾的趋势。我这个纪律委员只好承担起破案的责任。

“疑案”一:星期天,班级黑板报出得前所未有的出色,给了老师和同学一个惊喜。可是一问是谁出的,却无人回答。

“疑案”二:教室的门窗桌椅被擦洗得干干净净,焕然一新。老师问是谁干的,依旧没人承认。

“疑案”三:星期一,老师的讲桌上突然出现了一个精致的粉笔盒。老师问是谁做的,还是没有人说。

在这么多的“疑案”中,我选择了“疑案”三——神奇的粉笔盒入手,想以此为突破口,来个“一网打尽”。

我仔细地观察这个精致的粉笔盒:里面是硬纸盒,外面用厚白纸包着,接口处用透明胶贴着,既美观又结实耐用;再看正面,上面用圆珠笔写了“粉笔盒”三个字,背面写着三个数字——“603”。这是我侦破案件的唯一线索。这字迹是那么熟悉而又那么陌生,像谁的字呢?班长孙璇?学习委员石斌?文体委员方雪?劳动委员胡莹?我分别找他们一一了解情况,可任凭我用尽三十六计,也没问出一点儿头绪。

一连几天,我“明察暗访”“蹲坑守候”,在小说里和电视里学到的“招数”都用上了,但还是无济于事。

老“案子”没破,新“案子”却不断在班里悄悄地发生,让人不得不赞叹这些“作案者”的神出鬼没。看来,我这个纪律委员是彻底失职了。不过我一点儿也不难过,相反还感到高兴和骄傲。做好事不留名,毕竟是值得大家学习的优秀品质嘛!

我们班的“疑案”我是查不出来了。要不,你也来试试?

点评:

本文以“疑案”命题,十分吸引眼球。文中举了三个“疑案”,都是好人好事,而且都是做好事不留名。这种手法大大增加了全文的可读性。对三件“疑案”分别用了“疑案一”“疑案二”“疑案三”三个词语进行过渡,眉清目秀,十分清晰。

猜你喜欢

疑案客座教授专项基金
雨后疑案
田步石
水杯疑案
关于向“甘泉”公益专项基金捐赠的倡议
“甘泉”公益专项基金专题:关于向“甘泉”公益专项基金捐赠的倡议
家暴疑案
“甘泉”公益专项基金爱心捐赠榜
设立网络安全专项基金 促进人才培养
棋盘疑案
何正廷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