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文阅读

2019-12-30

作文评点报·中考版 2019年47期
关键词:隐者王安石冰雪

【甲】少述足下:某?譹?訛到京师已数月,求一官以出。既未得所欲,而一舟为火所燔?譺?訛,为生之具略尽,所不燔者人而已。人之多不适意,岂独我乎?然足下之亲爱我良厚,其亦欲知我所以处此之安否也,故及此耳。何时当邂逅,以少释愁苦之心乎?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诸不一一,千万自爱!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乙】孙少述,一字正之,与王荆公交最厚,故荆公《别少述》诗云:“应须一曲千回首,西去论心有几人?”其相与如此。及荆公当国,数年不复相闻,人谓二公之交遂睽?譻?訛,然少述初不以为意也。及荆公再罢相归,过高沙,少述适在焉。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譼?訛,两公皆自忘其穷达?譽?訛。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譾?訛谈经学,抵暮乃散。荆公曰:“退即解舟?譿?訛,无由再见。”少述曰:“如此,更不去奉谢?讀?訛矣。”然惘惘各有惜别之色。人然后知两公之未易测也。

(选自《老学庵笔记》,有删改)

【注释】

?譹?訛某:我,谦称。这里是王安石自称。【乙】文中的王荆公即王安石。?譺?訛燔:焚烧。?譻?訛睽:背离,不合。?譼?訛惟相劳苦:只是相互慰问。?譽?訛穷达:政治上的失意与显达。?譾?訛剧:流畅,痛快。?譿?訛解舟:退居江湖。?讀?訛奉谢:表示谢意。

【思考练习】

1.下列对【甲】文中王安石处境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远离家乡

B.谋官不顺

C.财物受损

D.身体不适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句)

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3.参考词典解释,谈谈“亟”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两公皆自忘其穷达。

《古代汉语词典》“亟”的义项:急速,赶快;危急;通“极”,至。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谈经学,抵暮乃散。

5.王安石和孙少述的故事,在交友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

课外文言文阅读

冰雪文序

张 岱

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

若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人挹①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注释】

①挹:舀。

【思考练习】

1.下列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B.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C.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D.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则冰雪之能寿物也(长寿)

B.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凭借)

C.若吾所谓冰雪则异是(这样)

D.作之者固难(本来)

3.下列每组加点字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属予作文以记之

B.莫深于诗文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C.若吾所谓冰雪则异是

皆若空游无所依

D.即使其能解能说矣

其此之谓乎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篇序文虽然短小精悍,但作者由远及近,层层铺垫。

B.先由物的“冰雪之气”,过渡到人的“冰雪之气”,最后才落脚到文的“冰雪之气”,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C.文中“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反映出作者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心情,因此,他更愿意成为凡夫俗子。

D.作者流露出的是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傲和天下无人能识君的无奈之情。

古诗赏析

意境幽深,抒情含蓄

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

朱 湾

寻得仙源访隐沦,渐来深处渐无尘。

初行竹里唯通马,直到花间始见人。

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煙火自为邻。

路旁樵客何须问,朝市如今不是秦。

朱湾,字巨川,号沧州子,是唐朝大历时期有名的隐士。据《唐才子传》记载,朱湾性浪漫,好琴酒,放纵山水,不应徵辟。工诗,善于咏物。这首七言律诗是为访隐士而作的,以描写幽深之境,表现天然之趣为主。

首联直写入山寻隐者途中的感受。以“仙源”二字形容隐者栖居之所,流露出诗人对远离尘俗喧嚣的“净土”的向往。“渐来深处渐无尘”写出此地远离都市的幽深宁静,“无尘”二字暗含了诗人对芜杂、污浊的城市社会世相的厌弃。

颔联写访途之所见。修竹森森,山径窄窄,仅能容一匹马通行,可见山中景致的清幽。山花烂漫,蜂飞蝶舞之间,突然闪现一角屋檐,原来这里还有高士居住。诗人善用层递、渲染之法寫山景之幽深。“唯通马”已见深山之僻野幽邃,“始见人”则更进一步表现了曲径通幽的意境。“唯”“始”两个副词惟妙惟肖地传达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种乍惊还喜的心情。

颈联写山间之空旷。你看,满目青山,层峦叠嶂,云遮雾锁,莽莽苍苍,如此空旷、寥廓的自然景象,是不是太凄清、太寂寥了一点?山中住户寥寥,屈指可数,但是同在山中,所居相望,非邻而亦邻。这就透露出隐者的恬然自适的情怀,揭示出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相亲相知的惬意。上句的“四面云山”给人一种凛然的凄清,下句的“数家烟火”则打破了这种静谧,平添了几分盎然的生气。“谁”“自”这两个代词,一问一答,紧密呼应,鲜明地体现了隐者纵情山林、与世无争的超脱襟怀。

尾联以议论收笔,点出隐者的个性。“朝市如今不是秦”是讲当下的时局还是个承平时代,不是乱秦之世。这就说明了韦九之遁隐山林,不是为避祸乱,而实为天性使然,可谓盛世之巢由吧!

此诗明写访隐者韦九,暗则处处表露了自己的隐逸心态。诗人曾干谒湖州崔使君而不得,若从诗人自己的经历看,或许不难发现,还是因现实仕途的困顿不得志,才最终投向了山林丘壑的怀抱。全诗语言自然天成,意境幽静深远,抒情含蓄委婉,展现了中唐时代文人隐士精神的高蹈与个性的独立的一面。

古诗鉴赏

太湖恬亭

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譹?訛,秋风斜月钓船归。

【注释】

?譹?訛徙倚:徘徊,流连不离开。

【思考练习】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简析颈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早上五盘岭?譹?訛

岑 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譺?訛。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释】

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径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思考练习】

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2.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太原早秋

李 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思考练习】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众芳歇”是说光阴逝去,花草凋零,但“大火流”却表明天气依然炎热。

B.颔联中的“早”“秋”两字巧妙点题,“霜威”“云色”则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景象。

C.颈联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梦绕边城月”写的是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D.前人评价本诗“健举之至,行气如虹”,说明诗人虽然心绪不高,但此诗格调自高,带有边塞诗的雄健之气。

2.本诗在意象和情感表达方面与《沁园春·长沙》有什么不同?

猜你喜欢

隐者王安石冰雪
初夏即事
寻隐者不遇
逐梦的“冰雪一代”
拥抱冰雪向未来
点燃“冰雪”
《寻隐者不遇》续篇
寻隐者不遇
王安石的坏习惯
寻隐者不遇
冰雪幽默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