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本心,右手敬畏
2019-12-30浙江一考生
浙江一考生
人的一生要读三本大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以及“心灵之书”,人的一生也在创造独一无二的一本书,一本不成文的生命自传。面对读者的呼声与评论,我以为一个好的“作家”应把自己置于“读者”之前,忠于本心地创作;同时也把作品留给历史读者来检验,常怀敬畏地创作。
文化产业圈层化的当下,不同文化作品对应着不同的受众。生命之书也一样,看似有成功与潦倒之别,但其实永远无法取悦所有人。阿兰·德波顿曾在《身份的焦虑》中指出,他人眼光对自我焦虑有着重要影响。当下社会人们的价值迷航,很大程度上就是过分追求广泛认可,反而失去了本心,被“读者”所绑架,这时,跳出“读者”的定义,转而面向内心,或许是摆脱焦虑的途径。
其实,“作品”的好坏本不在于讨巧与否,而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读者”。村上春树的创作生涯证明了人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坚持独立个性与自我主张,活得像一个大时代的局外人,但同时又活得有趣。娄烨等第六代導演在票房上饱受质疑,但他们从未放弃内心的真实想法,因此同样受到尊重。这些“作家”都是相对小众的书写者和生活者,但正是他们坚持本心的执着勇气与个性的鲜明彰显,让他们的“作品”变得伟大。正如保罗·柯艾略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所说:“倾听你的内心,心了解所有事物。”尊于本心的结果是,通常会创造不一般的风景;而找到适合自己的“读者”,比抛弃自我、盲目讨巧更能实现“作品”价值。
正如食指在《相信未来》中期待的那样,适合每个人的“读者”或许不同,但任何作家都难逃历史读者的检验。穿越历史的风尘而愈显伟大,需要书写者常怀敬畏之心,慎重地落下自己的每一笔。是的,历史会记住为梦想披荆斩棘的斯特里克兰德,但会抛弃自甘堕落、为物质所拖累的葛朗台;历史会记住扎根大漠的“莫高窟的女儿”樊锦诗,但会忘记卑鄙盗窃文物的斯坦因……康德曾满怀敬畏地说道:“世上只有两件事情让我心生敬畏,一是我们头顶的星空,二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律令。”作为生活的书写者,我们也当永葆对历史读者的敬畏之心,庄严而审慎地书写属于“我”的诗篇。
木心先生曾说:“如果足够爱一个世界,就会有写不完的好诗。”愿正在创造生活的我们,左手本心,右手敬畏,不为读者所禁锢,但为读者留下独一无二的瑰丽诗篇!
【评点】
1.见解独到而深刻。身为“作家”,“读者”为谁?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而该考生善于转换思维,独出机杼地想到除了现实生活中的“读者”,另有“历史读者”在若干年后也将对“我”的生活之作作出评判,据此而确立“一个好的‘作家应把自己置于‘读者之前,忠于本心地创作;同时也把作品留给历史读者来检验,常怀敬畏地创作”这样的观点,立论上就已卓尔不凡。文中重点评议了“‘作品的好坏本不在于讨巧与否,而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读者”的道理,阐释得入情入理、启迪人心。
2.引证相当丰富。诸如阿兰·德波顿之《身份的焦虑》、保罗·柯艾略之《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食指之《相信未来》,以及康德的警句、木心的名言等纷至沓来,均引述得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