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材中唐宋诗词的教学策略

2019-12-30赵思蓓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长恨歌苏轼诗词

赵思蓓

一、因材施教

中国教育理念中向来都讲究因材施教。这个材,正是指学生,指受教人群。在我国小学、中学、大学乃至更高层次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唐宋诗词一直都占据较高的比重。但是,不同知识层次、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对于唐宋诗词的理解能力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到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文化素养、语文功底、写作能力、心态特征、行为习惯等各方面的表现开展教学活动。

比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唐宋诗词的讲座,这需要老师根据小学生的群体特征去制定教学策略。小学生的文学素养较差、文字功底薄弱;而且小学生的自律能力不高,没有形成成熟的心智。这就导致他们对艺术性较强、思想性较深、古文语法不好理解的唐宋诗词课程不感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老师在教学中不宜涉及太深奥的话题,而是应该以趣味教学为主,要让小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联想、获得乐趣,从而完成教学活动。

二、教有所长

唐宋诗词代表了中国文学艺术的一座高峰,一段辉煌。唐宋诗词的艺术高度、思想境界、题材体量、写法特色都极大丰富,但这也意味着想要透彻领会、理解唐宋诗词的艺术魅力,宏观了解唐宋诗词的艺术水平并不容易。好在我们各类教材中的诗词内容都是经过教材编撰人员的精挑细选的,可谓是唐宋诗词精华中的精华、瑰宝中的瑰宝。在这些作品中,每一首诗词都有其特色和价值所在。作为教师必须能从这些唐宋诗词作品中找到闪光点,并将其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才能起到教育引导的作用。

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这首诗在唐朝所有诗歌作品中都是出类拔萃的。其中的“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上穷碧落下黄泉”等名句,无一不是名传千古,更在后辈诗词歌赋、文学作品中多有化用、活用的典故出现,其文学魅力、影响意义之深远令人惊叹。

以往的教学活动中,由于《长恨歌》的篇幅稍长,而且其中经典名词佳句众多,在讲解中反而會消耗大量的时间。这就导致老师对作品的诠释冗长,学生在接收知识的时候则很容易出现疲劳,或者对庞大的信息量难以有效接收,大大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对此,老师不妨从归纳总结的视角对《长恨歌》作品进行拆分,提炼其中几个显著特色对同学进行讲授讲解。比如从诗歌的结构设计上来谈,作者将“爱情的美好、现实的残酷、悲剧的尾声”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不仅在内容上呈现了极大的跨越和转折,而且在思想意境、艺术高度上突破了传统唐诗的局限。

再比如诗歌中的细节描写,既能做到逼真传神,又能做到前后呼应,极具艺术色彩。比如前部分提到“云鬓花颜金步摇”,后面出现战乱之后又“翠华摇摇行复止”,这里面一个“摇”字实在是妙处多多。前一个摇是展现杨贵妃的宫廷贵族气质,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头戴金步摇的绝代佳人,摇曳生姿,美艳惊人,仪态万千;而后面,同样是这个“摇”字,却让我们感受到这位绝代佳人在面对兵祸匪盗的时候那种厄运临头、仓皇逃命、姿容不在的狼狈景象。教师要把握住唐宋诗词的艺术特色、作品风格去做教育引导,这不失为好的策略。

三、展现作品文学美

在唐诗宋词中,其实类似《长恨歌》这样的长篇诗词占据的比重非常少,倒是二三百字之内的作品更为多见。在这种短小精悍为主要特征的文学作品中,诗意的表达、词义的展现往往是借助于各种意象来进行的。所谓诗意,大概也是要我们透过对作品意象的品读品鉴才能更加透彻的领会。

比如宋词中的经典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在这首词中,“明月”就是一个核心意象。整首词的精神主旨、内容主题、情感寄托,几乎全部是从这明月的身上延伸出来的。老师在进行这首词的品读赏鉴过程中,也一定要对明月这个意象进行充分的诠释。

以往有些老师在教学中会忽略掉“明月”的节日意义。虽然在这首词里面并没有特别重点的强调,但它却是写在中秋节。中秋本是家人团圆的日子。但苏轼却孤身一人对空望月,这酒未免喝得有些孤寂凄冷。可以说,是这明月触发了苏轼内心的伤情。后面苏轼的思绪随着明月进入那“琼楼玉宇”的广寒仙宫,更有“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感慨,未尝不是对嫦娥的一种映射,对自己的一种映射。中秋节万家团圆,可传说中的嫦娥却是独守寒宫,这反而不如苏轼这样在人间来得快活。到这里,苏轼的忧闷之情已经是在和嫦娥的对比中得到了一些解脱。到后面“月有阴晴圆缺”,更是苏轼从明月的“身不由己”得到了一种“古难全”的豁达情怀。所以后面才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一番美好希冀。因月而伤情,因月而宽慰,因月而豁达,最后又以明月表达美好祝愿,这“明月”的意象,可真是被作者用活了。

老师在进行“明月”意象的诠释中,一定要将其在中秋的特殊意义,在神话传说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对作者心情的映衬意义充分展现出来。

唐宋诗词的妙处,往往因为词句的精炼而不那么直观,需要深入去钻研、体会才能洞悉一二。所以老师在进行唐宋诗词的教学指导的时候也要把握重点,除了研究诗词的对仗、顶针等写作手法之外,更要带领大家去欣赏诗词中蕴含的文艺之美。要从精神层面启发学生对诗词作品的兴趣与热爱,从而逐步实现学生文学素养、艺术审美水平的提升。

[作者通联:甘肃民乐县丰乐镇卧马山小学]

猜你喜欢

长恨歌苏轼诗词
从善如流
《长恨歌》中王琦瑶的物化爱情——用马克思“交换—消费”系统解读
长恨歌
——笔画设计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诗词之页
兰峪水,长恨歌
理性思考 深切同情——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之法探究《长恨歌》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