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法传承,纸寿千年

2019-12-30肖旸

少年博览·小学高年级 2019年12期
关键词:手艺人作坊桑树

肖旸

传承之魂,在于匠人;创新之魄,在于匠心。

乾隆花园最北端的倦勤斋,是乾隆皇帝晚年休养之地。正是在这座建筑中,能工巧匠们留下了一件170平方米的巨大珍宝:布满室内顶棚及西墙、北墙上的图画——“通景画”。

2001年,倦勤斋作为乾隆花园中第一座被修复和保护的建筑,其“通景画”的修复工作也相继展开。由于年代久远、雨露侵蚀、虫啮蚁咬,通景画不仅色彩灰暗,而且落满了尘土,因此修复工作需要去灰尘、上颜料。

可是,如果绢画被揭裱下来之后,不加上新的背纸,怎么填补颜色呢?拉力强、不断裂、不褪色、防虫、无毒性且吸水力强的纸在哪儿能找到呢?

故宫的文保专家四处寻访,终于在安徽省一家偏远的纸厂找到了合格的古纸——潜山桑皮纸。

桑皮纸古时称“汉皮纸”,起源于汉代,距今已有1700年的历史,因其以桑树皮为原料,故也称“桑皮纸”。野生桑树皮属强纤维皮类,能够根据需求做到厚薄不一、颜色多样、规格不同。纸质手感柔润质坚,不生虫、不腐蚀,天然环保。

桑皮纸既能作为高档书画及装裱用纸,也可用于一般书写印刷、制伞制扇、糊篓包药,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其中,桑皮书画纸更是堪称“纸寿千年”。

桑皮纸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操作繁杂,是古人集体研究的成果。经过数代多家造纸作坊的秘密传承、缜密改良与精心保护,桑皮纸制作技艺流传至今,被誉为人类纸业的“活化石”。

2000年,故宫博物院开展书画修复工程,刘同烟老师生产出来的桑皮纸在20多家纸样中脱颖而出,得到各国专家们的认可,最终入选为修复倦勤斋通景画专用纸。

为了探寻给桑皮纸带来荣耀与新生的背后的工匠,我们从潜山县城出发,沿着崎岖的山路,前往官庄镇坛畈村,来到了造纸作坊。

在低矮简陋的砖瓦房内,错落有致地安放着简单朴实的传统设备。刚一走进,一股千年沉淀的古韵便泉涌而至。刘同烟老师就是在这里,坚守着深山里的一“纸”工艺。

古法制作而成的桑皮纸要经过多少道工序呢?刘同烟老师现场为我们展示了这种古老而神奇的“造纸术”。

首先,取桑树皮反复浸泡、蒸煮,直至树皮软烂,再遴选出洁白纯净的桑皮纤维;接着,经过漂洗和打浆,用纸帘将纸浆捞起,挂浆厚薄均匀,一张桑皮纸便已初步成形;之后,送入烤房用火焙干,纸干后进行整理;最后,经过裁纸机的裁切,一张张成品的、百折不损且色泽光洁的桑皮纸就新鲜“出炉”了。前后要经过20多道工序,历经3个月才能完成。

抄纸时,帘床入水,水量的多少全靠手艺人的一双眼和一双手掌控;撕纸时,要小心翼翼把叠在一起的湿纸一层层分离开;晒纸时,要用刷子把这些很薄的皮纸迅速码平,防止起皱……这些看似简单的步骤,其实考验着手艺人多年来熟能生巧的本领。

这个生产车间可以生产三种纸张。上等桑皮纸用作书画和典籍用纸;只要物件不太大,一般都可用中等质量的桑皮纸来包装;而粗制的桑皮纸则常常用作糊天窗或制皮靴的辅料等。

“每一种纸张都是采用纯手工的传统工艺制作。因为受到制作工艺口口相传的影响,我们多以家庭式手工作坊的形式进行生产,从剥桑树皮到出成品纸,历时较长,规模较小,所以产量不多……”

秋去冬又来,半个世纪以来,刘同烟老师一直默默地秉承祖训,坚守着桑皮紙的古法制作工艺。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手工造纸的过程,刘同烟老师开办了桑皮纸制作技艺传习所。2015年3月,这里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面积近千平方米。

在他的传授下,妻子和侄儿也掌握了桑皮纸制作的技艺,均被评为省级“非遗”传承人,还有20多名徒弟也成为县级“非遗”传承人。

目前,刘同烟老师将其产品注册了“紫烟”商标,雇用了6名造纸师傅在作坊劳作,每年为上海、深圳等地的客户进行订单式生产。

“我家几代都是造纸匠,传承着‘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没有纸,就没有书;没有书,就没有未来。虽然工作辛苦,但是苦中有乐……”

让传统的技艺走出去,传承下去,是所有像刘同烟老师一样的文化传承人心底最质朴和纯真的愿望。

传承千年的桑皮纸,如同一部可以触摸的历史书,它见证着文化的沧桑与变迁,深藏着无数手艺人的坚守与担当。

猜你喜欢

手艺人作坊桑树
假鸡蛋作坊开工啦
马桑树儿搭灯台
汾酒老作坊
A new beginning
桑树变身增收“摇钱树”
维吾尔族手艺人
累并快乐的手艺人
奶奶家的桑树
哭泣的桑树
手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