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红线”
2019-12-30孙欣怡
孙欣怡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这首流传千古的《木兰辞》,这个令人深思的故事,在1998年被美国迪士尼改编成电影并向全世界展示。而豫剧中“谁说女子不如男”一句,更是让我无法忘怀花木兰的英勇形象。
其实,我小时候也看过美国改编的这部影片,只是那时还小,基本一笑而过。而后来再度重温,心中有两种情感在打架,一种是美国人以及全世界认识到了中国文化的自豪感,另一种是老祖宗留下的经典就这样被拿去的愧疚和不甘。其实我有些倾向于后者,一个是仅有几百年历史的国家,而另一个是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千年文化,虽传承至今,却无人赏识,也无人将此发扬,这着实让我感到惋惜。我看着国人弃传统文化于不顾,反而排着队去欣赏外国文化,也会怨自己没有力量让老祖宗留下的东西继续传承。这次的改编,竟也让美国抢了先,难道我们不应该扪心自问一下:我们丢掉了什么?又该如何拾起它们?千年传承也终是抵不上时代变迁中的人心变化啊……
就这样,我又一次观看了这部电影,但这次带的不是好奇之心,而是一颗反思之心,究竟美国人仔细改良了哪里?让一个流传千古却淡化于人心的故事重新焕发了生机。影片中加入了三个有趣的卡通人物,他们生动活泼的形象,很有西方的特色。在他们的帮助下使得故事顺利进行,且增添了一丝神话色彩,这些已经给这部影片加了不少分。后半部分单于出场,单单环境就有一种恐怖的气氛,将人的善良和丑恶表现到极致。不管是背景音乐还是色彩对比,这都是那个年代我们的影片所缺少的。当然,改编自然是与传統文化有差异的,又由于是美国人执导,对此也是煞费苦心吧!美国强调个性独立、婚姻自由,这些也全部在影片中得以体现。木兰和上级顶撞,个人私自行动,与李翔谈恋爱……故事如果这样发展,恐怕木兰有三个脑袋都不够砍的。但片中也保留了传统文化中的等级思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尊女卑,从而让传统思想有了非常具体的体现。且在该片浪漫主义的刻画下,我也沦陷了。的确,这才是美国电影的过人之处,也是我们缺少的经验,也不愧影片能在全球上映后收获不错的票房。
再次看过影片,我少了之前的怀疑。仔细想想,这一次中西结合,仿佛是以木兰的故事为“红线”,遥遥不可期,却又丝丝相联系。曾经是我太保守,偏激地认为这部影片让我们蒙羞,可是回头再一想,却也是件好事,文化本就是需要传承、发扬的,与其“死抱着”,不如让大家共同分享,都说“音乐无国界”,其实文化也是无国界的,看看如今传统文化得以发扬,重拾希望,我的嘴角也扬起了淡淡的微笑……
【评点】
文章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对《花木兰》这部影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进行了反思,得出了“文化无国界”的观点。虽然对电影解读得不错,不过作者的思考还是停留在了表层,切入角度好却并未将观点表达完整,如在拍摄技术日趋成熟的今天,中国电影该如何挖掘并传承类似的文化经典,让经典在新时代的环境下释放真正属于中国的魅力。另外,“红线”这一概念表述不清,若能加以完善,文章会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