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课教学实践与体会

2019-12-29陈刘成王震寰沈龙山张顺花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诊断学医学影像实验课

陈刘成,王震寰,沈龙山,张顺花,张 艳

(蚌埠医学院 1.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医学影像学院医学影像诊断教研室;2.临床应用解剖研究所;3.第二附属医院放射科;4.医学影像学院医学影像诊断教研室,安徽 蚌埠 233004)

医学影像诊断学是一门有着很强实践性的应用学科,实验教学是其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完善。通过实验课的教学、引导和训练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进一步加深理论的消化、理解和灵活运用。实验课的实践教学作为医学影像学教学中重要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实践教学,多渠道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课实践中来,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的训练、多学科融合、形式多样化的教学实践,增强实验课学习实效性,融会贯通、开拓视野,实践与理论相互促进,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对接,才能保证实验课教学质量[1-2],从而能够快速适应且满足临床工作需要。笔者就我校影像诊断学实验课教学的运行情况,谈一谈实践教学认识和经验体会。

1 改进教学方法模式,突出实验课的“实践性”

1.1 增加实验课课时,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医学影像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这就要强调用实验教学的方式,以巩固、验证所学理论知识,达到真正理解、掌握以及灵活应用的过程。传统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总是理论课时长于实验课时,这就造成学生没有足够时间来实际操作、“消化验证”理论知识[3],不能将理论很好地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去,导致动手能力薄弱。为此,要优化实验课课时数,增加影像学总学时,上调实验课时比例,调整与理论课总学时比例为1:2,另外还要减少实验课“理论”时间,以往在实验课堂上,教师还要回顾一个学时理论,笔者认为应该缩短“实验理论”时间,缩减到30min之内,让学生用更多其余时间积极主动学习,互动,发问。理论课与实验课时要形成递接关系,不能间隔数天,应当承前启后,以免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陌生。

1.2 以学生为主体,革新实验课教学模式在实验课堂上,教师应避免担当“主角”的角色,不能一言堂,应充当学生的引导者、答疑解惑者,应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多操作、多互动、多思考,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否作为实验课堂上的主体且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可作为衡量实验课教学效果的主要参考因素。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传统教学方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点,很少有主动参与教学的机会,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充及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革新了教学模式,采用了基于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团队教学法(Team-based Learning,TBL)等等[4],在实践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利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点,增强学生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的能力。例如:我们在不提供病史的情况下,让学生观看一张肺部渗出性阴影的X光片,让学生综合考虑有哪些疾病可以表现出此类影像学特征,不足之处由老师补充,学生最常想到是肺部的结核、肺炎,没考虑到的疾病,老师再给予启发、少许间接提示;最后,我们再补充是外伤引起的肺挫伤、心衰引起的肺淤血、肺水肿以及肺癌的间接表现—阻塞性炎症等,然后由老师逐一陈述、分析每种疾病影像的共性与个性。再者,同一种疾病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影像表现,如肺癌,可以表现出片状影、粟粒状、结节、肿块、空洞性改变等。由一幅影像图像联想到多种疾病,由同一种病想到多种影像表现的存在,很好地诠释了“异病同影”和“同病异影”的概念,这样无疑很大程度上扩散了学生思维,加深了学生获得知识的印象,使得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传统填鸭式教学的枯燥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1.3 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运用多学科联动实践教学医学影像诊断学是一门多学科相关的高度综合性学科,涉及人体解剖学、特别是断层(影像)解剖学、病理学、放射学、影像物理学、诊断学及其它相关临床专科课程等。其中断层影像解剖学是医学影像诊断学最重要的的基础学科之一,在实践教学中,要让学生“厚基础”学习,通过“病例教学”、问题引领,将涉及的断层影像解剖学等相关学科与影像诊断学有机结合、灵活运用,既训练了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很好地帮助学生进一步自学、复习、巩固多学科的基础理论,加深了对这些基础知识的理解。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发现学生由于基础知识不牢而把正常组织结构诊断为病变组织或者给出模棱两可的印象,出现诊断偏差。比如我们经常发现学生混淆头颅外伤导致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在断面上对脑内肿瘤性病变定位模糊:病变原位于额叶,而定位于顶叶或额顶叶;对脑内脑外性病变出现认知障碍,病变原位于脑膜,而定位于脑内,这就给临床医生诊治带来不利影响,出现此类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没有熟练掌握断层影像解剖知识,因此,要强调重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

影像诊断学实践是要具备多学科融合知识,而作出综合分析后进行判断的过程。影像诊断不只是单纯的“看图说话”,它的影像表现都与每个阶段的病变组织病理演变相关联,也就是说是每个阶段病理过程的体现。另外影像学诊断实践也与临床其他学科、生物科学发展密切相联,总之,要求影像专业学生“厚基础”学习,要有多学科融合诊断思维方式[5],提高临床诊断符合率。

2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创造与拓展实验平台

现今,因我校距离附属医院路途远,影像诊断学教室未与医院的影像归档和通讯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相连接,实验课堂上,学生就不能及时地动态查看到生动的临床病例,实验教学不能相应地跟进。为此,我们适时费时费力收集了大量的临床病例影像资料,作为示教片,建立了影像学实践教学网络数据库系统,实现了医学影像实验课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实践教学,对一些需要动态展现教学效果的胃肠检查、血管介入治疗等,我们采用引入动态视频的形式来让学生现场观摩其检查过程,以丰富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氛围。另外,由我校医学影像技术学教研室开发的CT和MRI仿真实验操作平台投入实验教学后,弥补了大型医学影像实验设备实践教学的空白,使得学生实验教学犹如身临其境之感,大大提高了实验课实践教学效果[6-7],赢得了学生和省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由于实验课时长的限制,网络数据库教学片储量大,学生往往不可能在有限的实验课堂上进行广泛地阅片。因此,学生要利用业余时间作为实验课堂的延伸,发挥网络便捷优势,拓展学习广度与深度[8-9]。“微课”(Micro Learning)教学就顺应了网络教学扩展的潮流,它是利用覆盖面广泛的微信医学影像公众平台与学生互动交流,定期安排微讲堂教学,把有限实验课堂教学引向课堂之外[10],使学生不拘泥于时空的限制,可以把碎片化的知识点得到系统地总结、积累,学生可以随时发帖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针对性及时给予反馈、解答。教师也可以就当前的学科前沿知识以及常见多发病的影像特征,与学生共同分析、探讨。这样的教学方式灵活、便捷,能够增强学生实践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疾病的理解和认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3 改进实验课教学考核方法,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诊断能力

以往的实验课堂教学考核是教师回顾一学时理论课后,布置一些常规的阅片作业,由学生来完成,然后教师批改后,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表面上看,这种考核方式并没什么不妥之处,实际上,据笔者观察,学生往往把实验课考核做为流于形式的表面作业,学生被动地“接受”作业,部分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作业。少数学生存在课堂上摘抄书本或同学作业的内容来应付,更有甚者,把本节课实验报告拖延到下节课再补交的情况,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要引起教师的关注。这种考核模式,养成了学生为了作业而作业的不良学习习惯,忽视了实验课堂实际解决与分析问题的能力训练,培养不出学生的积极独立思考、综合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

为此,我们严谨地改进了实验课教学考核方法。首先,严肃课堂纪律,要求实验报告必须当堂完成,不得拖延,否则可认定为本次实验不合格,成绩为零分。其次,对于部分学生摘抄等为了应付之现象,实验课主讲教师和答疑教师需加强责任心,实行课堂分组作业,批改注意雷同或“敷衍”语句,若发生以上行为,也可认定为本次实验报告不合格。以上所述的针对学生不好的学习方式而做出的应对措施,重点还是要切实转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从消极被动转为积极主动学习,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的学习方式。实验报告完成情况是检验学生对疾病的认知、理解、掌握程度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最直观、具体、真实的反映,每位学生都应把实验课实践当作为临床实习过程,疑惑之处,鼓励学生勤思考,主动发问。我们在实验课中和学生互动交流时,发现有学生不敢问或觉得自己发问的问题“低级”、“荒谬”而感到自卑,有位同学问我:老师我有问题,不要觉得我问的低级啊,就是有时混淆头颅CT与MRI的图像,认不清两者的区别,诚然,这是个基础问题,说明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这时教师要有亲和力,鼓励并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提问,诚恳耐心、细致地给予回应。让学生敢讲敢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除了完成教师布置的常规作业之外,教师也可以在实验课堂上,采用PBL教学法,不时对重要知识点向学生提问,根据学生回答的要点给予打分,其成绩也可以作为实验课考核的一个方面。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各抒己见,形成一种从课堂到临床实践的思维转变,穷尽知识点囊括的鉴别诊断,突破教科书上的理论束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临床应变能力,提高临床诊断符合率。

4 体会

综上所述,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课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是理论抽象到理论具体的升华,是影像医学生从课堂到医院参与临床诊断中重要的“中间桥梁”。为此,一定要突出实验课实践的重要性,笔者通过提出改进教学方法模式,创造与拓展实验平台、改进实验课教学考核方法等加以扩展论述,目的就是多方面借鉴新的实践教学理念,采用多学科联动、“厚基础”教学,与时俱进,摒弃传统低效能的教学观念,充分利用实验平台实践学习,严肃实验课堂纪律,强化实验课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为我国影像医学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创新性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诊断学医学影像实验课
《中国医学影像杂志》稿约
结合多层特征及空间信息蒸馏的医学影像分割
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合理运用
影像组学在核医学影像中的应用进展
密林深处——“从写生到创作”的水墨实验课
有趣的实验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诊断学》技能操作教学中的探究
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互动式”教学法在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
创新策略在高中生物实验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