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人类纪时代的翻译与生态》述评

2019-12-28龙吉星王忠义

外国语文 2019年3期
关键词:语种译者物种

龙吉星 王忠义

(贵州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0 引言

《生态翻译:人类纪时代的翻译与生态》(Eco-translation:TranslationandEcologyintheAgeoftheAnthrepocene)由爱尔兰学者Michael Cronin撰写,2017年在Routledge出版社出版。Cronin是都柏林城市大学翻译研究院的教授,也是Routledge出版社翻译研究新视野系列丛书的主编。作为当代著名的翻译研究学者,他已出版了许多颇受赞誉的翻译类书籍,如《翻译与全球化》《翻译与身份》《数字时代的翻译》等。在《翻译与全球化》的第五章中,他(2003:166)首次提出“翻译生态学”的概念。本书可谓他前面系列图书的延续与创新,Cronin将其关注点转向了生态批评,并从人类纪的视角来研究翻译。

1 内容概述

全书有177页,共六章,包括导言:息息相关的翻译与生态、关注:严峻的生态环境及译者价值、“食”言、翻译与动物、大转型时期、数字时代和语言世界。

1.1 导言:息息相关的翻译与生态

Cronin指出,世间万物皆有联系,翻译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借用Timothy Morton杜撰的超物质一词,Cronin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人类及其他一切物种都不可能独善其身。翻译作为人类最重要的实践活动之一,自然也逃不掉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未来要解决有关环境的一系列问题,还需要翻译工作人员的帮助。比如,译者可以选择使用低耗能型的翻译工具或软件,减少能源消耗,节约自然资源,从而保护生态环境;通过翻译,译者可以把生态环保的理念传播给更多的人。Cronin还简述了全书各章节的主要内容:第一章主要介绍目前人类所面临的严峻的环境问题;第二章研究翻译与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之间的生态关系;第三章探究翻译在人类与其他物种的关系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第四章讨论在生态环境脆弱不堪的时代,技术与翻译各自所处的地位;第五章分析文学作品,关注游记与生态的关系。

1.2 关注:严峻的生态环境及译者价值

借用化学诺贝尔奖得主Paul Crutzen提出的人类纪(anthropocene)理念, Cronin指出“人类纪时代的气候变化使人们开始思考人类对地球上一切生命体的影响力”(9)。在人类纪时代,人类的特性不只是生物因子,更多地被视为是地质因子。这一转变不但引发了何为人类的思考,同时也引发了何为翻译的思考。他提到一个有关翻译的悖论:一方面,翻译本身与其他学科关联性极强;另一方面,译者又总在强调翻译的独立性,以期获得对自身价值的关注和肯定。如何真正体现译者价值,Cronin提出了三个重要原则:地域、反弹力和关联。“地域”追求“协作翻译”,要求译者关注语言的多样性,尊重不同的语言与文化。“反弹力”关注社会对待翻译的态度,认为某一社会越是抵触翻译,其语言和文化反而越需要翻译。“关联”则强调要符际交流,希望译者重视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随着全球化以及移民热的持续高涨,未来人们对翻译行业的需求会持续上升,译者的作用将更为凸显。这三个重要原则对于译者价值的体现不无裨益。从Venuti撰写的《译者的隐身》一书,Cronin还谈到了翻译的显身问题;他对把翻译简单地看作机械式货物搬运的逻辑表示担忧,认为翻译可视作一种能促进物质的交换或转化、允许物质(信息)在各种语言和文化间循环流动的能量。

1.3 “食”言

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之物。在食物、迁徙以及文化的三角关系中,翻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英国名厨Jamie Oliver提倡不要过分依赖快餐,他已成为食物生态的代言人。食物生态鼓励人们食用新鲜、有机、本土生产的食物,强调食物的自然健康状态,本土食物以及当地的烹饪传统也应传承下去。这是一种保护当地传统的方法,同时有利于防止对地球造成长期的伤害。类比这一问题,Cronin指出:翻译好似菜谱——一步步精心编码的说明书。若按说明进行实践操作,就会得到完美的译本。信息技术化时代,食物以流水线式的方法被生产和加工,信息文本也不断被机器翻译工具自动翻译。机器翻译技术引发了学界对翻译行业的担忧,“翻译作为一种技能的地位在不断提高,作为职业的地位却在不断降低”(56)。针对食物工业化大规模生产与加工危机,本书提出了解决办法,即慢食运动(Slow Food Movement)(一种保护地区传统以及食物安全的方法),让食物在光合作用下自然健康地生长,不打农药、不注射营养剂和催熟剂等。数字化时代,翻译同食物一样,也被工业化式地批量生产。针对翻译面临的这种工业化生产危机,Cronin提出设想:是否可以在翻译界发起慢语运动(Slow Language Movement),他认为“语言同水、土壤、动物、植物,以及食物体系一般,都需要好好管理”(59)。

1.4 翻译与动物

火山爆发以及自然气候变化曾导致地球上物种的大规模灭绝。如今,地球上绝大部分物种的灭绝都源于人类的某些活动。虽然物质世界不断演变,但语言将它们联系起来。作者由此提出了翻译圈(tradosphere)概念,即“地球上所有翻译体系的总和”,包含“信息在生命体以或无生命机体之间的传播”“信息被翻译到另一种语言或语码的方式”等(71)。倘若我们不关注其他物种是如何被翻译到我们的语言中,它们的需求和困境以及周遭自然环境状态的变化将很容易为我们所忽视。长期以来,动物—动物/人类—动物之间的交流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翻译研究几乎没有关注过动物之间的交流。在Cronin看来,人类—动物的翻译研究可分为三个方面:动物地位的平反、接受差异和跨物种代理。动物主体地位的平反意指通过翻译(自由和解放的途径)把语言还给那些被奴役、受压迫的物种。接受差异则指接受动物的“语言”,通过翻译求同存异。跨物种代理关注环境变化对翻译的影响,随着某些物种的大规模灭绝以及新农业革命的到来,动物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如被驯化或圈养等,环境的不确定带来意义的不确定,这也将是该翻译研究的难点。

1.5 大转型时期:数字时代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全球紧密相连不再是乌托邦式的梦想。如此一个多语言的世界,翻译必不可缺。互联网的出现以及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催生了许多信息通信设备,这些电子产品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Eric Williams在一份信息通信设备对环境影响的报告中指出:“大量的废弃通信设备并没有被合理地回收,反而在广大发展中国家被再次加工……在中国、印度以及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类似这样的情况已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96-97)为解决互联网时代各种科技设备所造成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学者Michael Hahn提出了从“高技术翻译到低技术翻译的转换”,并就如何完成这个转换做了三点具体的说明:首先,以“减少能源消耗”“可重复使用”“可回收”等理念指导设计并生产译者需要的翻译工具或软件;其次,重新认识用户与互联网的关系;再次,放弃半机械人(译者机械地坐在电脑前,靠电脑给予各种如打字、拼写检查等的帮助)的身份。

1.6 语言世界

一般而言,越是居住在偏远地区的穷苦人,其语言越少被众人所使用。在旅行中,语言差异是不可避免的问题,而旅游业的兴盛则是置小语种于濒危的主要推手之一。Nettle和Romaine曾说:“在语言的转化与灭亡过程中,大规模的旅行是一个重要的推力。”(122)语言有区别地域的功能,地域反过来同言语的形式紧密相连,某一特定地区所使用的语言也是独一无二。不少学者们开始担心多种语言的消失会带来众多文化的消亡。小语种使用者集中生活在特定的地方,当地的发展模式也比较受限。随着小语种使用人数与其居住范围的缩小以及当地环境的不断恶化,许多小语种濒临灭绝。英语已成为国际通用语言,其影响势不可挡。同时,英语也“吞噬”了不少语种。比如,人们在旅游时多借助英语这一语言媒介达到沟通。在这种情况下,小语种应避免被覆盖或同化,尽量展示出自己的独特之处。对于使用小语种的土著居民而言,适用小语种翻译和交流可以使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多语言世界中赢得一席之地。

2 简评

如以上所述,本书不仅对Cronin前列图书的延续与创新,也是西方关于翻译领域最新动向的研究成果之一,在国际生态翻译研究界具有重大影响。以笔者浅见,该书对翻译研究主要有两方面的贡献。

2.1 从人类纪的视角研究翻译

人类纪也称第四纪,作为新的时代划分,其重点在于提醒人们关注一个事实:人类已经成为影响全球地形和地球进化的地质力量。人类活动对地球带来了很多不可逆的影响,如气候变暖、生物大规模灭绝、入侵物种日益泛滥、塑料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的大量使用以及新元素的创造等。在这一大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生态。从人类纪的视角出发,研究翻译与生态的关系具有时代意义。

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实践活动,在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产生了诸多影响。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以及移民热的高涨,使得翻译需求持续上升。除了传统的人工翻译,层出不穷的各类翻译软件和设备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需求。但这些背后是生产翻译设备所消耗的自然资源和设备废弃后的环境污染。在工业化批量生产时代,一切都被拿来翻译。如同食物的工业化生产对食物本身的品质造成破坏一般,翻译的工业化生产使翻译的质与量不成正比。翻译是一门艺术,快餐式的翻译很难产出优质译文。此外,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娱乐和旅游的兴趣剧增。旅游业的发展对自然和语言生态造成破坏,其迅猛发展在促使通用语普及的同时也加速非通用语的消亡。本书为翻译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呼吁人们关注翻译和生态环境的关系。

2.2 重新定位人们对翻译的认识

人类历史上,翻译活动由来已久,翻译的定义也层出不穷,比如:在我国,《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将翻译阐释为“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中国大百科全书》把翻译界定为“把已说出或已写出的话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活动”。国外许多翻译理论家对翻译下过定义,最为出名的有:Nida(1969/2004: 12)认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Lefevere(1992/ 2004: xii)提出“原文本重写即翻译”;Gentzler(2008: 82) 则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视角指出“翻译记载民族的历史,建构民族的身份认同”。随着对翻译认识的改变,翻译研究也出现了诸多转向,如语言学转向、文化转向和社会-心理学转向等。

翻译的定义通过对翻译的基本属性进行描述和诠释,确定了研究翻译时讨论的翻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目前,生态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将翻译学带进了新的研究范式。胡庚申(2011:6)在生态翻译学的基础理论起步研究之初,就阐述了一条从“翻译”到“自然界”被称之为“关联序链”(the sequence chain)的逻辑链条,强调“翻译活动和自然界之间的关联性和互动性”。在这一研究视角下,翻译被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胡庚申,2008:13),扩大了翻译研究的范畴。翻译与生态相结合是当前翻译研究的新趋势,而生态文明建设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2)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7)再次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最新修订版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生态翻译研究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在人类纪时代,翻译同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翻译既影响我们当前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更关乎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

3 结语

总体而言,本书关注翻译研究的最新领域,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人类纪时代翻译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对于生态学以及翻译学研究者大有裨益。本书视角新颖,是一部具有启迪性的研究著作。

猜你喜欢

语种译者物种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波斯语课》:两个人的小语种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回首2018,这些新物种值得关注
电咖再造新物种
浅谈小语种的学习方法和就业方向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世界上的15个最不可思议的新物种
疯狂的外来入侵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