贮藏期马铃薯干腐病防治药剂筛选及其安全性评价
2019-12-28孙清华任向宇冯志文杜密茹张若芳
孙清华,任向宇,冯志文,杜密茹,张若芳
(内蒙古大学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马铃薯干腐病是重要的土传病害,在全世界马铃薯主产区广泛分布。近年来中国马铃薯干腐病发病呈上升趋势,贮藏期发病严重,窖藏损失率达10%~30%,部分地区高达60%以上[1-4],不仅危害马铃薯种薯特性,还降低马铃薯商品薯的品质,严重影响其加工和食用价值,降低经济效益。目前生产中主要以减少收获时机械损伤,入窖前剔除病伤薯,控制贮藏期温湿度等物理措施来控制马铃薯干腐病的发生,但这些方法减少干腐病窖藏损失的能力有限[5,6]。目前,化学药剂防治仍被认为是防治干腐病的主要措施[7],陈亚兰和张健[8]筛选出贮藏期自然发病条件下43%好力克悬浮剂3 000倍液喷雾效果最好;张廷义和魏周全[9]筛选出马铃薯贮藏期使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处理薯块对马铃薯干腐病防效最好;刁琢[10]则认为25%嘧菌酯悬浮剂500 倍液的防控效果最好;刘佳等[11]认为抑霉唑可溶性液剂可作为防治马铃薯干腐病的有效药剂。然而,随着化学药剂使用时间的延长,不仅许多镰刀菌产生了抗药性,而且因农药残留造成的食品安全与环境污染问题普遍受到关注[12],同时,化学药剂使用不当也存在抑制发芽的情况。因此,筛选新的、使用更安全的化学杀菌剂,对马铃薯产业的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窖藏接种法测定了3 种化学药剂对贮藏期马铃薯的防治效果,并对有效药剂进行浓度优化、发芽率及农药残留检测等,旨在筛选出贮藏期安全有效的干腐病防治药剂,减少窖藏病害损失。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马铃薯品种:‘克新1 号’、‘费乌瑞它’、‘大西洋’原种。
供试菌株:干腐病病原菌接骨木镰刀菌(Fusarium sambuclnum)。
供试药剂:共3 种,其药剂名称、有效成分、有效含量与生产商见表1。
1.2 试验设计
1.2.1 防治干腐病药剂筛选
选择3个马铃薯品种‘克新1号’、‘费乌瑞它’和‘大西洋’,分别用K、F与D表示。每个品种分别设置3个药剂处理,咯菌腈、噻菌灵和戊唑醇,分别用S、T和H表示。每种药剂以无菌水为对照,设置3个药剂施用浓度梯度,分别为推荐浓度的1/2,推荐浓度,推荐浓度2倍。每个品种12个处理,共36个处理,每个处理40个薯块,设置3次重复。按照如下接种试验法筛选出最佳药剂。
(1)在平板上接种接骨木镰刀菌,待培养14 d后用无菌水冲洗培养物表面后制成孢子悬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算孢子浓度并稀释到浓度为105个/mL。
(2)以在马铃薯或其他作物上防治镰刀菌的推荐浓度为基础,设浓度梯度为推荐浓度的1/2,1倍,2倍,稀释出相应浓度的杀菌剂溶液。
(3)用清水把种薯冲洗干净,用1%的次氯酸钠溶液浸泡10 min后,无菌水清洗2次。
(4)用直径为15 mm的打孔器在薯块表皮制造深13 mm的伤口,30 min后喷洒孢子悬液1.33 mL/块。
(5)待24 h后喷洒不同浓度的杀菌剂,自然风干后,将薯块分装在塑料箱中,每箱40个薯块,表面覆盖两层纸巾并用带小孔的塑料薄膜封口,相对湿度为95%条件下贮藏两周后,温度由原来的12 ℃逐步调低至5 ℃。
(6)在处理60 d后测定发病率,于接种处沿与块茎表面垂直的方向纵向切开块茎伤口,测量并记录所形成裸露干腐组织的长度、宽度以及深度。
1.2.2 药剂浓度优化
选择‘费乌瑞它’原种为试验材料,按照1.2.1中筛选出的防治效果最好的药剂,设置6 个浓度梯度,分别为推荐浓度的1/20,1/10,1/5,1/2,1和2倍,空白作对照,按照1.2.1中的接种方法优化出最佳防治浓度。
表1 供试杀菌剂Table 1 Three fungicides used in experiment
1.2.3 贮藏期干腐病药剂安全性评价
选择新收获的无伤无病的‘费乌瑞它’薯块,按照1.2.2中的有效防控浓度处理薯块,阴干后分别置于20和10 ℃条件下贮藏,贮藏3个月开始记录发芽率;并通过第三方(青岛科创质量检测有限公司)检测在10 ℃条件下贮藏1和4个月后的薯块表皮和薯肉农药残留量。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发病率(%)=(每个处理病薯个数/每个处理的薯块总个数)×100
防治效果(%)=(处理的发病率—对照发病率)/对照发病率×100
发芽率(%)=(发芽的薯块/总薯块)×100
参考Schisler 等[13]的方法,结合前期研究的结果[14],在病部组织长度和深度的基础上,增加病部组织宽度(因为干腐病病斑的发展不是规则的圆形),以三者之和记为发病程度。为了消除方差的异质性,发病程度数据通过数据对数lg变换进行标准化处理后,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Duncan's法),然后再将所得平均值进行指数变换重新表示为病部组织长度、宽度和深度之和。
2 结果与分析
2.1 药剂对干腐病的防治效果
2.1.1 杀菌剂对贮藏期‘克新1号’干腐病发病的影响
由表2和图1可知,‘克新1号’块茎喷施不同浓度的3种杀菌剂,在接种60 d后其干腐病的发病率和发病程度均显著低于对照,表明3种杀菌剂对镰刀菌均有显著的抑制效果。同一药剂处理下,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加,干腐病的发病率与发病程度均逐渐降低。相同药剂浓度处理下,均以戊唑醇防治效果最好。其中,以224 mL戊唑醇处理1 t‘克新1号’薯块干腐病的发病率与发病程度最低,但与112 mL/t戊唑醇处理差异不显著。从发病率和发病程度上看,戊唑醇悬浮剂处理贮藏期块茎,对‘克新1号’干腐病防治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平均防效达到86%以上。
表2 杀菌剂对贮藏期‘克新1号’干腐病60 d发病的影响Table 2 Effect of fungicides on disease incidence of dry rot for 'Kexin 1' 60 days after storage
图1 ‘克新1号’贮藏60 d后干腐病发病情况Figure 1 Disease incidence of dry rot for 'Kexin 1' 60 days after storage
2.1.2 杀菌剂对贮藏期‘费乌瑞它’干腐病发病的影响
由表3和图2可知,‘费乌瑞它’块茎喷施不同浓度的杀菌剂戊唑醇,在接种60 d后其干腐病的发病率和发病程度均显著低于对照,以56 mL戊唑醇处理1 t‘费乌瑞它’薯块干腐病的发病率与发病程度最低,显著低于咯菌腈和噻菌灵的3个浓度处理,抑菌效果最好。56 mL 戊唑醇处理1 t‘费乌瑞它’和224 mL/t戊唑醇处理的发病率与发病程度差异不显著。戊唑醇悬浮剂处理贮藏期块茎对‘费乌瑞它’干腐病防治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平均防效达到75%以上。
表3 杀菌剂对贮藏期‘费乌瑞它’干腐病60 d发病情况的影响Table 3 Effect of fungicides on disease incidence of dry rot for'Favorita'60 days after storage
图2 ‘费乌瑞它’贮藏60 d后干腐病发病情况Figure 2 Disease incidence of dry rot for'Favorita'60 days after storage
2.1.3 杀菌剂对贮藏期‘大西洋’干腐病发病的影响
由表4和图3可知,‘大西洋’块茎喷施不同浓度的3种杀菌剂,在接种60 d后其干腐病的发病程度均显著低于对照,表明3种杀菌剂对镰刀菌均有明显抑制效果。以112 mL戊唑醇处理1 t‘大西洋’薯块干腐病的发病率与发病程度最低,抑菌效果最好。戊唑醇悬浮剂3 个浓度间的发病程度差异不显著,对‘大西洋’干腐病防治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平均防效达82%以上。
综上,薯块在贮藏过程中,3种杀菌剂对接骨木镰刀菌均有防治效果,其中以戊唑醇抑菌效果明显,3个马铃薯品种对接骨木镰刀菌的平均防效均在75%以上,咯菌腈次之,噻菌灵相对较差。
2.2 药剂浓度优化
进一步对戊唑醇的施用浓度进行优化(表5和图4),调查了贮藏期‘费乌瑞它’的发病程度,发现224 mL 戊唑醇处理1 t‘费乌瑞它’薯块发病程度最低,仅为对照的0.65%,112 mL/t时次之,发病程度是对照的0.79%,224和112 mL戊唑醇处理1 t‘费乌瑞它’薯块发病程度差异不显著。认为224和112 mL戊唑醇处理1 t块茎可有效抑制贮藏期马铃薯块茎干腐病的发生。
表4 杀菌剂对贮藏期‘大西洋’干腐病60 d发病的影响Table 4 Effect of fungicides on disease incidence of dry rot for 'Atlantic' 60 days after storage
图3 ‘大西洋’贮藏60 d后干腐病发病情况Figure 3 Disease incidence of dry rot for 'Atlantic' 60 days after storage
表5 戊唑醇对‘费乌瑞它’干腐病的防效Table 5 Effects of Tebuconazole on incidence of dry rot for 'Favorita'
图4 贮藏60 d后不同浓度戊唑醇处理干腐病发病程度Figure 4 Effect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Tebuconazole on incidence of dry rot for 'Favorita' 60 days after storage
2.3 药剂处理块茎的抑芽和农药残留
窖藏条件下筛选出对干腐病抑制效果较好的2种浓度224和112 mL/t戊唑醇,进一步进行窖藏抑芽和农药残留检测。
20 ℃下贮藏3个月2个浓度处理的薯块发芽率均达到50%以上,10 ℃下贮藏5个月112 mL/t处理薯块发芽率为74%,224 mL/t处理薯块发芽率为65%。
在10 ℃恒温贮藏柜中贮藏1和4个月,分别检测薯皮和薯肉戊唑醇含量(表6),发现戊唑醇主要残留在薯皮,薯肉相对较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参考GB 2763-2016 中胡萝卜的最大限量0.4 mg/kg,认为防治马铃薯干腐病以块茎施用112 mL/t 戊唑醇,贮藏时间4 个月以上为宜,削皮后食用安全。
表6 戊唑醇在薯皮和薯肉的残留量Table 6 Residue of Tebuconazole on tuber skin and flesh after storage
3 讨 论
马铃薯干腐病的防治研究上,很多单位也开展了药剂筛选研究,赵冬梅等[2]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6种杀菌剂对4种马铃薯干腐病菌的室内毒力,认为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和戊唑醇对4种镰刀菌抑制作用效果较佳。陈亚兰和张健[8]认为在贮藏期自然发病条件下,43%好力克悬浮剂3 000倍液喷雾防治马铃薯干腐病效果最好。本研究在3个品种上采用接种法得出块茎喷施戊唑醇112或224 mL/t对贮藏期马铃薯干腐病防效最好,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越来越重视营养和食用安全,合理的施用农药是可以达到食用安全的。目前已有研究证实通过抽样检测,中国个别地区有报道马铃薯薯块存在农药残留的现象,而且罗晓妙[12]也概述了马铃薯农药残留的标准及种植贮藏中使用农药制剂的概况,分析了马铃薯作为主粮的农残安全性等。本试验结果认为窖藏喷施112 mL/t 戊唑醇能够有效控制贮藏期马铃薯干腐病的发生,贮藏4 个月后薯块的残留量符合国家标准,食用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