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学课程体系的问题和合理构建
2019-12-28王勤国
王勤国
(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朔州 036000)
数学作为重要的学科之一,从小学一直学到大学,数学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最难的学科之一。“思维的体操,智慧的花火”足以表明数学的难度和重要性。现如今,数学也逐步地从学科转变为实际应用中,尤其是和计算机相结合,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数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学者乃至学生去研究它,致力于研究它,并为此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强调以素质教育、学生的发展为主,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该文主要分析课程实施环节中,数学学科教师的教学观以及数学教学观,旨在帮助数学教师对教学观和数学教学观有更明晰的认识,进一步选择、改变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观。
1 新课程改革下教学观和数学教师的教学观
1.1 教学观内涵及其要求
教学观通俗的来讲即教师的教育观念,是一种看法、观点,是教师对教学本质和教学过程的基本看法,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责任、教师的角色以及科学履行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认识。教师的教学观体现着教师“教什么”和 “怎么教”,是教与学的统一。教师的教学观对于教学过程的决策和实际表现起着直接影响。同样,教师的教学观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什么”和“怎么学”等问题。因此,教师的教学观对教学活动至关重要,教师应该明确自身的教学观,树立正确的现代教学观。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观郑家注重学生的发展,重视素质教育,教师的教学的引导者、启发者和促进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就是教育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被动地接受学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很少。新课程改革之后,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和启发者,培养学生发现学习的能力。
第二,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这句话换一个通俗的讲法,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会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尤其是数学学科,一些公式的推算、定理的理解,不是教师教给学生,学生死记硬背就能解题的,主要是学生要理解,这就需要学生自身“会学习”。
第三,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应试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即学习结果,事实证明,这种教学观点不可取。因此,新课程改革转变为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数学课程来说,并不是直接呈现学生一个结果、概念、公式等,而是让学生充分理解解题过程,在过程中掌握知识。
第四,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新课程改革要求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和情感体验,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思想品德的形成,旨在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能力的培养。
1.2 数学教师的教学观
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何种数学观,或者何种教学观,最重要的是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换言之,就是要用科学的数学观来指导讲课。而且教师自身的教学修养也是极为重要的,教师的专业学科知识,即数学专业的知识储备,教师的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等。以数学教师为例,针对一个数学问题,通过不同教师的讲解,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属不同的,达到的教学效果也是差异很大。即同一个教师讲述同一个问题,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精神状态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会不一样。因此,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不同的调整。
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在设计教学、教学进度等安排上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来进行安排和调整,即教法有学生决定。例如,数学教师在讲解一个数学问题时,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尽可能讲解思维过程,分析这道题的思路以及从中涉及的数学原理和方法论,讲解的语言也应该是浅显易懂,深入浅出。在这个过程中尽量启发学生自己思考,而非一味地灌输讲解,这是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应该体现的核心的思想,不管具体的方法如何,具体的教法如何,以学生为主,启发式学习,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掌握是最重要的。
2 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观
数学作为重要的学科之一,数学教学的目标不仅是使学生掌握千百年来数学的成果,会解题,能应付考试。而是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初步建立学生的思维框架。数学教师重新认识原有的教学观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新课程改革下新的教学观,确立对数学、数学习习、对数学目标等新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学会用数学观点去看待问题,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才能更加适应现代信息化、数字化迅速发展的社会。
第一,课堂教学主体的转变。传统数学课堂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加上数学是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这就导致大多数学生认为数学课很无趣,上数学课也是提不起兴趣、昏昏欲睡。大多数教师也是急于给学生讲解大量的知识,给学生一个结构严密的数学体系,大量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这其实是已经忘记了谁才是课堂的主体。这种思想观念需要改变,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主体,数学教师应该建立学生为主的教学观。数学课堂需要更多学生的参与,课堂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数学体系,让学生主动探索、思考问题,形成师生间的合作关系,提高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第二,数学教师应具备因材施教的教学观。教学大纲和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的依据,是教师备课通用材料。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因材施教。 数学教学的对象是处于接受能力最佳状态且求知欲旺盛的青少年,他们的思维还处于比较活跃,没有定势的阶段。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和兴趣灵活的设计教学,活跃学生的思维,满足学生的参与感,才能是学生真正的喜欢数学。
第三,讲练结合的教学观。传统数学课多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的课堂练习时间很少,或者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简单练习题,加之由于课堂时间关系,很多学生可能还在思考,教师就已经给出答案了,这显然不利于知识的掌握。传统以讲为主的课堂模式的弊端早有定论,新课程就是要避免和克服这种教学模式。数学学习是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点,最普遍的实践就是练习,但是在练习的量和度上教师应该把握好分寸,练习的内容也应该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使学生通过练习能够精准地把握知识,还能举一反三,最后再通过归纳总结,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第四,突出数学高于现实的教学观。数学往往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其实质又高于现实,来源于经验由胜过经验,源自直觉又高于直觉,是现实与观念、经验与理性、直觉与逻辑的统一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数学概念的原型,然而这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数学。因此,数学教师在教授数学时,首先应从现实生活实际中具备的数学概念原型出发,将具体的数学概念引入学生的认知思维中,这样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知识。值得注意的是,生活中常见的数学概念原型往往与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有着较大的差异。如车辆行驶在笔直的公路上是平移的生活原型,来源于人们生活中的经验认知,但这个平移并非数学中的平移。又如,关于数学概率的生活原型,人们通常从收集到的信息认为“明天会下雨”这样的随机现象,严格意义上讲也不属于数学中的随机概率。这是由于数学所定义的随机现象需要同时满足相同条件下、反复多次实验从而联系在一起所产生的概率事件,然而生活中的随机现象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数学教师在教数学结合实际时,应明确数学虽来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原型与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原型间的联系与区别充分明确,应充分认识数学“高于现实”的一面,避免把数学概念与生活概念、把数学问题与生活问题混为一谈。这也是数学全面性、严谨性的充分体现。
第五,注重考试,更注重教学过程的数学教学观。每个学科在进行到一定阶段时都会进行考试,以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查漏补缺。考试也可以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获得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信心。但是,传统的教学观念使考试偏重人才的选拔,而非培养,注重的是解题技巧的应用,而非学生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的培养。就数学课程而言,我们需要培养的是以数学作为工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不是数学家。新课程改革注重考试,但不仅只注重考试结果,更重要的能力的培养和过程的体验。
3 结语
作为一个合格的数学教师,其不仅应具备正面积极的教学观,而且更应具有科学正确的数学教学观,从而进一步端正数学教学的目的,不断完善数学教学的方法,以促进我国教师专业的全面发展。近年来,新课程教学和素质教育的理念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和数学教学观对整个数学教学的影响是深刻的,教师应该具备科学的教学观来指导实际教学。同时,教学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反思、调整、更新和总结,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真正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