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视域下的余光中戏剧翻译研究
——以《温夫人的扇子》为例
2019-12-28陈静
陈静
(1.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2.福州大学跨文化话语研究中心,福建福州 350108)
余光中,台湾著名学者,在他自称为“四度空间”的诗歌、散文、评论与翻译四个领域均取得不俗的成就,享有很高的声誉。然而,人们关注更多的是他在文学创作及文学评论方面的成绩,而对他翻译成果的研究却相对较少。余光中译著颇丰,他的翻译作品涉及小说、诗歌、戏剧等各种体裁,他的戏剧翻译主要集中于“王尔德四大喜剧”:《不可儿戏》(1983 年)、《温夫人的扇子》(1992 年)、《理想丈夫》(1995 年)、《不要紧的女人》(2008年)。其中《温夫人的扇子》作为王尔德的成名之作,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人物对白引人思考,妙语警句层出不穷,因此该文拟以《温夫人的扇子》为例,从语用角度对余光中的戏剧翻译进行剖析研究。
1 理论基础
语用学研究语言的运用,研究语言如何在具体的语境中发挥作用。“语用学(Pragmatics),即语言实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新领域,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1]而翻译本身也是一种动态的言语交际过程,语言表达的各种方式、手段要依赖言语环境。语用涉及受众对话语的理解与接受,翻译则是译者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话语进行重构与输出。话语的理解与表达成为二者共同的研究对象。因此,语用学的发展能够为翻译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戏剧是对生活的再现。戏剧借助戏剧文本、演员表演及舞台布置、灯光效果等构筑基于生活的虚拟情境。一般情况下,戏剧文本借助角色对话顺利传递信息,戏剧演出依赖角色对话产生具体语境。无论剧本或演出均通过对话对受众产生预期影响,并最终实现作者的意图。戏剧的预期功能与语用学的研究思想密切相关,相互呼应。因此可以通过语用学这一视角,分析戏剧翻译,为戏剧翻译研究提供新的佐证。运用语用分析对戏剧的翻译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余光中认为自己做译者一向遵守一个原则:要译原意,不要译原文[2]。所谓“要译原意”,是指要真正做到信息的有效传递,取得最佳的语用效果,而“不要译原文”则是指不要拘泥于语言的表层形式,否则可能陷入死译硬译的困境而无法体现真正的语用功能。余光中翻译戏剧的原则是“读者顺眼、观众入耳、演员上口”。对于戏剧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而言,此处的“顺眼、入耳、上口”指的正是译者将对戏剧的翻译置于戏剧场景的具体语境中,以受众,即读者、观众、演员为中心,考虑他们对人物话语及角色表演形式的接受心理,从而取得的最佳语用效果。由上可知,余光中的翻译观,尤其是他的戏剧翻译观与语用思想可谓不谋而合,余光中的翻译观与语用学理论之间具有共通性。
2 实例分析
戏剧与受众之间,通过人物对白、人物动作、舞台设计等构建情景。无论是戏剧文本对读者来说,还是戏剧演出对演员、观众而言,都是一种情景艺术,营造出特殊的“语境”。“语境(context)是语言运作过程中与之有关的语言或非语言部分,是产生语言的环境。”[3]语境具体可以分为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上下文语境即指口语的前言后语或书面语的上下文。情景语境指话语产生时的具体情景,不仅包括时间、地点、话题、场合,还包括交际参与者,即说话人与听话人的身份、教育程度、职业、思想、心态等。文化语境特指包含历史文化背景、价值观及社会习俗规范的传统文化语境。
2.1 上下文语境
上下文可以构建特定的语境,帮助译者准确选择恰当的语义,避免歧义的产生,从而使受众在交际过程中顺利接收信息,达到语用的目的。
例1.Lady Windermere is at table R,arranging roses in a blue bowl.[4]
此句选自第一幕戏开场时的舞台设置。沈性仁译:温特米尔勋爵夫人立在桌前(右)。两手在那里摆弄一个蓝瓷碗里的玫瑰花。潘家洵译:右复有案一。温夫人在案上一蓝色盆中理玫瑰花[5]。bowl的常用义的确指的是“碗”,然而此处沈性仁将bowl译为“瓷碗”显然未将上下文语境纳入考量。对于观众与演员,舞台的布置一目了然,然而对戏剧文本的读者受众而言,读到此处,脑海中出现的日常三餐器皿瓷碗与玫瑰花显得格外违和,毕竟如此“将就”的搭配并不应该出现在勋爵夫人家中。潘家洵则干脆将之译为“盆”,花盆倒是符合日常的情景设置,但在文中却难免有“失真”之嫌。余光中则将此句译为:温德米尔夫人站在台右的餐桌旁,把玫瑰插进蓝色的花钵[6]。阅读至此,恍然大悟:钵,指的正是碗状的浅口容器,再联系上下文语境,用来插玫瑰花不正是这样的“花钵”吗?唯此一字,足见译者对语用效果的讲究,足见译者的翻译功力。
例 2.DUECHESS OF BERWICK:And he’s only left Oxford a few months—I really don’t know what they teach them there.
余译:柏夫人:离开牛津才几个月呢——真不懂学校是怎么教的。
文中柏维克公爵夫人性格直爽,又凭着她的身份地位,说话口无遮拦,快人快语。舞会上,当她一边提醒温夫人,她的丈夫温德米尔先生与传闻中声名狼藉,以至于被上流社会交际圈拒之门外的欧琳太太有染时,一边也开始埋怨起自己的儿子,说他“下流得离谱”,说他“回家晚”,还抱怨“真不懂学校是怎么教的”。[6]原句中出现了两个第三人称“they”和“them”,如果仅照字面意思处理,不考虑上下文的语境因素,直接译成“我真不知他们是怎么教他们的”,拖沓累赘之余,未免表意不清,容易造成受众理解上的障碍。因此必须联系上下文,由上文的Oxford一词推测,很可能其公子在牛津大学上学刚回来不久,此处的“they”指的是学校,“them”指的是学生。余光中对此句进行明晰化处理,避免歧义,甚至直接省略原文中的人称“I”,“them”,在兼顾人物性格与戏剧表演时限性的同时,更贴近口语表达,使“演员上口”,而“演员上口”了,“观众”自然也就“入耳”了。
2.2 情景语境
余光中说他“希望自己的译本是活生生的舞台剧,不是死板板的书斋剧”,言下之意,他希望自己的译本不仅可读,更应可演可看。因此他不仅关注人物对白,甚至连角色的动作指令也要斟酌再三,以期拿出最贴合当下情景语境的译文,帮助演员加深对原文的理解,使他们能够通过运用肢体动作,面部表情进行充分表达,从而给观众带来更贴近原作的体验与感受。而通过具体的语境来准确地理解并恰当地表达言语信息,这不正是语用学所要取得的预期功能吗?
①HOPPER:How do you do,Lady Windermere?How do you do,duchess?(bows to LADY AGATHA)
余译:霍波:您好吗,温夫人?您好吗,公爵夫人?(对阿加莎小姐鞠躬)
②HOPPER:May I have the pleasure? (LADY AGATHA bows)[4]
余译:霍波:可以赏脸吗?(阿加莎点头)
③LADY WINDERMERE bows coldly,and goes out with LORD DARLINGTON
余译:温德米尔夫人冷然点头,偕达林顿勋爵离去。
上文句①中,霍波先生作为上流社会的名流绅士,在舞会上见到待字闺中的公爵千金,阿加莎小姐,以“鞠躬”施礼,致以问候,一派彬彬有礼的绅士风范跃然纸上,十分符合当时的人物身份,切合当时的场景设置。
相反,句②中阿加莎小姐不仅是位贵族名媛,名门淑女,更是一名未婚女子。因此,当霍波先生想要请她跳舞,首先必须征得她的母亲,公爵夫人的同意。但即使公爵夫人心下答应了他的请求,出于对女儿名声的小心呵护,依然以询问女儿是否“还剩一支舞”的方式含蓄委婉地表示同意。在如此情景语境中,译者仔细体味剧中人物的身份与心态,从善如流,将霍波先生邀舞时阿加莎小姐的回礼“bow”改译为“点头”,倍显阿加莎小姐作为女儿家的矜持与娇贵。
句③描述的是欧琳太太向舞会的女主人温夫人打招呼时,温夫人的回应场景。欧琳太太因声名败坏,遭到上流社会的排斥,始终无法获得社交圈的“入场券”。但实际上她是女主人温夫人的亲生母亲,在女儿出生不久后就抛下孩子离家而去。深爱妻子的温德米尔先生,担心妻子知道真相后受到伤害,苦守着这个秘密,甚至不得不请求妻子邀请欧琳太太参加舞会,却遭到了妻子的拒绝。两人因此发生争执,温德米尔先生在无奈之下,虽然亲自写了请帖,心里却有苦难言。而温夫人眼睁睁地看着丈夫在遭到自己的拒绝后,仍然坚持邀请欧琳太太,再想起社交圈内关于此二人亲密关系的传闻,难免心伤不已。她认定了丈夫出轨的事实,认定了夫妻情意不再,由此对欧琳太太带给自己的侮辱愤愤不平,对欧琳太太本人自然十分厌恶。因此当她面对欧琳太太的热情问候和曲意奉承时,心头涌起的只有且只能是深深的憎恨,但碍于社交礼节,她又不得不作出回应。由此,译者考虑到这一情景的前因后果,人物心情的波澜起伏,将“bows coldly”顺势译为“冷然点头”是再自然妥帖不过了。
2.3 文化语境
汉英两种语言的不同折射出语言背后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必要考虑因双方的文化差异,如传统习俗、价值观、社会背景等造成的特殊的文化语境,从而避免语用失误,实现语用功能。如:
Of course,we should be very sorry to lose her,but I think that a mother who doesn’t part with a daughter every season has no real affection.
余译:当然了,阿加莎走了,我们会很难过,可是我认为做母亲的,要不是每一个社交季节都送走一个女儿的话,就谈不上真正的母爱了。
此句出自公爵夫人舞会前拜访温夫人,与温夫人告别时的闲聊。公爵夫人希望自己能在每个“季节”成功地嫁出去一个女儿。然而季节与女儿出嫁有何关联呢?原来,此句中的“season”应指“社交季节”。社交季节是伦敦上流社会的达官贵人相互走动,联系感情,开展社交活动的重要时机。温夫人家的舞会不仅只是舞会,它也是伦敦社交季节十分常见的形式之一。舞会作为上流阶层重要的社交活动场所,也是名媛淑女认识青年才俊,乃至最后决定终身大事的场所。对上流社会的未婚青年而言,一场舞会几乎就是一场特殊的“相亲”。如果译者不了解这一英国当时的文化背景,未能从文化语境角度加以考虑,仅按字面意思理解,则受众将无法获得有效的对话信息,语用效果更是无从谈起。与此同时,译者还需兼顾舞台表演的时限性。因为舞台表演的时间极其有限,所以译者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快让观众“听懂”且“入耳”,理解并接受。因此,此处译者所做出的明晰化处理可谓是最佳方案,唯有如此,舞台上才能真正实现“观众入耳、演员上口”的语用功能。
3 结语
余光中的戏剧翻译观反映了语用思想,他的“读者顺眼、观众入耳、演员上口”戏剧翻译原则即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运用语用理论,考虑具体语境所能达到的最佳语用效果。该文以《温夫人的扇子》为例,撷取具体实例,从语用学的语境论角度对余光中的戏剧翻译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余光中研究及戏剧翻译研究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