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自清散文赏析
——《荷塘月色》文本细读

2019-12-28张千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荷塘月色写景朱自清

张千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朱自清生活的时代政治混乱、经济凋敝。20世纪初,段祺瑞执政,不仅不积极反帝,而且私下与卖国者勾结。而当时的北大在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和胡适等人的领导下,关心时事,新的人文环境与思潮出现。青年学生在这样的战斗堡垒中汲取知识,积极创作,表达对光明对自由的渴望。

朱自清处于时代变迁之中,而在这变迁之路上,他也是那彷徨前行的一员。《语文(必修二)教师教学用书》中指出该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他从斗争的“十字街头”消失,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了。他说“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革命)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哪里走》)。我们在《朱自清小传》中也可看出,见识了那“残暴的杀戮,肮脏的政治”之后,朱自清对自己有了一个更清醒的认识:国学是我的职业,文学是我的娱乐。

作为一篇写景散文,应该着重通过感悟分析写景部分以及情感变化来理解文本。在这其中,要注意作者对于语言的加工,尤其是艺术手法的使用,体味其使用效果可以增强对于文章的感悟力。

写景部分可谓是本文的明线,交代了作者出门——赏景——回屋的过程。在这之中,文本的第2、第4、第5、第6段是写景段落。细看下去,第2段属于前往荷塘路上所见景象——引作者入境所用,作者巧妙之处在于启发我们于日日所见之中发现那能寄托情思、照亮心境的景物,所以作者没有把这当作重点来写;第6段亦属于对荷塘周边的一个表述,这两段都属于陪衬描述,是为了让文章显得浑然一体。所以,写景的重点就落到了4、5两段上。

首先看第4段,作者在写“荷塘”中的“荷”,连用几个比喻句,“像亭亭的舞女”“如一粒粒明珠”“如碧天里的星星”“如刚出浴的美人”,将荷叶与荷花那种婀娜姿态尽露。当然这里可能会有一个疑问,自古荷花喻君子,为何朱自清用了大量描述女性的形容词呢?搜集资料可知,朱自清其人本身从小失去母亲,因此有一种对母性的依赖感;还有人说由于婚姻生活并不是由自己做主,也就是说他对现有妻子并不能说是因爱而生活在一起,只是作为维系宗族的任务而住在一起。所以说,表现在文学上即是大量使用描述女性的词语。对于荷香的描写,朱自清使用通感手法扩大了想象空间,丰富了表情达意的效果。“清香”似“渺茫的歌声”,本来视觉与嗅觉已经满足,现加入听觉,这就使得整个荷塘丰富起来了。凡是名作总能将写景照顾的周到,此后对于“荷波”的描写,动静结合更显荷花生气。

第5段,作者开始写月色,“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是实写;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是虚写。虚实结合,画面感便出来了。之后作者落笔于月影中,明暗结合,光影交错,使得描述全面了。作者内心此时寄托于此,当然能以极其细致的笔触描述所见所感。

结合2、4、5、6段我们会觉得,受传统文化熏陶的朱自清骨子里就在追求一种“写意”的状态,当然这在现在的绘画中多见。描写中有浓墨重彩(对于荷的具体比喻等),亦有朦胧虚幻(对于月光描述,对于树色的描述)。这种诗意的写照也只有在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熏陶的作家作品中品味到了。

一篇名作不可能什么缘由没有就进行创作,当我们细细挖掘背景、体会作者心情时,我们是能找到线索的。而只有弄明白原因,我们才可以顺藤摸瓜,明白他为什么写,会怎么写才能表情达意。借鉴孙绍振老师的《直谏中学语文教学》中对于《荷塘月色》的分析。发现了理清文意的关键点——第6段的“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一句表面上看似矛盾的话,隐藏深意。明明是有“热闹的”,为什么听不到呢?结合开篇,从文中我们找答案,会发现开篇就说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心绪不宁。

到这为止,我们仍可以说有矛盾,为什么嘈杂的“荷塘月色”解决了“颇不宁静”的问题啊?进一步深入我们会从第3段中找到答案:“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到这里,我们恍然大悟:原来是有两个“我”——一个平常的,一个现在的;有两个世界——平常的荷塘,现在的荷塘。那我们当然要问明白这四个方面的内涵,就解释“我”而言,书中已有直接解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当然,如果仍有疑问,就必定是在“自由”上了。本人觉得此处的自由包含政治上的抉择自由,这是深层原因;直观原因是家庭伦理上的自由(放松一下自身背的家庭包袱,获得暂时的轻松)。有人不禁此处要有疑问,那你这么说不是把朱自清的散文说的降低层次了嘛!但从事实背景来看,一是朱自清追求 “刹那主义”,二是1927年7月毕竟离政变较远,如果想写的话,在3个月前就动笔了。查阅资料可知,朱自清与其父亲关系在此时比较紧张,而朱自清也尚未找到合适的时机与父亲缓和关系。

接着要说那么现在的“荷塘月色”有两个呢。首先,结合朱自清本人时代背景以及个人追求来看,他本人倾向于“小资情调”的生活,更倾向于投身于“国学”。而有此追求的他便敏感地抓住了此时,淡淡的月色下映照的荷塘与淡淡的忧伤下映照的追求国学的心走到一起啦,那怎能不有遇知己之感呢!所以朱自清在描述完现实的荷塘后,转到文学中的“荷塘”中来。当然了,现实的荷塘就好比诗歌中的比兴部分,是沟通作者心境与现实的桥梁。而“禅声”“蛙声”当然不属于现在这个世界,他们只属于平时的荷塘。

通过文本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那环状结构:出门—荷塘—荷诗—回屋。我们可以逐步分析出朱自清在不同阶段的情感变化,借用文章一个词语的提示就是:不静—求静—得静。此外,通过对于行文缘由的追溯,可以说朱自清在文章中塑造了三个世界:现实世界—荷塘世界—国学世界。在整个脉络中,作者将情思寄托在了“国学世界”中,通过这以及朱自清以后的生活来看,他一直在践行对于文学的追求,对于民族气节的追求。

对于最后一段中作者所说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对于惦记江南的什么了,到目前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惦记江南的政治形势,国民党疯狂抓捕爱国人士,朱自清担心好友;一种说法是惦记江南家人了,一直想缓和关系却不能;还有解释说惦记江南生活,自己出生在南方,长时间居住在北方,难免会留恋年轻时的南方。至今仍纠结在这几种解释中,无法确切的说明。

文本细读需要慢功夫,在学习过程中要有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尊重作者的态度,不能信口雌黄,随便说说。它需要随着阅读量的增加以及思维的深入而更接近作者所想的“客观”,所以说,像胡适先生说的那样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力求更好!

猜你喜欢

荷塘月色写景朱自清
作品:荷塘月色
清芬正气朱自清
荷塘月色
回忆,也是写景的利器
荷塘月色
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写景的妙招
小学生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荷塘月色
朱自清的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