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健吾早期的文学活动

2019-12-28李子淇王晶瑶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李健吾旬刊新文学

李子淇,王晶瑶

(北京师范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 100875)

李健吾是现代文学史上大师级人物,尤以戏剧、小说和文艺评论著称。他在北师大附中读书期间,便与蹇先艾、朱大柟等同学一道创办文学刊物,组织文学社团,创作了一批剧本、小说、诗歌和散文等文学作品。从目前学术研究现状来看,对李健吾在师大附中读书期间的文学活动的研究尚薄弱,作品也大都被评论家一笔带过。该文着重就李健吾早年从事文学活动的情况做一概略的介绍。

1 组织文学社团

李健吾,1906年8月生于山西省运城市。1921年,他以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师大附中。在“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影响下,李健吾对新文学和外国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显露出极高的文艺才华。1922年12月,李健吾与蹇先艾、朱大枬等八位同学发起成立了“曦社”,成员很快发展到二十多人。李健吾负责社里的庶务工作,他积极组织社团、创办刊物、写作投稿及举行演讲等活动。

曦社的社务之一是邀请各界到附中演讲。1923年邀请到徐志摩演讲两次,题目分别为《诗人与诗》《海滩上种花》。邀请王统照演讲一次,题目是《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1924年1月17日,校友会邀请鲁迅演讲,题目是《未有天才之前》,由学生会主席李健吾担任演讲主持人,并在会后向鲁迅请教文学问题,获益匪浅,这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李健吾曾说过:“讲到写散文,对我影响最大的是鲁迅先生。”[1]

“曦社”成立后,创办了不定期刊物《爝火》,共出版了两期。1923年2月10日出版创刊号,16开本,共70页。内容除发刊词、曦社宣言、社务报告、简章之外,刊载诗歌13首、小说3篇、评论1篇,剧本1篇,童话1篇以及流传北京、山东等地的4支童谣。作者有李健吾、蹇先艾、朱大枬等9人。李健吾撰写了发刊词,以仲刚署名发表了童话《萤火虫》和剧本《出门之前》。同年7月1日,又出版了第2期,梁启超题写刊名,共128页,刊载诗歌27首、小说6篇、评论1篇,剧本2篇,童话2篇、散文1篇、2篇翻译小说以及编辑杂谈、社员消息等。作者有20余人,多为曦社成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爝火》第2期刊登《新民意报》副刊《文学周刊》主编、绿波社社长赵景深的小说《车站之原》、新诗《缺陷》《题焦菊隐〈蝶心〉诗集》《西沽桃林》《船上》,彼时赵景深已加入曦社,李健吾和蹇先艾等也加入了绿波社。《爝火》第2期刊载了李健吾的剧本《私生子》、小说《母亲的心》、散文《文—信—在石景山》和《编辑余谈》。

由于曦社成员自费出版《爝火》,第2期刊出后便难以维持下去。《爝火》停刊后,李健吾找到父亲的旧友景定成,在他主编的《国风日报》副刊创办《爝火旬刊》,随《国风日报》隔十天出一期,在《爝火旬刊》上他发表了署名为“刚”的散文《我们如此说》。

曦社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北京影响较大的新文学团体,在当时还显得“寂寞荒凉”的北京文坛,播下了一颗火种,预示着一个“青年的文学团体和小型的文艺期刊蓬勃滋长的时代”的到来。曦社的文学活动,不仅活跃了北京的文学创作,也引起国内新文坛的关注;《晨报》《小说月报》等报刊时有关于该社活动的报道与介绍。矛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中提到“从一九二二年起到一九二五年,先后成立新文学团体及刊物不下一百余——在北京有曦社,发行了不定期刊《爝火》……”[2]

李健吾在主持曦社庶务工作的同时,积极地给《爝火》写稿,同时他还是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刊》,王统照主编的《文学旬刊》等刊物的主要撰稿人之一,李健吾以自己的创作实绩在北京新文坛崭露头角。

2 戏剧演出与创作

李健吾作为著名的戏剧家,他自幼喜爱看戏、演戏。1920年,他还是北师大附小的学生,就常扮演女主角,登台演戏。他与陈大悲、蒲伯英、熊佛西戏剧前辈接触得很早,在这些师友的指导下,成为当时北京学生戏剧运动中的一名积极分子。1921年春季,受在燕京大学读书的熊佛西的邀请,出演话剧《这是谁之罪》。1921年11月,陈大悲、李健吾、封至模等11人发起成立北京实验剧社,《宣言》称:“现代的戏剧是由剧本的文学与舞台的演作双方缔结而成的”,北京实验剧社“注重实验工夫”,研究戏剧理论和戏剧艺术[3]。李健吾经常参加实验剧社的话剧演出了,在陈大悲的独幕剧《幽兰女士》、五幕剧《英雄与美人》和侯耀的独幕剧《可怜闺里月》中,他都扮演女主角。李健吾的话剧演出,观众反映良好,当时《晨报》常刊载北京大学学生郭增恺等写的剧评,评价颇高。

李健吾的主要成就在话剧创作领域,中学期间便完成了五个独幕剧:《出门之前》《私生子》《进京》(《爝火》第 1、第 2 期)、《工人》(《晨报副刊·文学旬刊》1924年第38期)、《现在的朝鲜西邻》(《国风日报·学汇》1924年第418期)。这五个剧本描写的人物、反映的题材虽然不同,但都属悲剧,描写的大多是北伐战争、日军侵华、政局混乱的社会现实以及农民、工人等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真实的反映底层平民的生活现状,表现出对下层人民生活的关注。例如,《工人》描写一群被压迫、受奴役的铁路工人,剧中钱工长的妻子因无法在乡村维持生计,卖掉老屋,带着瘸腿的儿子投奔他,结果儿子被乱枪打死,妻子也被抢走,令人同情。

李健吾早期剧作的内容既是他感同身受苦难生活的真实体现,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李健吾的父亲李歧山是辛亥革命元老,曾两度入狱。到师大附小上学前,李健吾曾被送往天津附近的良王庄车站藏匿,《工人》便是在此观察铁路工人生活的基础上创作而成。1919年父亲被军阀暗杀,13岁的李健吾和母亲、姐姐一家三口全靠冯玉祥等父执辈捐的两千元大洋月息生活。家庭变故和创伤性的童年生活经历使得李健吾作品具有同情下层人民的情感倾向。于是,李健吾一开始创作就立足下层民众生活,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家庭的变故及蕴蓄已久的情感倾向全部烙印在上面。独特的才情和早期的戏剧艺术积淀,造就了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创性”[4]。埃德加·斯诺在《活着的中国》一书里,把李健吾和曹禺并提为1929年以来中国重要的剧作家。

3 小说与诗歌创作

李健吾是“众体皆备”的文学家,其小说、诗歌、散文创作领域的作品,均有不容忽视的独特价值。

李健吾的小说创作主要在1920年代中后期,主要发表在 《晨报副刊·文学旬刊》作品有:《曾祖母和狼》(1924年第23期)、《一位妇人的爱情》(1924年第29期)、《柳木匣中》(1924 年第 46 期)、《哨探兵》(1924 年第 47期)、《饶恕》(1924年第 53期)、《终条山的传说》(1924年第 56 期)、《多事的兄弟》(1925 年第 68 期)、《闲人》(1925 年第 70 期)。

受“五四”新文学的影响,李健吾的小说也主要以追求个性解放的启蒙思想为主题。主要包括个方面:一是描写社会现实,关注下层人民的生活,追求人身自由。李健吾作品中的人物多是普通男女,如《终条山的传说》中的村民、《哨探兵》中两个普通哨探兵等。文章中对弱者遭遇的同情及其所具有的反抗精神的充分肯定,体现出作者深沉的人道主义情怀。二是反对封建旧家庭、旧礼教,追求个性、人性的全面解放。这类是其小说艺术价值的集中体现,如书信体小说《一位妇人的爱情》。

李健吾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为新小说创作提供了新题材、新范围、新思想。崭露头角的李健吾也引起了当时文坛权威之一周作人的注意,并将他和已经名气斐然的徐志摩并论。时隔10年后的1935年,鲁迅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不但选入了李健吾的《终条山的传说》,且在《导言》中对这篇作品的特色予以肯定的评述:“……《终条山的传说》是绚烂了。”

此外,李健吾还尝试过新诗创作,笔者搜集到三首:《献给可爱的妈妈们》(1923年 《文学旬刊》第103期)、《生涯》(1923 年 《学汇》 第 194 期)、《邻花》(1925年《妇女健康》第76期)。李健吾以诗歌创作为实践,在诗中描写苦难现实,表现爱情、亲情、家国情,拓宽了诗歌题材领域。

综上所述,中学时期的李健吾已把对戏剧的兴趣与文学的爱好融合在一起;不过,在这一时期,他对戏剧还主要是一种喜好与尝试,而在文学创作上,他则尽了更大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五四新文学的开拓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在诗歌、小说和散文等多方面的练笔以及对创作理论的探讨中,提高了文学素养,积累了创作经验,从而为以后的戏剧艺术才能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李健吾正是从学生兼作家、戏剧活动家而后逐步成为戏剧艺术家的。因此,介绍他早年在师大附中的文学活动和创作历程,有助于全面了解与评价他的艺术生涯与成就。

猜你喜欢

李健吾旬刊新文学
近代著名作家、戏剧家、翻译家李健吾
朱自清让学生转系
《科技视界》(旬刊)杂志诚征优秀稿件
《科技世界》(旬刊)杂志陈征优秀稿件
听李健吾谈《围城》
小报文学与新文学的论战
迟到的文白交锋:胡适与中国现代文学概念之生成
母 爱
韩石山先生谈李健吾(下)
迁址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