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影视文学作品中神话叙事路径探索
2019-12-28宋泉桦
◎宋泉桦
(湖南省郴州市委党校、行政学院 湖南 郴州 423000)
神话故事作为一种流传广泛的文化形式,是人类对族群历史的集体想象。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神话不仅有益于确立文化体系中的自我身份,同时能够构建具有共同话语的文化圈子。毋庸讳言,神话论证了人类在特定历史时期所作行为的意义,亦从人性出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向后世描绘了早期人类的精神世界。
一、影视文学中神话叙事的界定
人们采用不同的叙事方式表达对事物的态度,从而确定自己的意见看法,神话叙事亦是叙事中一种特有的讲述方式,角色对话不必完全依赖于互动交往中的意向选择,更多来自传统话语在不同时刻的领悟。
普林斯认为:“任何叙述显然都传达各种被叙述信息,这些信息多多少少都以叙述者为最初来源:他可以用自己的名义呈现,或者通过一个人物,或者更普遍的,通过一个他并不对之负责人的文本来呈现。”[1]如台湾台视1993年出品,由赵雅芝、叶童、陈美琪主演的《新白娘子传奇》,白素贞从青城山下蜕变成人后,不思千年之前的救命之恩,急于皈依三宝,白日升仙。她在峨眉金顶朝圣时,被观世音点化方知“红尘可弃,恩情难却”,于是以报恩为名前往西湖邂逅许仙。从中可知,作者第一阶段的“报恩”,旨在宣传道教阴德思想,认为善恶有报。随后,白素贞和许仙相爱,开设保安堂等药铺悬壶济世,以至于为了当上三皇祖师会会长,与梁相国等人发生冲突,这种精神逐渐趋向第二阶段的“报恩”,旨在表现儒家的“仁者爱人”,认为生而为人,当以积极入世,造福百姓。最终,因为白素贞执着报恩而发动水漫金山,导致无数生灵遭受苦难,所以法海和尚用金钵将其收服镇压在雷峰塔下,并且立誓“雷峰塔倒,西湖水干才可出塔”,构成了“报恩”的第三个阶段,旨在说明佛教的“诸行无常,五蕴皆空”。
由此可见,神话叙事始终保持着闭合式结构,观众难以将个人意志强加于影视文学之上,只能作为旁观者,在情节发展中不断领悟文本思想,接受神话固定的叙事方式。当然,话语的解读并非神话叙事的全部,它仅仅是叙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手法,而叙事背后的宏大结构源自传统范式、宗教信仰和记忆方式,三者分别从群体、社会、个人界定了神话叙事,形成了我们经验中的神话世界。
(一)传统范式
影视作品中的神话叙事必须遵循传统文学范式,每一个细节都需要澄清相关部分的因果关系,既不能凭大众意愿主观捏造,也不能超越历史文化视域随意添加。
在2001年香港TVB版《封神榜》中,创作者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增加了许多超越历史文化视域的镜头。虽然本意是表现殷十娘爱子心切、英姿飒爽,但是殷商时期军队并非皆善于骑术,马鞍实为蒙元时期传入中原,故而过度渲染使画面意义显得不那么真实,当画面高潮覆盖了以往作者叙事的笔调,有着结构性的错乱,必然令读者看不到作者原有的意图。传统文学范式,作为影视文学作品中神话叙事的血肉,是一切影视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神话剧的固有形式,换而言之,任何叙事作品按照传统范式讲述,都可能成为大众理解中的神话类影视作品,而不具备这种标准传统范式的影视文学,则隶属于娱乐性的魔幻剧作。
(二)宗教信仰
影视作品中的神话叙事源于文本作者或剧作导演的宗教信仰,创作本身是为了表现主体精神中信仰的所指,故而建立私人信仰的话语体系,它是作者宗教体验的全部过程,反映了宗教信仰在创作者心中的位置。所谓神话叙事的宗教信仰,有别于一般世俗意义的宗教信仰,世俗意义的信仰归根结底是有所求的依靠对象,而叙事中的信仰则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判断。
(三)记忆方式
影视作品中的神话叙事是人类共同的记忆方式,为时空中无序的神灵提供合理位置,让他们相互之间彼此证明,从而确立文化景观中的崇高意义。布洛指出,“人们在日常体验中采用的是一种实际的态度,所能感受到的是事物具有最强的实际吸引力的一面,所以也就不能摆脱个人的实际需要和目的,不能超越个人实际的利害,不能客观地看待现象。”[2]
所有的神话都根植于民族文化的相关传统。族人通过祖先开创的神话保存着部落群体的想象空间,同时又藉以神话记忆,区别于其他文化群体而独立存在,以此不断由低级的原始部族社会发展成为封建社会,乃至藉由民族神话的特有统御属性,演变成强大的文化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大众对共同的某一观念或精神进行集体膜拜,并且经过排列顺序,在现实时空外创造出一种新的经验世界,在文学中被命名为“神话”,在无信仰的社会大众中成为自我所在的“经验全体”。所谓“经验全体”并非个人生存经验的全部,而是指外在信息在内心显示的经验现象,所有事物不单依照客观世界的存在方式被显现,还随着参与者的情感意志发生改变,成为不同角度观察者心中的神话。
也许,时评的某些观点会令影视文学中神话叙事变得不可理喻。然而,正是这种非常态的叙事存在,才让受众有了相对的神话世界观,乃至于未来的生活中时常用这种既定的思维判断自己所处的状态,指导自己向何处前进。神话叙事往往以一种对立的叙事方式使人牢记,并且通过在生活中不断强化对立性,增加角色本有的神格特征,令他们始终只能存在于特定的故事背景中被人讲述,而不能在现实生活中有所确立。
二、影视文学中神话叙事的成因
文学小说中的神话,有别于影视文学作品中的神话。前者致力于作者在特定文化背景中对事物的还原,后者注重受众在当下对神话剧的认可。尽管两者主观意愿有所差别,但是叙事方式上如出一辙,都在为描述对象构建可以信任的神话体系。
纵观影视文学作品中的神话剧,不难发现它们具有清晰的文化脉络,符合伦理的道德规范以及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集体想象,它们赋予了苍白现实充满活力的生活情趣,为过往的历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历史文化根源
先民为了纪念有功、有德、有言之人建立了神的信仰体系,所谓的神话便是对历朝历代杰出之神的歌颂。值得注意的是,神话中的神有别于纯粹宗教中不可比拟的神,他们完全具有正常人的情感认知,是现实世界中人格化的诸神。神话叙事将抽象概念转换成具体人物,又借助具体人物,指涉每个人都可能面对的性格问题,继而往复之中形成了我们所处的神话世界,再一次证明了神话叙事非但不是不着边际的空想,还是一种直入生活的隐喻。
(二)道德制衡来源
众所周知,世俗世界总有那么一些不尽人意,文人墨客在茶余饭后总会对理想生活心向往之,还有对现实的不满。正是类似于自由的追求,反向延伸出现世权威的束缚,当这种约束突破了过往经验中的尺度时,大众就会联想到宿命中的预言。实际上,所谓的预言只是人类情感疏导的方式,因为人意识到自我生命受到威胁,所以期待有超凡的力量能够解救自己于水深火热。随着拥有相似情感的人越来越多,彼此便以他者为参照物,肯定预言的存在,并且集体无意识地进入到“正义”的领域,对那些具有压迫意味的事物进行群体反抗,将求生的本能看作为不可逆转的天意。神话叙事习惯于把难以接受的事物转化成上天的旨意,又借助替天行道的道德制衡来诠释自身行为的意义,最后在集体无意识的潮流中用新的道德原则取代旧的道德。
(三)超验心理显现
我们所处的世界,由无数的信息汇流而成,每个人都按照他人给予自己发展的意向去表现自我,同时通过他者眼中完美的“自我”形象肯定个人的价值。这种源源不断被塑造的角色就是人格的异化物,没有常人的喜怒哀乐,唯有崇高精神的所指。在现实世界中,几乎完美的异化物既不是他者真实的所在,也不是自我鲜活的存在,而是对一个基于自我的不完美的充分想象。因外形的残缺或内涵的缺失,它具有恢复的各种可能,正是无限的可能性,注定了存在一个我之所在、相对的完美形象,这个形象就是神话叙事中超验的意义,是从人到神升华的过程。大众凭着这种对未来世界的全体想象,构建了精神世界中无处不在的神迹,使得影视文学作品中的神话成为人类意志的延续,令神话叙事成为一种超验的心理显现。
三、神话叙事的特点
(一)善恶对立,功成身退
神话叙事一般都具有典型的善恶形象,善良的人是欲扬先抑,邪恶的人是欲抑先扬,他们共同经历作者设定的场景,在相关角色的互动中逐步表现自己的意图。如《宝莲灯》中劈山救母的沉香,他最初是被舅舅二郎神轻易击倒,而后通过向孙悟空等人的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而舅舅则因不屑世间情爱,最终被人性的力量所打败。影视剧本中,救母的人性主题从始至终贯穿于行文,同时帮助他人、实现自我的形式累加也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丰满,让主角在善恶的对立中不断得以提升修养,最终在是非曲折中完成宿命。
(二)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神话叙事常常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主角通常会被刻画成懵懂无知的形象,接二连三的重大变故会让他愈加成熟,继而营造出“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氛围。另外,影视文学中的神话叙事往往采用主角贵人相助的例子,譬如《西游记》中唐僧被妖怪抓去,孙悟空无计可施就会请来观音菩萨帮忙;《牛郎织女》中夫妻天河相隔,喜鹊就会在七夕时分自然架桥。虽然文本的主角历经九磨十难,但是没有任何一次困难将主角彻底打败,这种绝处逢生证明了神话叙事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所谓的强敌险阻在作者和导演看来只是过眼云烟,不过是增加悬念的方式罢了。因此,无论是文学小说抑或影视剧作,最强大的力量始终都是天命、大道,它以神话叙事的方式让主角处于屡败屡战、勇往直前的状态。
(三)人成神成,道德无边
神话叙事强调神是道德的人,人是堕落的神,正是因为三皇五帝之首的天皇太昊是人神结合的产物,所以人是神的后裔,秉承了神的天赋。如2013年路奇导演指导的电视连续剧《妈祖》中,沈默娘以人的形象存在于现实世界,却以神的形象解救海上遇难的人,这种双重身份源自中国神话信仰的“人成则神成”,说明了道德是神话叙事的核心。
马斯洛认为“要倾听自己生命内在冲动的呼唤”[3]。从中可以肯定,神来自人类超乎寻常的联想,将全体经验转化成一个封闭式的意义综合体,令自我由当前所在的位置走向我所观察到的领域,形成一个看似自在的精神空间,在空间中个人通过反观自身,可以发现某些细微念头,通过重组念头构成了集体的无意识,即神话叙事的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