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中部内陆县域治理的范本意义

2019-12-27

决策 2019年12期
关键词:界首县域样本

安徽界首,地处皖西北,被称为“小上海”,是《决策》杂志持续关注20年的县域样本。

上世纪90年代,界首曾多次跻身安徽十强县。然而,因为体制转轨和政策“翻烧饼”,多家知名企业陷入困境,县域经济一度出现负增长,这让界首人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切肤之痛。2002年4月,本刊在深度剖析造成“界首之痛”的原因后发问:界首,还能重现生机吗?

界首之痛,痛在产业。实现工业增长动力转换,成为界首二次创业的逻辑起点。从2006年起,在激活存量和引入增量的共同作用下,界首经济重回10%以上的增长轨道,一直保持到现在。2016到2018年,界首经济增速全省县域第一,并连续4年入选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前十位。

“界首之变”引发各界强烈关注。

从界首之痛到界首之变,突破“痛點”的过程,是发展动能的重塑,更是治理能力的提升。

十多年来,界首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以“理念、治理、方法、机制”为重心,提炼出“规划、项目、预算、政策”四个核心工具,实现了县域治理的纲举目张。

这些关键点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闭环,一方面让县域治理的各项工作有了抓得住、抓得牢的着力点,同时,也是治理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共同交集,实现了县域治理与经济转型的同频共振。而且,更容易在干部群众中形成共识,再由共识凝聚人心、建立信任。

信任机制的建立,净化了政治生态、优化了营商环境,为界首注入了活力润滑剂、发展催化剂。从工业升级到“院士经济”,从园区平台到引资引智,界首将产业发展与县域治理相互促进的“共赢效应”进行充分释放,从而推动县域发展的整体升级。这是界首之治样本意义的一个方面。

治理能力提升反映在经济发展上,但经济发展不是县域治理的全部。在界首,读书会和健身会改变了市民的精神面貌,涵养了一座城市的品质和气质,提升了“养城界首”的软实力。更重要的是,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改变着界首人的观念,提升了干部队伍和企业家的思想境界。在发展中实现“人的改变”,是界首之治的另一个样本价值。

正是得益于观念转变,与很多地方传统的“融园入城”不同,界首提出“融城入园”,将高新区“科技、绿色、新城”理念融入全市工作,实现了“产业+园区+城市的融合式升级”,塑造了界首之变最大的内生动力。

“绝不能让‘界首之痛再次重演!”十多年来,这个意识融入了界首发展的各个方面。界首避免重蹈覆辙的法宝,就是开放创新,这已内化为界首的城市基因。

十九届四中全会为市县基层治理创新画出了路线图。界首治理创新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城市气质与人心凝聚同步提升,是一个蕴含巨大张力的系统性成长空间,也是基层治理现代化在一个中部内陆县域的生动实践。

这条在实践中形成的“界首路径”,为中西部后发型县域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学可鉴的“界首样本”。

猜你喜欢

界首县域样本
漫步安徽“小上海”界首
回顾与反思:界首彩陶的历史源流与传承现状
界首渡口缅怀红军
安徽界首:生姜种植拓宽增收路
推动医改的“直销样本”
村企共赢的样本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一项县域中招政策的回顾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