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都区粮食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2019-12-27朱傅祥周婕杨帆成晓波
朱傅祥 周婕 杨帆 成晓波
摘 要:该文介绍了盐城市盐都区粮食生产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的问题,并提出了培植新型经营主体、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积极拓展粮食产业链条、推行粮食集中烘干、发展“粮食银行”解决储销难题、保险保障抗御灾害风险等对策措施。
关键词:粮食生产;现状;问题;对策;盐都区
中图分类号 F326.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23-0036-03
近年来,盐城市盐都区始终把粮食生产工作摆在十分突出的重要位置,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抓好粮食生产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牢牢抓住国家加大对粮食生产扶持和投入的契机,积极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围绕“加快实现粮食生产现代化”这个主题,坚持提高产量、调优品质、提升效益并举,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延伸和拓展了粮食产业链,做到了“着眼产前、突出产中、关注产后”,保持了粮食生产持續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
1 当前粮食生产现状[1,2]
1.1 规模化生产势头强劲 近年来,盐都区加大了土地流转的步伐,极大地促进了粮食规模化生产的迅猛发展,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种植公司以及农业生产合作社等从事粮食生产经营的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据统计,2018年全区面积在6.67hm2的以上规模种粮大户有398户,种粮面积达5454hm2,占全区粮食种植面积的20%以上。其中,面积在6.67~13.34hm2的有262户、2313hm2;面积在13.35~33.33hm2的有117户、2147hm2;面积在33.34~66.67hm2的有17户、733hm2;面积在66.68hm2以上的有2户、247.6hm2。全区实际经营运转的家庭农场633个,种植面积0.698hm2(含蔬菜及其他经济作物)。
1.2 机械化水平迅速提高 近年来,盐都区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迅速提高,特别是各镇(街道)实施稻麦全程机械化项目以来,农业机械拥有量和操作面积迅速增加。2018年,全区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85%,其中粮油生产机械化率已达91%,耕整地、收割已实现全程机械化,秸秆还田机械化率达90%左右,高效植保机械化率达55%。
1.3 烘干条件有效改善 目前,盐都区粮食烘干机达315台,日烘干能力7045t,其中产地(种粮大户、合作社)烘干能力超过5000t。全区粮食烘干能力已处于饱和状态,只是粮食烘干机的分布还不够均匀,个别镇粮食烘干机数量还显不足。
1.4 加工销售稳定发展 盐城新阳春面粉有限公司固定投资5000余万元,拥有超过2万m2的厂房和现代化食品专用粉加工机械和生产线,年加工小麦超过12万t,生产“行红”牌面粉超过8万t,销往全国各地20多个省份,年净利润达100万余元。秦达面粉公司年加工小麦超过8万t,生产的“秦达”牌面粉供不应求,拥有的烘干机加工稻麦超过300t/d,常年直接向种粮大户收购小麦超过4万t,水稻超过2万t。稻米加工企业主要有江海粮油、盐淮米业、兴国米业、腾悦米业、宏泰米业等企业,年加工稻谷超过20万t,“苏畅”牌大米销往上海、浙江、云南等省份。张庄街道江苏灰太狼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大米超过1000t,销售产值6000多万元,利润600多万元,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旅游场所、车站及白领、篮领工作用餐。
2 主要工作措施
2.1 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 2014—2016年,全区共实施土地治理项目7个,项目总投资7752万元,其中,财政投资7450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3666.7hm2;2017—2018年财政投资4500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2000hm2。2015—2018,年共安排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资金900多万元,用于小麦“一喷三防”农药补助。自2017年以来,全区积极推行机插秧补助,凡规模种粮大户机插秧面积达6.67hm2以上的,补贴1500元/hm2,极大地调动了种粮大户发展机插秧的积极性。2019年,全区水稻机插秧面积扩大到6666.67hm2,是2018年的2倍多。
2.2 加快粮食生产科技创新 近几年来,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先后培育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盐两优一号、盐粳15、盐粳16等高产、优质、早熟、综合抗逆性强的新品种,为全区粮食生产发展注入了活力。2016年,盐都区粮油作物技术指导站农技人员,紧抓盐城市农业部门大力实施农技人员“三点”工作法的契机,在龙冈镇兴龙居委会租地1hm2开展稻麦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水稻、小麦成熟收获前,先后接待了省、市农业部门专家,国内知名种业企业、基层农资经销商、粮食规模生产大户等近千人次前来观摩考察,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实现了出人才、出成果、出文章的目标要求。
2.3 积极推进稻田综合种养 面对粮食市场行情低迷和种粮效益下滑的不利形势,全区各地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高度重视稻田综合种养试点工作,将其作为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按照群众自愿、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出了一大批典型示范基地。例如,盐都七星现代化农场面积为53.3hm2的稻渔综合种养基地,不仅示范品种多,集成技术先进配套,而且经济效益高,被评为全省十大稻田种养示范基地,多次接待省、市、区领导专家及规模种粮大户的考察观摩,取得了实实在在的示范成效。
2.4 大力实施高产增效创建 认真抓好项目方案的制定、实施过程的监管、技术指导、措施落实、苗情考察和总结报告。利用项目实施的契机和平台,加速示范推广稻麦新品种和新技术,充分发挥了良好的示范辐射效应,实现了高产优质高效。2013年,秦南镇小麦高产增效创建核心示范方省级测产平均产量8181kg/hm2,其中最高产量8844kg/hm2,名列全省淮南片第3名,全市第1名。2014年,秦南镇小麦高产创建核心示范方市级测产平均产量8653.5kg/hm2,其中最高产量8835kg/hm2。2015年,尚庄镇小麦高产创建核心示范方省级测产平均产量8130kg/hm2,其中最高产量8271kg/hm2,名列全省淮南片第3名,全市第1名。2016—2018年,盐龙街道水稻绿色高产增效创建核心示范方,经省农委组织专家实产验收,平均产量均超过了10500kg/hm2的目标产量,最高产量达11250kg/hm2。
2.5 加快发展粮食烘干设备 为了迅速解决稻谷、小麦收获后曝晒所遇到的连续阴雨恶劣天气和缺乏配套的谷物晒场等突出矛盾,全区各地粮食规模生产大户和专业生产合作社,牢牢抓住国家农机补贴和项目实施扶持的利好政策,积极发展粮食烘干设备,全区累计新上烘干设备100多组,有效地解决了粮食收获后烘干入仓的难题,有力促进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快速推进。
3 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3.1 种植面积下滑,产量和效益总体表现不佳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特别是水产养殖面积的迅速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不断减少,大幅下降。2016—2019年,盐都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面积分别为3.28万hm2、3.02万hm2、2.71万hm2、2.57万hm2、2.51万hm2,年递减率分别达8%、10.2%、5.3%;小麦“一喷三防”补助面积分别为3.45万hm2、2.85万hm2、2.73万hm2、2.51万hm2,年递减率分别为17.4%、4.2%、8%。水稻单产徘徊在9000kg/hm2左右,小麦亩产徘徊在385kg左右。2007—2018年,全区水稻平均单产9259.8kg/hm2,变幅在8745~9675kg/hm2,小麦平均单产5739.9kg/hm2,變幅在5122.5~5991kg/hm2。与蔬菜等经济作物特别是水产养殖效益相比,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目前种植粮食的土地租金平均为12750元/hm2,则全年稻麦2季纯效益可达6750元/hm2。水产养殖的土地租金在1.5万~1.8万元/hm2,纯效益可达3万元/hm2,为种粮效益的4.4倍。随着国家对稻谷、小麦最低保护收购价格的下调,化工行业环保工作的治理整顿,农药化肥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加之农业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种粮效益持续下滑的势头难以遏制,势必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3.2 农田基础设施标准低 主要是部分地方农田过于分散零碎,不能成匡连片,机耕道不畅,桥梁载重低,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发展。灌溉渠和排水沟不配套,田块不平整,高低落差大,柴油机打水,排涝模数小,达不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标准。
3.3 农业社会化服务滞后 目前,盐都区植保统防统治和水稻机插秧社会化服务规模小,收费标准高,从而加大了粮食生产成本支出,限制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已成为当前制约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障碍因素之一。盐都区地处江苏里下河稻区,水稻生产环境条件好,种植面积规模优势突出,生产技术标准规范,但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并未得到有效发挥和充分利用,产后加工和品牌创建明显滞后,缺乏大型现代化的稻米加工企业,龙头带动能力和产业化优势不强。
3.4 生产技术不够先进 一是稻麦长期连作。多年稻麦连作导致麦田看麦娘、日本看麦娘、罔草,稻田稗草、千金子、马唐等单子叶恶性杂草的发生基数高,防治难度大,用药成本高,尤其是直播稻田杂草稻发生危害逐年加重,已严重威胁到水稻生产的健康稳定发展。二是秸秆还田措施不配套。主要是秸秆切碎、匀铺和深耕埋草不到位,稻麦特别是小麦播种质量差,严重影响了前期壮苗早发争足穗。三是直播稻面积居高不下。当前,全区直播稻种植面积始终维持在水稻总种植面积的85%左右,已成为当前水稻生产主要的种植方式。但由于直插稻播种量高,群体发展大,前期立苗难度大,全苗难争、匀苗难拿,杂草杂稻发生重,防治难度大,病虫害难控制,成熟收获迟,下茬小麦播种晚,产量潜力小,严重影响到稻麦两熟双高产。
4 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对策建议
围绕“高产、优质、安全、高效”目标,紧扣“粮食生产现代化、产业化”主题,立足“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着力强化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大力推广绿色高产增效技术模式,努力提高粮食发展质量,提升粮食产业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1 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结合新型农民培训等项目,大力培育粮食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按照“坚持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要求,在保障农户合法权益的前提下,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向新型经营主体有序流转,集中成片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将缺乏技术的普通农户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使其可在流转土地的企业或合作社就近务工,成为“产业工人”,通过“土地租金+劳务工资”增加收入。
4.2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 按照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总体要求,借助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契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着力抓好中低产田的改造和“沟、渠、田、林、路、桥、函、闸站”等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土地整治,逐步把过于分散零碎的农田集中成匡连片,并着力抓好农田机耕道、排水沟、灌溉渠、灌溉泵、桥梁、防风林等配套设施的建设。
4.3 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 针对普通农户种植分散、成本高、效率低的现状,大力培育专业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农业生产者“购买服务”的方式,对水稻生产中育秧、机耕、机插、机防、机收、烘干等机械化作业开展全程社会化服务和部分环节菜单式服务,政府按不同环节对服务组织进行补助。这样不仅解决了普通农户种植效率低、劳动力缺乏、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还能有效减少土地撂荒,提高水稻种植收益。目前,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点是水稻集中统一育供秧和机插秧,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
4.4 积极拓展粮食产业链条 大力扶持粮食生产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产地精深加工、品牌创建、“三品一标”认证和市场营销等二三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实现一二三产共同发力、融合发展,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实现价值最大化。同时,通过股份合作、订单农业等方式,与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二三产业对第一产业的带动能力,让农民充分分享二三产业的增值收益。在“订单农业”中,还可发挥龙头企业资金雄厚的优势,为合作农户特别是种粮大户垫支生产物资投入,待粮食收获后企业收购时从货款中扣还,缓解种粮大户的资金短缺问题。
4.5 大力推行粮食集中烘干 种粮大户在粮食丰收时,面临的最大难点是晾晒问题。今后可积极倡导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鼓励农业企业或合作社在粮食生产集中区域建立烘干中心,配置烘干设备,种粮大户可将收获的稻谷、小麦直接运送到烘干中心,根据稻麦水分含量支付适当的烘干费即可将粮食烘干,彻底解决晾晒难题,既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又能保证稻米、面粉品质。
4.6 发展“粮食银行”,解决储销难题 “粮食银行”是随着种粮大户逐年增加、粮食规模经营面积逐年扩大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能够有效地解决农户特别是种粮大户的粮食储藏和销售问题。通过“粮食银行”提供的免费存储服务,农户把粮食存入“粮食银行”后,不仅安全放心,而且避免了自行储藏粮食中保管不科学和占地等方面的问题。农户走进“粮食银行”,如同走进了商业银行的储蓄所,只不过存取的内容从现金变成了粮食。而“粮食银行”所承担的则是代农储粮、代农加工和品种兑换等功能。企业将收购的稻谷加工成优质大米,实行精选、包装、分类销售,通过设立直销店,开展“农餐对接”“农超对接”,通过电子商务、名牌农产品创建等多种方式闯市场,打造自己的品牌,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生命力。
4.7 保险保障抗御灾害风险 针对粮食生产中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通过探索建立粮食风险基金制度,完善农业保险机制,解决粮食生产的后顾之忧。一是设立粮食风险基金。对种粮大户的粮食在收购时参照国家保护价执行,当粮食市场价格低于国家最低收购价时,由粮食风险基金进行补差。二是全面推行粮食政策性保险。严格落实保费补贴标准,扩大政策性粮食保险覆盖面。三是创新粮食险种。因地制宜地探索开展针对新型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的水稻收益保险等特色险种,为种粮大户套上“双保险”,对有效分担市场风险、平抑稻谷市场价格波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顾莉娟,吴建中,戴凌云,等.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粮食综合生产现状及提升对策[J]园艺与种苗,2014(9):56-60.
[2]金达来,宋文红,吴建中,等.苏北地区粮食生产“十二五”情况及“十三五”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02):305-307.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