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采伶:将海漂废弃物变成艺术品
2019-12-27行走的鱼
行走的鱼
在收集海滩垃圾的唐采伶
摄影师变身“垃圾工”
唐采伶是台湾桃园人,性格自由奔放,喜爱摄影,尤其热衷户外旅行。读大学时,每年暑假,她都雷打不动地扛起背包和帐篷,与朋友们一起四处旅行。
大学毕业时,唐采伶选择澎湖作为自己毕业旅行的目的地。初到澎湖,那里的风景让她着迷,“原来台湾就有像马尔代夫一样漂亮的海”,这是澎湖留给唐采伶的第一印象。再加上澎湖人的热情、乐于助人,更是让唐采伶觉得这里比故乡还有故乡之感,澎湖就成了唐采伶每年必来的地方。
后来,唐采伶成为一名旅行摄影师。她去过很多地方,但她最想念的还是澎湖的海。于是,她经常带着新人到澎湖旅行、拍婚纱照。奇怪的是,每次来到澎湖她很快就能找到创作灵感,由此拍摄了很多关于澎湖的精彩影像故事,出版了《浮岛慢拍:澎湖旅写真》。
2015年初,唐采伶对婚纱摄影工作产生了倦怠感,有了换一个行业的想法。恰巧当时澎湖的海边专门设立有艺术空间,允许艺术家进驻,唐采伶就在那里开了一间摄影工作室,专门售卖自己的风景明信片。
有一次,唐采伶外出拍摄,她无意间发现沙滩上堆积了很多垃圾。瓶盖、牙刷、梳子、吸管、饭盒、浮球、轮胎、泡沫、灯泡什么都有。还有各式各样的酒瓶,有的还很漂亮,唐采伶从来没有见过。可怕的是她还发现了针头、破碎的玻璃、钉子一类的危险物,走在沙滩上得格外小心。
看着心爱的澎湖漂满废弃物,唐采伶感到十分痛心。她放下手中的相机,开始捡拾沙滩上的废弃物。此后每次外出拍摄,她都会自觉地捡拾起垃圾。她心想,每天捡几百个酒瓶,一周就可以捡上千个,总有捡完的一天吧!
可是,她发现自己的想法错了,一周过后,沙滩上的垃圾非但没有减少,还越积越多。
一个人的力量太有限,如果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情况肯定就会不一样了。出于这样的目的,唐采伶建立了“02Lab海漂实验室”,决心致力于净滩事业。
用海漂废物创作艺术品
按照唐采伶的计划,每周需要50个志愿者捡垃圾,净化海滩。想法固然好,会有人愿意参与这样纯义务的公益活动吗?唐采伶试着把征集信息发了出去。
没想到,仅仅半个月,就有近百人报名。唐采伶挑选出50人组成“海废收集队”,开始每天的捡拾垃圾行动。
有意思的是,志愿者们经常会捡到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曾捡到过一个漂流瓶,里面装着一封信,信末留有电话。上面写道:捡到这封信的人,就是有缘人,打电话过来就送邮轮行一次。
有一次,唐采伶捡到一个玻璃瓶。这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瓶子,但经过海水的漂洗,呈现出一种近乎清透的蓝。她拿回来后,稍微加工装饰,就变成了很有味道的艺术品。唐采伶把它放在柜台里售卖,很快就被人买走了。
“玻璃瓶”售卖成功给了唐采伶很大的启发,一个大胆的创意在唐采伶脑海中产生:如果将捡到的海漂废物改造成艺术品,会不会更能唤起人们对海洋的关注,有助于减少海漂物呢?这个想法得到团队成员的一致赞成,志愿者团队中就有不少手作艺术爱好者,大家立即动起手来。
唐采伶和队友们改造的第一件物品是一棵圣诞树。他们从收集来的废物中找来合适的材料,经过两天的努力,当一棵逼真美丽的圣诞树出现在眼前时,大家有了信心。接着,他们又陆续创作了一只会上树的鱼、呆萌的小鳄鱼、奇思妙想的爱因斯坦等艺术品。
将海漂废物成功地改造成艺术品,让唐采伶看到了在净滩方面的无限可能。此后,她的日常工作就是每天天一亮就起床,去海边捡拾海漂垃圾,然后进行分类,挑选出适合改造成艺术品的素材。下午在工作室写计划,对海漂物进行改造。
有一天,面对捡到的牙刷、梳子、洗发水和沐浴露空瓶子等日常生活用品,唐采伶产生了創作“海边浴室”的想法。她把养梅花鹿的地方改造成一间浴室,然后将捡来的浴室用品都放了进去,最后用塑料瓶盖铺成马赛克地砖,一间漂亮独特的海边浴室出现在眼前,让大家惊奇不已。
顺着这样的思路,唐采伶和团队成员又创作了“海废餐桌”,主要物件是吸管、浮球和各种塑料。经过拼盘,一桌“色香味”俱全的“海废餐桌”完成。
触目惊心的海洋垃圾
餐桌上共有四道“菜”:“清蒸小管”由浮球、渔网和塑料包装袋“烹制”而成,塑料汤勺、吸管、保利龙、瓶盖、胶卷带是“什锦海废锅”主要材料,“台啤酱烧鱼”则由台湾啤酒罐、吸管、打火机、塑料碎片制成。这件作品意在告诉人们,我们今天丢弃的垃圾,就是明天餐桌上的食物。
唐采伶还创作了很多具有警示意义的作品,《章鱼上诉》是其中之一。章鱼是澎湖特有的鱼种,是代表性的生物,现在却因为海洋废物的污染,面临灭绝危机。《章鱼上诉》利用捡到的吸管等垃圾作为素材,创作了一只无奈地趴在树枝上的章鱼。
连章鱼都只能爬到树上去生活了,可见海漂废物的泛滥程度。寓意是用章鱼代替海洋发声,向地球法庭提出上诉。
人人参与让海洋重获新生
“海洋废物实在是太多了,我们捡回来的只是冰山一角。并且能当作艺术品的材料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只能进到焚化炉烧掉。”唐采伶说,“捡不是唯一,减才是唯一,重要的是在生活中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
为此,唐采伶经常去学校、政府机构、企业开展环境教育讲座,一方面宣传海洋环保意识,另一方面把所得的费用用于“海漂实验室”的开支。她还带着团队成员去花莲的市集摆摊,“通常逛市集的人不一定会注重环境问题,但他会因为喜欢我们改造的东西,而听我讲故事,很多不住在海边的人可能并不知道垃圾也会流进海里。有人去年买了我们的东西,今年就来澎湖净滩了”。唐采伶解释道。
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净滩行动,唐采伶还在“海漂实验室”里,将改造的作品展出,供游客免费参观和体验制作。这些物品比起那些精心制作的展品相差甚远,但每一件物品,都看得让人心碎,从而激发大众对海洋生命的关注。
唐采伶还在她的粉丝专页上公布每周的净滩时间,动员大家一起来对海洋废弃物进行改造。上千件的海漂废弃物呈现在实验室里,游客能以自己的眼光看待或者理解DIY,让这些垃圾呈现新风貌。
有趣并且亲身参与的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每到净滩时间,许多家长就带着孩子前来参与捡垃圾行动,然后在擅长手工制作志愿者的帮助下,将自己捡到的海漂废物制作成艺术品,带回家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参与净滩行动的人越来越多,并促使越来越多的人们改变生活习惯。有一些开店者,把店里的包装袋、吸管都撤掉了,不再提供打包服务。还有一个海龟工作室,了解到很多海龟因为食用太多海洋垃圾而死亡后,开始转向净滩和环境教育领域,成功说服当地庙会组织者,将一次性用品全部替换成多次使用的餐具,并号召志愿者去帮忙洗碗。
与此同时,为增强吸引力,丰富志愿者的精神生活,“海漂实验室”还组织了净滩谈心、划独木舟、海边野餐等系列活动,让志愿者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海洋。有一名志愿者是醫院里的社工,主要是在精神科做调解工作,费脑费神,压力巨大。没想到在参加了一次捡垃圾的活动后,她发现这个活动竟然有“疗愈”的作用,“漫步沙滩上,看着清透无边的大海,整个人的心都敞亮起来。”此后,捡拾垃圾净滩就成了她缓解压力的有效方式。
四年来,唐采伶一直坚持带领志愿者在做净滩工作,并且表示会一直做下去,她最大的愿望是用海漂废物盖一幢房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只要是对的事,哪怕再小也有意义。唐采伶明白,靠她一个人的力量不可能捡完沙滩上的垃圾,但她相信,只要有人愿意开始改变,一切就会有所不同。
责编/高爽
E-mail:35924059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