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于求成,短期不见效就放弃
2019-12-27王会儒
王会儒
运动效果是否明显与年龄有关
从人体生长发育的周期看,儿童和青少年时期锻炼的效果最明显、进步最快,而老年期锻炼基本以维持身体功能、延缓衰退为主。
身体素质提升需要时间
從各种身体素质看,在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等身体素质中,柔韧性练习进步最快,但退步也最快。一般情况下,经过一个月的瑜伽或伸展练习,坐位体前屈的测试就会有显著变化,但是如果停止拉伸练习一周,柔韧性就会回到原点。速度素质的提高很慢,需要至少半年的系统训I练,50米、100米等短跑成绩才会略有提高。力量和耐力素质的提高,比速度素质的提高快,但比柔韧性素质的提高慢。
运动效果日积月累才能“看得见”
健身是“运动刺激→疲劳→休息→超量恢复”的平衡不断被打破和重构的过程,需要日积月累才能看到效果。以骨质疏松症为例,运动能够促进骨健康,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预防骨质疏松症的A级方案。但是,成年人“骨吸收→骨重建”的一个代谢周期是6个月左右,这就意味着,运动干预骨质疏松症需要坚持6个月才能看到效果。
总之,运动效应以人体生理代谢规律为基础,无论为了健美形体还是增进健康,运动效果都不是立竿见影的。运动是良医,更是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养成习惯并坚持下去,才是科学健身之道。
“资深”健身者也不能“超负荷”
别说是初学者,即使是训练经验丰富的资深健身爱好者,甚至职业运动员,也不可忽视超负荷运动带来的危害。
20世纪30年代,加拿大生理学家提出的“应激一适应”理论至今仍被视为运动训练的生物学基础理论。这一理论将人体对“应激源”的适应过程分为“报警”“抵抗”“疲惫”三个阶段。训练负荷作为“应激源”使人体进入“报警”阶段,开始调动机体各项潜能,促使内分泌、神经一肌肉及心血管等系统工作强度增加。当训练负荷进一步增加时,机体随之进入“抵抗”阶段,在与训练刺激的对抗过程中逐渐产生功能与结构上的适应性改变,从而提升身体功能。但当机体始终处于高水平甚至持续增加的训练负荷下,则可能进入“疲惫”阶段,此时运动员极易遭受伤病侵害,甚至可能诱发“过度训练综合征”,出现肌力、协调能力下降,以及食欲下降、睡眠失调、焦虑等表现。这对运动员的运动表现或基本健康状况,都可能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因此,一旦出现运动过度的表现,应及时降低训练负荷,并积极改善饮食结构、睡眠质量,以提高身体的恢复能力。
总之,高强度训练确实是提高运动水准的必经之路,但以“追求健康”为初衷的广大健身爱好者,一定不能盲目攀比或竞争,应夯实基础、循序渐进,时刻关注身体对不同训l练负荷的反应并及时做出调整。这是健身爱好者应铭记于心的运动准则。